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为王:基辅罗斯的建立
一、应邀为王:基辅罗斯的建立
辽阔无垠的东欧平原,分布着许多河流湖泊,其中有一条著名的河,叫作第聂伯河。它作为欧洲的第三大河(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从瓦尔代高地出发,时而奔腾急下,时而缓缓流淌,蜿蜿蜒蜒,曲曲折折,经过2000多千米的奔波,途中接纳了无数支流,最后注入黑海。多少年来,它就这样奔流不息,没有人能说得清它的实际年龄。人世间沧海桑田,不知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它却依然青春永驻,并作为历史的见证,诉说着发生在它身边的一切……
公元882年,就在古老的中华文明已走过了3000多年的历程之时,就在最令国人自豪的大唐王朝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在王仙芝、黄巢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雄风不在、摇摇欲坠之际,远在欧洲的第聂伯河中上游一带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封建国家——基辅罗斯。说起基辅罗斯的建立经过,还颇有戏剧性呢。
早在公元1世纪之前,中东欧的奥得河、维斯瓦河、第聂伯河和布格河的流域就居住着斯拉夫人。公元1世纪至公元6世纪,随着斯拉夫人内部的变化,以及持续200多年从亚洲到欧洲的民族大迁徙的冲击,斯拉夫人逐渐分为三支:东部的称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中上游,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西德维纳河一带,成为现今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祖先;西部的称西斯拉夫人,分布在维斯瓦河、奥得河和易北河一带,成为现今波兰人、卢日支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祖先;南部的称南斯拉夫人,分布在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成为现今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马其顿人的祖先。
直到公元6世纪,东斯拉夫人尚处于原始公社阶段,还没有形成国家。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从事畜牧业、渔业和养蜂业,也从事一些手工业,如冶金、纺织、皮革、木工、制陶等。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已采用铁犁、铁镰、铁斧等铁制工具,生产水平得到提高。他们一般沿河流两岸建筑村落。村落面积很大,四周用土墙和壕沟围起来。房屋用土坯砌成,呈长方形,房间之间有通道连接,有几个出口。他们基本的社会组织是父权制氏族公社。同父所生的几代子孙及其妻室儿女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构成一个氏族家庭。若干氏族家庭组成一个部落。部落由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领(酋长)主事,重大事情由全民大会决定。同时代的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作家普罗柯比记叙道:“斯拉夫、安特,此二部落自古以来即享有民权(民主),非一人治天下者也。”
公元6世纪,东斯拉夫人卷入了民族大迁徙的滚滚洪流。他们和匈奴人、其他斯拉夫人一起不断向东罗马帝国发动进攻,历时100多年。在战争中,东斯拉夫人各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大量战利品、赎金、贡赋落入了部落首领和部落联盟领袖手里。同时,东罗马帝国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帝国,经济文化最为昌盛,同东罗马帝国的长期接触必然使东斯拉夫人受到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这一切都促进了东斯拉夫人私有财产的出现、阶级的分化和封建国家的形成。
公元7世纪至8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东斯拉夫人的准国家组织。
当时,东斯拉夫人的准国家组织主要有两个:一个叫库雅巴,它以基辅为中心,包括整个第聂伯河中游地区,是以波利安人为核心的大部落联盟。据传说,库雅巴曾由基辅、谢克和霍利夫三兄弟统治。他们在第聂伯河右岸建了一座小城,并以大哥的名字命名为基辅。这便是今日乌克兰首都基辅的由来。另一个叫斯拉维亚,以北方的诺夫哥罗德为中心,是以斯洛文人为主的大部落联盟。
此时,东斯拉夫人正处于国家形成过程。他们的首领、贵族并不以逐渐攫取的大量土地、财产、奴仆为满足,还想把整个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们似乎已经尝到了拥有权力的甜头,权力似乎比黄灿灿的金子更贵重,比成群的美女更诱人,只要拥有了权力就拥有了一切,他们为此展开了无休止的厮打争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得利的渔翁并非斯拉夫人,而是罗斯人。
罗斯人就是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日耳曼部落——诺曼人。芬兰人称他们为罗斯人,意为北方人或诺曼人;东斯拉夫人则称他们为瓦良格人,意为商人,因为他们主要以经商为业。他们带着狐皮、貂皮、银鼠皮等珍贵兽皮,以及“活的商品”——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出发,中经芬兰湾、涅瓦河、拉多加湖、沃尔霍夫河、伊尔门湖、洛瓦梯河、西德纳河、第聂伯河、黑海,抵达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换成钱币、纺织品、香料等,再原路返回。沿途他们有时也顺手牵羊,干些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海盗勾当。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而驾船远航,乘风破浪,时而弃舟登陆,策马扬鞭,栉风沐雨,历尽风霜。旅途的艰辛与商海的险恶磨炼了他们强悍的身体、坚忍的意志,也培育了他们有点儿奸诈的性格。同时,他们经风雨,见世面,行万里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特别是和东罗马人的长期交往,使他们深受东罗马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公元862年,东斯拉夫人中间发生了一件似乎不可思议而又影响深远的大事。斯拉维亚各部落相互争雄,内战不休,给各方都造成巨大损失,搞得大家都精疲力竭了,于是他们商议道:“我们为自己寻找个王公吧,由他来治理我们,根据法律裁决(我们的纠纷)。”瓦良格人距他们最近,而且和他们长期交往,在他们眼里,瓦良格人精明能干,瓦良格社会被治理得井然有序。就这样,他们选派代表,渡海来到瓦良格人那里,恳切地说道:“我们那里土地辽阔,物产丰饶,但没有秩序。请到我们那里称王,去治理我们吧。”瓦良格人的首领留里克欣然接受了邀请,偕同两个兄弟——西涅乌斯和特鲁沃尔率领众亲兵来到诺夫哥罗德,自称王公,建立了留里克王朝。
这就是著名的“瓦良格人应邀为王”的故事。这是一个在某些人看来不是很美丽的传说。它最早见诸1113年基辅别彻尔修道院一位名叫涅斯托尔的僧侣完成的《往年纪事》。该书是俄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编年史著作,基本按年代顺序记述了东斯拉夫人和古罗斯国家的历史,从传说时代一直写到1110年,资料来源主要是东罗马帝国的编年史、斯拉夫人的历史著述、关于罗斯编年史的手稿、王公贵族的档案、民间传说等,是研究东斯拉夫人和古罗斯国最重要的文献。18世纪,在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的德国学者根据《往年纪事》记载的这个传说和其他史料,得出结论说基辅罗斯国家是瓦良格人创建的。但这一学说遭到沙皇俄国和苏联时期的许多学者激烈反对,其中包括享有崇高地位的著名自然科学家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罗蒙诺索夫在1757年奉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诺夫娜之命完成的《古罗斯史》第一卷就说《往年纪事》中关于“邀请瓦良格人为王”的记述是虚构的,因为瑞典史料中根本没有提及留里克这个人,以及他来到罗斯的史实。时至今日,俄罗斯学术界仍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也有学者认为有关留里克的传说是真实事件的反映,但它又绝不是编年史作者所叙述的那样。总之,这场争论持续了200多年,反对者始终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否定这一学说。在国际上,英国、美国、丹麦、瑞典等国的学者则支持这一学说。在没有足够证据推翻这一传说的时候,我们权且信以为真吧。
瓦良格人留里克应邀到诺夫哥罗德称王后,派两个弟弟分别驻扎在白湖和扎伊兹鲍尔斯克,把其他亲信分派各地,并开始向当地居民征收贡赋。公元879年,留里克暴病身亡,其子伊戈尔年幼,其亲属奥列格接掌权力。奥列格野心勃勃,有雄图大略,不甘心坐守一隅之地,认为诺夫哥罗德地势偏僻,交通不便,气候寒冷,不利于发展,决心南下攻占基辅。公元882年,他率兵南下,首先占领了第聂伯河上游的重镇斯摩棱斯克和柳别奇,然后顺江而下,直趋基辅。基辅位于地势高耸的右岸,有重兵把守,易守难攻。于是,奥列格想了一条妙计,让士兵埋伏在船舱内,然后派人去拜见坐镇基辅的阿斯科尔德和迪尔,说他们是从诺夫哥罗德来的商人,路过这里,前往希腊,想请两位王公到城外和同胞叙旧。阿斯科尔德和迪尔也是瓦良格人,听说同乡来了,十分高兴,便随他们来到城外。这时,伏兵从船舱里冲了出来,奥列格大声喝道:“你们不是王公,连王族也不是,我才是王族。”他指着随从抱着的伊戈尔说:“看,这就是留里克的儿子!”于是,众人一拥而上,杀了阿斯科尔德和迪尔,然后冲进城里,占领了基辅。奥列格在基辅称王,定都基辅,称基辅为“罗斯诸城市之母”,并开始扩建基辅。
此后,奥列格一鼓作气,乘胜前进,继续对周围部落用兵,所到之处,或武装征服,或自动归顺,很快将斯洛文人、克里维奇人、德列夫利安人、谢维利安人、拉迪米奇人等东斯拉夫人部落,以及麦里亚人、维西人、楚得人等非斯拉夫人,置于他的控制之下,要他们缴纳贡赋。他要求诺夫哥罗德每年缴纳300格里夫纳(银锭),以供瓦良格人维持社会治安;他向每户德列夫利安人征收一张紫貂皮;他要求每户拉迪米奇人缴纳一希利亚格(货币名称)的钱。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奥列格制定了《罗斯法令和法律》,把居民分为自由人和奴隶,又把自由人分为富人和穷人,并明确规定:抢劫富人财产的穷人要受到严厉惩罚。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罗斯国家,史称基辅罗斯。人们习惯上把公元882年作为基辅罗斯的建国之年。
基辅罗斯由瓦良格人(也称罗斯人)留里克、奥列格所建,但它建立在东斯拉夫人的土地上,东斯拉夫人构成了其居民主体,瓦良格人只是极少数。同时,在瓦良格人到来之前,东斯拉夫人已经奠定了形成国家的基础,基辅罗斯实际上是东斯拉夫人的国家,也即后来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第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