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勃勃:叶卡捷琳娜夺皇位

二、野心勃勃:叶卡捷琳娜夺皇位

1725年1月28日,俄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病逝,俄国历史进入了一段动荡不定的时期。宫廷政变接连不断,沙皇宫中的主人走马灯般换个不停,短短37年内六易其主。

彼得大帝生前修改了传统的皇位继承法,规定皇位不一定非要传给男性直系后代,沙皇本人可以指定继承人;如沙皇发现继承人不合适,亦可更换。但彼得大帝死时却未指定继承人。彼得大帝没有男嗣,其子阿列克谢早年被立为太子,但因反对改革叛逃出国,后被以叛国罪处死。正因为如此,彼得大帝才取消了皇位继承法。彼得大帝有两个女儿,但彼得大帝死时,一个远嫁他乡,一个年少,都难以承继大位。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便是皇后叶卡捷琳娜了。叶卡捷琳娜是彼得大帝的第二任妻子,立窝尼亚人,平民出身,原为立窝尼亚牧师格勒克的管家,1702年俄军攻占立窝尼亚时被俘,为俄军主将缅什科夫收留,后献给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相貌平平,但体态健美,性格爽朗,机智灵活,深得彼得大帝宠幸,彼得大帝率军出征时常携带其随侍左右。彼得大帝性格粗暴,常常大发雷霆,失去控制,即使亲信也无法劝阻,还常成为其出气的对象。每当此时,只要叶卡捷琳娜以手梳其长发,彼得大帝的情绪即可平复。因此,叶卡捷琳娜也获得彼得大帝身边重臣及近卫军的好感。1724年,叶卡捷琳娜正式加冕为皇后。彼得大帝病逝当日,缅什科夫等改革重臣为维护改革成果及自身权益,在近卫军支持下,拥戴叶卡捷琳娜即沙皇位,称叶卡捷琳娜一世。

叶卡捷琳娜一世为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即位称帝的女皇,但她在位仅两年即病死,彼得一世之孙继位,史称彼得二世。

彼得二世继位时年仅12岁,由枢密院摄理。枢密院成立于1726年,由元老重臣组成,地位凌驾于元老院之上,实权掌握在缅什科夫手里。不久,彼得二世就在保守势力多尔戈鲁基家族的操纵下罢免了缅什科夫,没收了其财产,流放其到西伯利亚。同时,彼得二世宣布反对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取消了彼得一世设立的机构,将首都由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1728年2月25日,彼得二世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举行了加冕式。这次加冕式的程式安排日后成为历代俄罗斯帝国皇位的继承者加冕式的典范,此后俄罗斯历代皇帝的加冕仪式均参照于此。

彼得二世仅在位三年,就在大婚前几天染上天花并于1730年1月19日去世,享年仅15岁。彼得二世死后,罗曼诺夫家族男性谱系绝嗣,皇位继承人只能从女嗣中寻找。枢密院遂与远嫁库尔兰公国腓特烈·威廉公爵一年即已孀居的伊凡五世之女安娜·伊凡诺夫娜达成协议,迎立安娜回国继位,但一切大政均由枢密院主持。安娜继位当天,在近卫军的支持下,立即发动政变,解散了枢密院,将首都重新迁至圣彼得堡,任用大批日耳曼籍官吏,将约两万名不满其统治的俄罗斯贵族集体流放到西伯利亚。安娜女皇生活上穷奢极侈,奇珍异兽、侏儒巨人充斥宫廷,宫廷开支5倍于彼得大帝时期。在政治上,她实行恐怖统治,秘密警察遍布全国。这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1740年10月,安娜女皇当政10年后病死,根据其遗嘱,由其甥孙伊凡继位,称伊凡六世。但伊凡六世当时尚不满周岁,由其母摄政。一年后,彼得一世之幼女伊丽莎白·彼得诺夫娜在近卫军的支持下发动政变,登上了皇位。

伊丽莎白女皇即位时32岁。她容貌秀丽,体态丰腴,在治国理政方面颇有建树。在位期间,她准许农民弃农经商,废除国内关税,设立国家贷款银行,创立了俄国莫斯科国立大学(1755)和圣彼得堡剧院。在她的倡导下,西欧的文化思想渐渐传入俄国,保守沉闷的俄国思想文化界吹来清新之风,产生了诸如罗蒙诺索夫这样的俄国近代最伟大的学者。

1762年,伊丽莎白女皇病逝,她早已指定的继承人彼得·费奥多罗维奇继位,史称彼得三世。然而,他继位不到半年即被一次宫廷政变推翻,没几天又被人所杀。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发动这场政变推翻他,而后又杀害他的竟是他的妻子——即将成为俄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皇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1744年1月,在德国通往俄罗斯的大道上,驶来四辆笨重的轿式马车。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寒风凛冽,积雪盈野。尽管马车内放着木炭火盆,乘客身着厚厚的皮大衣,面戴防护罩,仍然冻得四肢麻木,瑟瑟发抖。道路坎坷不平,马车不停地颠簸,车上的乘客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在不适宜旅行的季节,乘车人为什么要承受旅途之苦?原来,车上的乘客不是别人,正是未来的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及其母亲和随从,这次旅行将彻底改变她的命运。

叶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娅·腓特烈·奥古斯特,1729年5月2日出生在奥得河畔什切青市(今波兰境内)一个德意志贵族家庭。父亲凯斯蒂昂·奥古斯特是德意志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公国的一个小公爵,是一位职业军官,后晋升为陆军元帅。母亲约翰娜·伊丽莎白是德意志荷尔斯泰因-戈多普公国公主。

索菲娅小时候长相一般,高鼻梁,尖下巴。有一阵子,她还得了脊柱侧弯,右肩膀高,左肩膀低,脊柱呈“之”字形,只能日夜穿着紧身褡,经过四年校正,才恢复了正常。她天资聪颖,反应敏捷,勤奋好学,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经常带她出席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周游诸侯列国,使她从小耳濡目染奢靡浮华的宫廷生活。1739年,她10岁那年,父母带她去基尔参加未来的瑞典国王阿道夫·腓特烈举行的宴会。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了彼得大帝的外孙卡尔·彼得·乌尔里希(后改名彼得·费奥多罗维奇)。他比她大一岁,长得瘦小羸弱。两人谁也没有想到,未来他们会共结连理,而又成为生死冤家。

1741年12月,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发动政变,登上了沙皇的宝座。伊丽莎白是索菲娅母亲约翰娜未过门的嫂子,曾和约翰娜的哥哥卡尔·奥古斯特定亲。卡尔·奥古斯特长得一表人才,深得伊丽莎白爱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两人定亲不久,卡尔·奥古斯特就被一场天花夺去了生命。伊丽莎白悲痛欲绝,发誓永不再嫁,并继续和未婚夫卡尔·奥古斯特一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现在,伊丽莎白登基做了女皇,这是一个好兆头。索菲娅的母亲约翰娜当即给“准嫂子”女皇发去贺信。不久,女皇寄来了热情洋溢的回信。

伊丽莎白女皇登基一个月后,即将彼得大帝的外孙、她的外甥卡尔·彼得·乌尔里希从德国接回俄国。卡尔·彼得·乌尔里希时年14岁,父母双亡。他从7岁开始就身着戎装,手持齐身高枪剑参加军事训练站岗值勤。9岁那年,他被晋升为中士。11岁那年,父亲去世,乌尔里希大公公廷大元帅布鲁默尔担任他的首席家庭教师。布鲁默尔性格粗野,行为怪癖,常用饥饿或跪干豌豆的方法来惩罚他,有时则挥拳殴打他,吓得他直吐胆汁。在这种教育下,本来就身体瘦弱、智力愚钝的他变得更加胆怯、虚伪和乖戾。当伊丽莎白女皇见到他时,大失所望。但为了让罗曼诺夫王朝后继有人,女皇别无选择,遂给他改名彼得·费奥多罗维奇,正式立他为俄罗斯大公、皇位继承人,并开始给他选妃。

伊丽莎白女皇当然不会忘记关照已故未婚夫的妹妹。听说她有一个和彼得年龄相仿的女儿,便命人把画像送来,还派人登门相面。对欧洲众多豪门贵族待嫁千金的画像反复审察后,伊丽莎白女皇最终决定亲自面试索菲娅公主。1744年1月1日,正当索菲娅一家济济一堂共庆新年佳节的时候,喜从天降,信使送来了乌尔里希大公公廷大元帅布鲁默尔写给索菲娅母亲的一封急信,信中说:“遵照伊丽莎白·彼得诺夫娜女皇陛下的特谕,我谨通知您,庄严的陛下希望殿下偕同长女公主毫不延缓地尽早莅临鄙国的皇宫所在地……殿下的聪颖足以领悟女皇陛下急欲会见您和您的公主千金的真实意图,关于您女儿的才貌在此已广为传颂。”这使索菲娅全家欣喜若狂。自从把索菲娅的画像送往俄国后,他们一直在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他们匆匆打点行装,踏上了旅途。

经过一个多月披星戴月的长途旅行,精疲力竭的索菲娅一行终于抵达莫斯科。当晚,她们便被引进皇宫拜谒了伊丽莎白女皇。此时,索菲娅身材苗条匀称,身着伊丽莎白女皇赠送的宫服——一套正合身的不带裙环的玫瑰色与银色相间的马海毛衣服,头发棕黄,脸蛋白皙,一双碧蓝的眼睛闪闪发光,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掩饰了她的缺点。她举止优雅,言语得体,不卑不亢,显得聪慧温顺而有教养。女皇把她左瞧右看,高傲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接见大厅里一片欢乐气氛。从此,索菲娅母女便在皇宫里住了下来。

1744年6月28日,遵照女皇陛下的旨意,索菲娅皈依了东正教。当她仪表庄重地步入皇家教堂,用带着浓重日耳曼口音的俄语朗读了长达50页的教义课本,像背书一样流畅地背诵了东正教信经时,女皇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她为自己给彼得·费奥多罗维奇选了这样一位美丽聪慧的王妃而感到自豪,她深信有索菲娅的辅佐,外甥一定能承继大业,强盛帝国。当天,女皇给索菲娅改了名字。索菲娅一名使她想起她的姑姑、彼得大帝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娅,于是女皇给小索菲娅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叶卡捷琳娜是女皇母亲的名字,用母亲的名字给外甥媳妇命名,表明了女皇对她的宠爱。第二天是俄罗斯东正教的圣彼得和圣保罗节,女皇为彼得·费奥多罗维奇大公和叶卡捷琳娜举行了定亲仪式。1745年8月21日,彼得大公和叶卡捷琳娜正式完婚。婚礼盛大而隆重,护送新郎新娘去喀山大教堂的马车达130辆之多。当女皇和新郎新娘乘坐的由8匹大白马拉着的轿车走过街头时,百姓们都在道路两旁跪迎。法国代办阿利翁写道:“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盛大壮丽的场面。”

婚后的叶卡捷琳娜继续勤奋地学习俄语,攻读东正教教义。这种学习自从她来到莫斯科便开始了。彼得·费奥多罗维奇并不是她理想的终身伴侣。他长相丑陋,形销骨立,长长的面孔,突出的眼珠,宽阔的嘴巴,既不知道关心国家大事,又不会关爱周围的人,只知道玩各种玩具和木偶兵,显得又傻又痴,孩子气十足,结婚8年两人还没有生下子嗣。聪明的叶卡捷琳娜从一开始就预感到他们之间不会有任何幸福。但从小对宫廷生活耳濡目染的叶卡捷琳娜渴望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皇后,乃至女皇,享受至高无上的尊荣权威。她在回忆录里写道:“从他的才干来看,他对我几乎无足轻重。可是,俄罗斯皇冠对我是至关重要的。”而要想成为俄罗斯女皇,戴上俄罗斯皇冠,她必须取悦女皇伊丽莎白,慑服达官显贵,赢得大小朝臣的同情;她必须和土生土长的俄罗斯人一样,因此她刻苦学习俄语。她恳求俄语教师延长学习时间,她常常深更半夜起床,坐在笔记本前背诵词汇表。她还满怀兴致地学习东正教礼仪和教义。同时,她开始默默地了解沙皇宫廷,了解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了解俄国社会。后来,她又开始大量读书。她读小说,读史书,读哲学著作,读普·佩雷费克斯的《亨利大帝传》,读塔西佗的《编年史》,读伏尔泰的《风俗论》,读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在这些名著中,她汲取了大量精神营养,学习了治国的理念与方法,为她日后君临俄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1761年12月25日,伊丽莎白女皇病逝,彼得·费奥多罗维奇继位,史称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生在德国,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德意志王公贵族的血。他的童年和大部分少年时光是在德国度过的,从小受德国路德教的熏陶,10岁就被封为荷尔斯泰因公爵。尽管他14岁那年被姨妈接到俄国,并被立为俄国皇储,皈依东正教,但他愚顽不化,他仍然笃信路德教,崇尚德意志的风俗习惯,崇拜普鲁士制度,根本瞧不起俄国。 伊丽莎白女皇在世时,他慑于女皇的威严,尚不敢放纵,只知酗酒玩乐。现在,女皇死了,他彻底摆脱了女皇的监视,成为至高无上的沙皇,便开始肆无忌惮,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他蔑视俄国东正教的礼仪习俗,故意在女皇的灵柩前大声讲话,做鬼脸,说笑话,取笑神父。国丧期间,他还在自己的房间举行晚宴,不许与会者穿黑色丧服,而要他们浓妆艳抹,纵酒狂欢。在葬礼举行时,他几次狂笑,吐舌头,肆意打断神父的祈祷,他似乎只会别出心裁,搞一些引起俄国臣民憎恶的恶作剧。在对外政策上,他牺牲俄国的利益,迎合普鲁士的利益,背弃昔日的盟友奥地利,同普鲁士签订和约,归还普鲁士领土,与普鲁士合伙对付奥地利。在一次宴会上,他向普鲁士公使祝酒时公然说道:“为您的国王、我们的主人的御体康泰干一杯!请您转告普王,只要他一声令下,我将亲率我的帝国赴汤蹈火。”他似乎不是俄罗斯帝国的沙皇,而是普鲁士国王的臣民。他还在俄国军队中强制推行普鲁士的军事制度,要军人改穿普鲁士军服,遵守普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制定的法典,委任普鲁士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二世为俄军总司令,兼任近卫军骑兵司令。在宗教政策方面,他下令在一切做祈祷的地方,除了基督和圣母的图像外,其余圣像一律摘除。此外,他还用牧师的礼服取代教士的长袍,强迫教士剃须,在皇宫中建造一座路德教教堂,规定各教派一律平等,没收教会的财产。彼得三世这一系列倒行逆施触犯了众怒,引起了俄国贵族、教会和近卫军的强烈不满。

与之相反,叶卡捷琳娜越来越深得人心。经过17年的学习与磨炼,她已由一个温顺谨慎的柔弱少妇成为一个成熟干练的世故女人。她谈吐风雅,多谋善断,谦逊随和, 笃信东正教义,让人觉得她早已不是德意志公主,而是名副其实的俄罗斯皇后,已彻底“俄罗斯化”了。在伊丽莎白女皇丧葬期间,她经常身着黑纱前往教堂,跪在女皇灵台前,一连几个小时祈祷哭泣,给络绎不绝前来向女皇遗体告别的俄罗斯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彼得三世经常当众侮辱她,这时她低首不语,默默忍受,博得了不少廷臣与近卫军军官的同情,尽管这一切有不少是装出来的,目的是实现当女皇的政治雄心。正如她在回忆录中所说:“只有政治雄心激励着我,我内心有一股难以言传的力量使我一刻也不怀疑我将自然而然地变成俄国女皇。”

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从未有过爱情。彼得三世即位后不久,就似乎要把后冠从叶卡捷琳娜头上转移到伊丽莎白·沃伦佐娃头上。1762年2月21日,彼得三世在寿宴上公然命令叶卡捷琳娜把只有皇后或皇储妃才有权佩戴的圣叶卡捷琳娜勋章交给沃伦佐娃。6月9日,在一场有400人参加的盛大招待会上,彼得三世当众大声说叶卡捷琳娜是“白痴”,并把她排斥在皇室成员之外。叶卡捷琳娜回想结婚以来遭受的种种凌辱,不禁不寒而栗。为了维持生存,为了维护合理合法的名分,为了实现久已怀抱的政治雄心,她决定采取行动,开始和早已培植的心腹密谋策划,准备发动一场宫廷政变。

1762年6月12日,彼得三世离开圣彼得堡到芬兰湾的奥拉宁堡避暑。为了便于监视皇后,他谕令叶卡捷琳娜从圣彼得堡移居和奥拉宁堡毗邻的夏宫彼得霍夫。叶卡捷琳娜的心腹害怕其中有诈,劝她不要前往,但叶卡捷琳娜不甘示弱,于6月19日只身一人来到彼得霍夫,住进一个偏僻临海的小阁里。6月27日,叶卡捷琳娜的一个同党被捕,其余同党担心政变密谋泄露,决定立即举事。当日深夜,叶卡捷琳娜的宠臣格里高利·奥尔洛夫的弟弟、近卫军军官费奥尔多·奥尔洛夫同哥萨克首领、科学院院长里基尔·拉祖莫夫斯基密谋后命令科学院印刷厂厂长起草印刷废黜彼得三世、宣布叶卡捷琳娜登基的诏书。6月28日拂晓,格里高利的另一个弟弟、近卫军军官阿列克谢·奥尔洛夫驱车来到彼得霍夫,唤醒睡梦中的皇后,禀报情况后带着她迅速返回首都圣彼得堡。

叶卡捷琳娜乘车首先来到伊斯马依诺夫斯基兵营。那里的近卫军官兵对彼得三世的胡作非为深感不满,对皇后的贤德久有所闻,见皇后驾到,不约而同齐声高喊:“我们的小母亲叶卡捷琳娜万岁!”里基尔·拉祖莫夫斯基伯爵率领全体官兵跪了下来,宣布叶卡捷琳娜为全俄罗斯唯一至高无上的女皇,并以全体士兵的名义向她宣誓效忠。之后,首都的近卫军官兵纷纷倒向叶卡捷琳娜,首都市民也加入了士兵的队伍,他们簇拥着新任女皇来到喀山大教堂,做了简短的祝福仪式,又簇拥着她回到冬宫。

圣彼得堡发生的一切,彼得三世全然不知。当天下午,彼得三世从奥拉宁堡移驾彼得霍夫,才发现皇后不见了,到处寻觅不着,再细打探,始知叶卡捷琳娜已回首都,兵变称帝了。平日骄横狂傲的彼得三世立时像泄气的皮球,现出了色厉内荏、懦弱无能的原形。他一蹶不振,惘然无措,既不接受立即调集军队向首都进军的进言,又放弃了发布声讨叶卡捷琳娜的檄文的想法,只知借酒浇愁,哭哭啼啼。就在彼得三世无计可施、犹豫不决之时,叶卡捷琳娜已派人说服了喀琅施塔得的海军,并亲率大军前来征讨彼得三世。彼得三世不愿交战,提出和皇后共掌朝政。叶卡捷琳娜闻言,一笑置之。随后,她口授了一份彼得三世的逊位诏书,派格里高利·奥尔洛夫等人送往奥拉宁堡。此时,彼得三世手下将士都已投靠新任女皇,他本人实际上已被软禁。无可奈何,彼得三世只得誊写了叶卡捷琳娜口授的逊位诏书,并签了名。当晚,彼得三世被押往罗普舒看管起来。7月6日,叶卡捷琳娜颁布诏书,宣布彼得三世退位,由叶卡捷琳娜继位。这样,叶卡捷琳娜女皇正式登基,称叶卡捷琳娜二世。

就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正式登基的当天,彼得三世在罗普舒被新任女皇的同党处死。

叶卡捷琳娜二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俄国历史上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女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