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解构”
2025年09月26日
文物“解构”
1944年10月,茅盾的女儿沈霞与南通青年萧逸登记结婚。1944年11月6日,在重庆的茅盾给沈霞回信。信中写道:“我们相信,我们的女儿在这事的选择上是用了比较审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的,我们同时也喜欢她的选择,不以虚荣和外表为对象。我们喜欢在生活中受过艰苦的磨炼而有志学习力求上进的年轻人。”这封家书透露出在婚姻问题上,茅盾夫妇充分尊重女儿的选择。
茅盾夫妇育有一儿一女。1921年4月,茅盾在上海鸿兴坊新租的房子里喜得女儿,取名沈霞,小名亚男。沈霞自幼聪颖,颇具文学天赋。1940年10月,茅盾夫妇离开延安去重庆,将女儿、儿子留在延安。1944年10月初,沈霞与萧逸登记结婚。1945年8月20日,沈霞在延安不幸去世,年仅24岁。
茅盾家书存世共计173件。这些家书涉论广泛,既有亲情的表达,又有关于人生、理想的阐述,更有对亲人在文学、艺术、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具体指导。这些家书填补了茅盾作品研究的空白,表现了一代文学大师在家庭生活中自律、平凡、亲切、有爱的一面。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