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出征两汗国

一、南方:出征两汗国

读者从前章已经看到,经过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两代君主的努力,到1533年,俄罗斯国家已完全实现了统一,其版图西抵第聂伯河上游,东到乌拉尔山脉的支脉,南至奥卡河,北达白海,面积达280万平方千米,成为欧洲幅员最辽阔的国家。

然而,俄国君主并未以此为满足,他们欲壑难填,充满强烈的扩张欲望。他们要南下黑海,进入地中海,北出波罗的海,进入北海,使其商船能在俄国和欧洲各国之间自由穿梭。他们要控制东欧,越过乌拉尔山,直趋太平洋,掠夺这里丰富的资源。他们还要把俄国建成军事强国,加入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就这样,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刚刚形成,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之路。从伊凡雷帝开始,俄国历代君主对外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战争,吞并了大片大片的土地,使其疆土扩大到2000多万平方千米,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

最先被吞并的是其南邻喀山汗国。

喀山汗国位于伏尔加河中游,原为金帐汗国的属地。1438年,鞑靼贵族兀鲁·穆罕默德在此建国,定都喀山城。喀山汗国是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主要有鞑靼人、马里人、楚瓦什人、乌德穆尔特人、巴什基尔人、摩尔多瓦人等,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兼营渔猎、园艺。那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

喀山汗国和俄罗斯是近邻,双方互相争斗,时常发生战争。喀山汗国建立之初颇为强盛,1445年曾击败莫斯科大公国军队,俘获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之后,喀山汗国不断发生内讧,国势渐衰。148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利用喀山汗国内讧,占领了喀山城,通过扶植傀儡政府控制了喀山汗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盛后,喀山汗国又倒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就这样,喀山汗国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莫斯科派”和“克里木派”。

16世纪中叶,沙皇伊凡雷帝开始了吞并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的战争。1545年春,伊凡雷帝派军远征喀山。俄军长途跋涉来到喀山城下后并未攻城,只是驻扎城外,炫耀武力。俄军的到来使喀山城内“莫斯科派”的腰杆立时硬了起来,他们坚决要求政府与俄军和谈,和俄国建立友好关系,并把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的附庸——克里木汗国扶植的傀儡萨哈比·格莱一世赶下台,拥立亲莫斯科的沙赫·阿里为喀山汗。然而,沙皇军队撤退不久,克里木汗国便联合诺盖汗国反扑过来,占领喀山,推翻沙赫·阿里,扶植萨哈比·格莱重登汗位。

两年后,伊凡雷帝御驾亲征,对喀山汗国发动第二次远征。不巧的是,这次天公不作美。当时正值冬季,俄军在伏尔加河冰面上小心翼翼地渡河,说来也怪,就在这时,天气突然转暖,本来并不厚实的冰面被暖洋洋的太阳一晒,很快开始消融,许多士兵和大炮陷进冰河里,伊凡雷帝只得下令撤军。

1448年,伊凡雷帝率军对喀山发动了第三次远征。这次避开了冬季,俄军进展顺利,不久便抵达喀山城下。然而,正当俄军安营扎寨,准备攻城之际,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倾盆大雨直泻而下,四周顿时一片汪洋。暴雨过后,又是遍地泥泞,军队无法行进。伊凡雷帝无计可施,在喀山城下踯躅数日,最后长叹一声,率军而归。

伊凡雷帝毕竟非同一般,他有一股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劲。1552年6月16日,伊凡雷帝吸取了前几次失败的教训,亲率15万大军,再次向喀山扑来。此前,他已在离喀山不远的地方修筑了斯维亚日斯克城堡,在那里屯兵积粮,打算把它作为进攻喀山的基地。8月13日,俄军抵达斯维亚日斯克,休整了两日,便渡过伏尔加河,兵临喀山城下。俄军敦促当时兼任喀山汗的阿斯特拉罕汗国雅姆古尔切伊汗投降,但遭到拒绝,于是俄军包围了喀山,准备攻城。

喀山城坐落在伏尔加河左岸陡峭的山冈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进攻开始后,俄军用150门火炮向城墙和城内猛轰,并建造了一座高达15米的三层移动攻城塔向城内射击。当时,喀山守军只有3万人,武器装备也远不如俄军,但他们不畏强暴,利用喀山的有利地形奋勇抵抗。俄军见喀山一时难以攻克,便采取十分毒辣的手段破坏了喀山的地下水道,切断了其水源,同时秘密修了一条长达200米的地下通道,直抵城下,装好炸药,将城墙炸开一段缺口。这时,俄军像洪水般冲了进来,见人便杀。喀山守军拼死抵抗,但寡不敌众,大多战死。1552年10月2日,喀山被俄军攻占。

这次,沙皇不再采取扶植傀儡政权的做法,而是将喀山汗国完全吞并。他把喀山汗国的土地分赐给了俄国领主和封地贵族。他把喀山的70多座村镇赏赐给了155名封地贵族,把伏尔加河左岸的山区赏赐给了34名封地贵族。他把那些疑似对俄国不忠的鞑靼封建主迁徙到了俄国中部各县,只把效忠沙皇的封建主留在了原地。喀山汗国就此灭亡。

伊凡雷帝在吞并喀山汗国后,又将矛头指向了阿斯特拉罕汗国。

阿斯特拉罕汗国位于伏尔加河下游及南高加索草原一带,是喀山汗国的南邻,西部与克里木汗国相接,东部与诺盖汗国相连。同喀山汗国一样,阿斯特拉罕汗国原来也是金帐汗国的属地,于1466年独立,首府阿斯特拉罕城,位于里海北岸的伏尔加河三角洲。这是一个如珍珠般美丽富饶的国家,滔滔奔流的伏尔加河给它带来了肥腴的土地和甘甜的淡水,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给它提供了丰富的鱼类和其他资源,茫茫无际的草原为它养育了数不尽的牛群和羊群。它还是一个交通枢纽,通过陆路和水路把东欧、中亚、黑海和西亚连接起来,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毛皮、制革等产业享有盛名。

可是,该国的鞑靼封建主却不争气,他们争权夺利,不断暴发内讧,把一片大好河山撕得支离破碎,把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折腾得贫弱不堪,只得时而依附于东邻诺盖汗国,时而依附于西舍克里木汗国。这一切,伊凡雷帝看在眼里,喜在心头。1554年,他发兵3万,向阿斯特拉罕汗国开来,一路未遇到任何重大抵抗,似入无人之境,很快便占领了阿斯特拉罕。这次伊凡雷帝还算客气,并未立即吞并阿斯特拉罕汗国,只是赶走了亲克里木汗国的雅姆古尔切伊汗,立傀儡捷尔维什·阿里为汗,让阿斯特拉罕汗国向沙皇纳贡称臣。但阿里并不甘心一直做俄国的傀儡。在他看来,阿斯特拉罕汗国同它的东邻西舍有更多的相通之处,都是真主安拉的子孙,不久又倒向克里木汗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诺盖汗国。伊凡雷帝闻讯,大发雷霆。1556年,他再次发兵向阿斯特拉罕扑来。阿里汗胆小如鼠,自知大事不妙,仓皇逃命,阿斯特拉罕再次落入俄军之手。这一次,伊凡雷帝不再客气,将阿斯特拉罕汗国完全并入俄国版图,除将部分土地赏赐给有功的领主和封地贵族外,派俄国总督管理其余土地。

俄国吞并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后,南部疆界顿时从奥卡河一带扩展到南高加索,向南延伸了1000多千米。同时,沙皇俄国开始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原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的各民族全部成为沙皇俄国的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