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豪杰:叶卡捷琳娜施新政
三、女中豪杰:叶卡捷琳娜施新政
然而,女沙皇的宝座并不稳固,它犹如置放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危险。并非所有贵族、官吏、近卫军都拥戴她,有人企图重新拥立伊凡六世复辟,也有人企图拥立8岁的皇太子保罗为帝。但伊丽莎白女皇和彼得三世的骄奢淫逸——据说伊丽莎白女皇仅服装就有1.5万套,一套服装从来不穿第二遍,参加七年战争(1756—1763),国家经济状况恶化,每年财政赤字达700万卢布,军队已8个月没有领到薪饷。商品货币经济的潜流开始侵蚀封建农奴制度的堤坝,但封建主对农奴的剥削压榨有增无减,封建农奴制度顽强阻挡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广大农奴、手工工场工人和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反抗的加剧。18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叶卡捷琳娜二世即位一年时间,全国23个省中就有11个省爆发了农奴起义。宫廷的权力斗争、国家的财政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时刻威胁着新任女皇的地位。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认为,她很可能昙花一现。普鲁士人预言,彼得三世被废黜,将是新一轮宫廷政变的开端。新任女皇该如何行动呢?
叶卡捷琳娜二世不愧为饱读经书、深谋远虑的女中豪杰,她面对困境,从容自若。她对参与政变、辅佐有功的人员论功行赏,分别赐予巨款和农奴,以建立稳固的统治支柱。她一共给这些人赏赐了1.8万个农奴和18.6万卢布,使积极参与政变的近卫军军官变成了贵族、农奴主。为解决财政困难,她带头放弃沙皇的个人预算,取缔某些私人企业的垄断权,建立税收制,提高某些税率,成立证券发行银行,发行公债。为了维护和扩大贵族地主的利益,巩固和扩大沙皇统治的阶级基础,她允许贵族地主抢占俄国新占领的或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土地,向国家缴纳少额现金后即可据为己有。于是,大批贵族地主涌向伏尔加河流域和黑海北岸,抢占那里的土地,赶走当地少数民族,带去农奴,在那里建立起农奴制度。在世俗封建主和教会封建主争夺土地和农奴的斗争中,她为了支持人数众多的世俗封建主,重新颁布敕令,没收教会和修道院的地产,然后把土地和农奴赏赐给贵族。对于农奴起义,她毫不留情,派军镇压。这一系列措施使她赢得了贵族地主的信任和支持,很快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叶卡捷琳娜二世对政治和治国理政有着强烈的兴趣。她不知疲倦,事必躬亲,常常是每天早晨5点起床,每天工作12个小时至14个小时,主持御前会议和杜马会议,审批公文,有时甚至亲自起草公文,速度之快令誊写者吃惊。对于写给她的请愿书,她一一过目。她这样做,是为何故?她在读书笔记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所孜孜以求的是,但愿上帝托付给我的这个国家兴旺昌盛……国荣我亦荣。
就是说,她把个人命运和她所喜爱的俄罗斯帝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俄国繁荣昌盛,她不仅可享受荣华富贵,还可流芳百世;俄国衰弱腐败,她的英名也将受损。她与她所钟爱的俄罗斯帝国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她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国政,是俄国历史上最勤政的帝王之一。
当时,欧洲各国宫廷中风行“开明专制”,即“开明君主专制”。这种政治主张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提出来的,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主张自由、平等、博爱,主张通过“开明君主专制”,建立“君主和哲学家的结合”,来实现理想的君主立宪制度。欧洲各国君主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为了维护贵族阶级的特权利益,纷纷打起了“开明君主专制”的招牌。叶卡捷琳娜二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对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著作尤感兴趣,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登基后自然便附会风雅,也开始实行“开明专制”。
她首先把“君主和哲学家结合”。当她听说狄德罗的《百科全书》只出版了7卷,法国政府就禁止再出时,便邀请狄德罗来圣彼得堡继续印刷出版《百科全书》。同时,她还邀请《百科全书》的另一位编纂者达兰贝尔来俄国继续完成《百科全书》,并给皇太子保罗大公讲授科学、文学和哲学,答应给他两万卢布的薪俸、一座皇宫和大使头衔。遗憾的是,这两位著名哲学家不信任女皇,婉言谢绝了。狄德罗在1773年才下定决心启程前往俄国。其时,他已年过花甲,身体衰弱,坐着马车,一路颠簸,时而咳嗽,时而腹泻,走走停停,耗时近半年,才来到遥远而寒冷的俄国。但此时女沙皇实行“开明专制”的兴趣已经减弱。尽管狄德罗口若悬河,高谈阔论,给女沙皇提出一系列看起来颇为合理的建议,但女沙皇却觉得幼稚可笑。
狄德罗在圣彼得堡住了几个月,女皇对他的唠叨渐渐厌倦,对他出版新的《百科全书》一事也没有明确表态。他提了一大箩筐建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都被女皇扔在了一边,俄罗斯依然如故。狄德罗也渐感无趣。1774年3月,春暖花开之际,这位老哲学家带着女皇赠送的一枚戒指、一件皮衣和3000卢布,告别了女皇,踏上了归途。
女皇同哲学家伏尔泰的“结合”颇具诗情画意。1763年秋,年届古稀的伏尔泰托人给女皇捎来一首诗,诗中写道:
啊!叶卡捷琳娜!
能目睹您的丰功盛烈,
聆听您的谆谆教诲者,
他才是三生有幸!
受人爱戴,又为人君上,
唯您能独擅此雄才!
尤其是前一个特点,
更使我衷心崇拜!
您的睿智,
使圣贤也惊诧感慨,
圣贤得识您后,
也甘把下风拜。
捧读这位当时欧洲最负盛名的大学者——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的献诗,女沙皇万分激动,立即提笔回信,信中说道:“自从1746年我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以来,您的著作是我最好的师友。在那以前,我读的只是小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您的著作。从那以后,我不断地读您的著作,再不想看别人的了。别人的书同您的比起来不仅逊色许多,而且对人启迪不大。但是,到哪里去找您的书呢?”
从此,两人建立了长达15年的通讯联系,直到1778年伏尔泰逝世。女沙皇在信中听取伏尔泰对改革俄国政治的意见,当然也免不了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农奴制度的反对者和公正裁判的拥护者,把俄国说成“没有一个农奴想吃鸡的时候是吃不到鸡的”。伏尔泰在信中把女沙皇捧为“北方上空一颗最璀璨的星”“理想的君主”。女沙皇还通过伏尔泰在欧洲的心脏地区开办了一家广告社,为女沙皇歌功颂德,为农奴制的俄国涂脂抹粉。
从小受路德教的影响,后来又受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叶卡捷琳娜二世确实比较开明。她崇尚自由,认为:“自由乃万物之灵魂,如无自由,则万物皆为死物。我愿众人服从法律,但并不要做奴隶。”她主张:“待人温和仁慈、和蔼可亲、富于同情、豁达大度,在身居高位后,仍应深入下层体察民情,这既无损于你的尊严,又不减少他们的尊敬。”因此,她对臣下一般都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少有专制君主的威严。她主持的御前会议常常气氛融和,开诚布公,畅所欲言,这使一些曾亲临其境的外国外交官赞叹不已。她明确告诉新上任的大元老:“朕喜欢听真情实况,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向朕禀奏。只要你一心忧国,你还可以大胆地同朕争论……朕不喜欢阿谀奉承,也不希望你这样做。”她很少训斥身边的侍从,甚至不愿辞掉她不喜欢的厨师。一天晚上,她在书房按铃找侍从发信,长时间不见人来。她来到前厅一看,几个侍从正在打牌。此时,她没有大动肝火,而是叫起一个侍从,低声吩咐他去发信,然后坐下来顶替他打牌。她常常安步当车,前往杜马或教堂。有一次,她被大批鸣冤叫屈者团团围住。此时,警察对人群挥起了皮鞭,女皇却伸出双臂保护了他们。此事使鸣冤者感激涕零,他们四处传颂,一时成为美谈。
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体现其“开明专制”,于1767年组织了新法典编纂委员会,企图根据新的情况,用新的思想,编纂一部新的法典,来取代《1649年法典》。她亲自为委员会起草了圣谕,作为委员会立法应遵循的指导原则。这部圣谕洋洋洒洒,含22章、655条,主要抄自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字里行间充满慈善、公正、爱国、理智等字眼。委员会成员包含社会各个阶层(除农奴外)的代表,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带来了共1441份申诉各阶层利益与愿望的委托书。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叶卡捷琳娜二世被授予“英明伟大的皇帝和国母”的称号,成为继彼得一世之后被授予“大帝”称号的第二个沙皇,也是俄国历史上被授予“大帝”称号的第三位君主,还是最后一位获此殊荣的君主。
当然,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是有鲜明阶级性的,“开明”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封建农奴主的专制。她认为:“治理俄罗斯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只能用专制君主制,舍此皆为下策,因为其他统治形式很难使皇命迅速付诸实践,而且会为那些妄图使一个强大国家四分五裂的野心活动提供土壤……”她首先维护的是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她颁布的一系列敕令体现了她对贵族地主阶级的关怀。她扩大了贵族享有的特权,规定贵族阶级垄断白酒酿造权,贵族有权把他们的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做苦役,贵族服完兵役离开军队时都可以得到军官身份。她不打算取消农奴制,只是建议把农奴以人相待。对农奴骚动,她则宣称:“采取严厉措施,以保护有产贵族的领地和财产。”这些都体现了“开明专制”的阶级局限性,也就注定了广大农奴的反抗不会停止,还将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