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解构”
1959年3月,马家浜遗址开始发掘。根据最新勘探,马家浜遗址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50多米,总面积3万至4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分为上下两层,出土骨架30具,还有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
其中,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以腰沿釜、牛鼻式耳罐、喇叭形圆足豆为特征;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锛、石球等;玉器以玉玦、玉璜为主;骨器数量较多,有骨镞、骨管、骨针等。
1977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期学术讨论会上,以嘉兴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被确认为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的代表。从此,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
马家浜文化下启崧泽文化(距今6000—5300年)和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
马家浜文化类型在嘉兴境内的重要遗址有嘉兴的马家浜、吴家浜、干家埭、钟家港,桐乡的罗家角、谭家湾、张家埭、新桥、吴家墙门,海宁的郭家石桥、坟桥港,海盐的彭城,平湖的大坟塘,嘉善的小横港、大往遗址等。
马家浜文化除了分布在太湖流域的苏、锡、常、沪、杭、湖地区,还分布于湖州邱城、杭州吴家埠、苏州越城、吴中草鞋山、吴江梅埝及袁家埭、上海青浦崧泽下层和常州圩墩、武进潘家塘下层等。
有相当多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了稻谷遗存。1979年,桐乡罗家角遗址发现谷粒156粒,有籼稻、粳稻,距今7000多年,经鉴定属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这也证明,嘉兴是迄今所知我国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


2017年6月,嘉兴动工兴建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总投资1.2亿元。该馆分上下两层,高18米,抗震设防烈度7度,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的大小,由多个不规则的房子组成,模仿了马家浜时期的茅草屋,外墙是古朴的砖红色。
2019年12月27日,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正式落成;2020年5月18日,该馆试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