文物“解构”
2025年09月26日
文物“解构”


此尊紫柏大师铜像,底座宽30厘米,高39厘米,重7.5千克。铜像保存完整,弥足珍贵。
大师像作结跏趺坐,面庞丰腴,大耳垂肩,额头圆润,鼻直唇正,浓眉大眼,双目下视,嘴角微启,仪态大方,端庄慈祥。身着镶边交领宽袖长袍,斜襟处显露内衣。左肩扣以雕花袈裟环,垂缨束,饰带结,斜披蔓枝宝相、连珠格饰富有层次和厚重感的紫衣袈裟。

2008年,《嘉兴藏》重归故里,藏于精严讲寺。
紫柏大师曾倡导筹刻《嘉兴藏》,并由其门下几代弟子极力谋刻,经明清两代社会名流、文人居士、信士等人捐资助刻而成。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于山西五台山开雕,后又迁至浙江径山等地续刻,刷印发起于嘉兴楞严寺等地,大藏由此而得名。
《嘉兴藏》又名《径山藏》,是《中华大藏经》诸种版本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由几代僧人历经一百多年刊刻完成,共10888卷,收经籍2141种,共2453册,344函。
除了刊刻《大藏经》,紫柏大师对佛教的另一贡献是修复了一大批寺院,至少15座。最早修复的就是嘉兴楞严寺,其后还有房山云居寺、苏州邓尉圣恩寺,以及寂照庵、积庆庵、圣寿寺、归宗寺、径山寺等,为晚明佛教的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被后世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