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故事


小马:嘉广集团公共频道主持人
陈建江: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人首陶瓶,可以说是嘉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距今已有5500年历史。其上部为女性头部形象,栩栩如生,故称人首陶瓶。它为何是这种造型?又是如何抢救、还原的?
小 马 人首陶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抢救下来的?
陈建江 这个人首陶瓶,当年是我跟同事从大桥乡背回来的。1989年秋高气爽的时节,当地的村民到博物馆报告说,这个地方有人在取土,而且发现了很多陶片文物。二三十个民工在高于水田两米多的土墩上取土,周边陶片、石器散乱分布着。我们就在这个地方捡了很多陶片,从民工的铁锹锄头下把这个东西抢救下来。当时交通很不方便,我们两个人轮流背,那个蛇皮袋很大,有七八十斤重。我们走了半个小时的路,从大桥乡的南子村一直走到当时叫“十八里桥”的车站。
小 马 把人首陶瓶背回来的时候,您是什么心情?
陈建江 当时也不知道。因为都是残片,已经被挖碎了,所以不知道它是一件完整器物。当时文物处的老领导一看,到里面尝试拼接后,认为这件东西能够修复,而且他说这件器物很有价值。但当时的修复技术非常糟糕,里面修复的石膏,包括拼接的空隙都看得到。
小 马 这件人首陶瓶有什么特色?
陈建江 首先,这件器物体现了我们远古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它把一个器物和人物结合在一起,造型非常稳定,上面小,下面大,视觉效果很好,按照三节造型,把女性体态的风韵显现出来。它的发髻在后方微微翘起,中间有个小孔,非常生动飘逸。其次,这是5500年以前崧泽文化时期的一件典型器物,我们说它是“女神”,是精神信仰的体现。崧泽文化时期是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该阶段女性具有崇高的地位,所以人首陶瓶体现了那时的女性崇拜。
小 马 听说这件文物见过大世面,而且是嘉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地位非常高。
陈建江 1993年上海举办全国文物精品陶物展,嘉兴把人首陶瓶拿去展览。展览的时候,上海博物馆对这件文物重新进行了修复,他们简直是妙手回春,将其修复得非常细腻,堪称完美。后来《中国文物精华》一书将这件器物作为封面图,可见这件器物在当时地位是非常高的。
它实际上不是一件实用器,而是一件祭祀用的礼器,里面盛放酒。它是等级非常高的器物,应该是氏族部落里有身份的酋长或者是掌握宗教祭祀权力的人才能拥有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在这件礼器上得到了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