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滚动:革命暴风雨要来了

二、惊雷滚动:革命暴风雨要来了

俄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俄国机体上的毒瘤并没有完全割除,经济繁荣的表象下潜伏着更深刻的危机。在俄国上空,乌云正在聚集,惊雷已在滚动,它们很快将化作暴风骤雨,摧垮这貌似强大的“泥足巨人”,摧毁千疮百孔的帝国大厦。

1881年3月13日(俄历3月1日),正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季节。在首都圣彼得堡,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像往常一样在一帮侍从、阁僚和将军的簇拥下首先检阅了军队,然后按照日程安排前往海伦女大公处赴宴。在乘车返回冬宫的途中,正像往常一样通过叶卡捷琳娜运河上的黄桥(现名歌手桥)时,一枚炸弹飞来,击中了他的马车。所幸沙皇未受伤,他的卫士却被炸伤在地。当仁慈的沙皇下车察看卫士的伤情并温言慰问之时,第二颗炸弹飞来,正好落在他的两足之间,随之爆炸。沙皇就此倒地,再未起来。行刺者伊格纳齐·赫雷涅维茨基也当场死去。

这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第4次遭暗杀,也是最后一次遭暗杀。他在位26年,有13年都在推进改革,在俄国开创了“大改革时代”,被人们誉为“解放者”。虽然他进行改革、解放农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这样做毕竟有利于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俄国的传统社会基础,使俄国由封建主义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客观地说,他功大于过,在历代沙皇中属于有建树者。那么,为什么他会接二连三地遭受暗杀,最终难逃一劫呢?这便是俄国社会危机的反映。

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已发展了两个多世纪。整体来说,资本主义仍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阶段,但它所产生的问题也益发严重。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的经济危机,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利润的无穷贪欲,广大工人极其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日益贫困化,多数人的命运继续操纵在极少数有钱人的手里……这些都促使人们思考、探索,寻找问题的根源,希冀建立一个真正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

然而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仍保留着严重的封建残余。政治上仍保留着沙皇专制制度,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有权颁布法律,任命官吏。各级政权基本被贵族地主把持。直至1897年,俄国955名一至四等文官中,世袭贵族仍有735人,占总数的3/4。人民没有言论自由,书刊出版要受到严格检查和限制,任何不满政府的言行都要受到严厉查处。在经济上,俄国仍然保留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大部分土地仍掌握在地主贵族手里。据1877年的调查资料,在俄属欧洲境内的49个州中,全部私有土地中约80%即7300万俄亩(约合7957万公顷)属于贵族,而其中又约有3000万俄亩(约合3270万公顷)属于1000个最大的地主。农民不但仍然缺少土地,还要为赎买份地背上沉重的债务。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把收成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给地主,或用自己的农具和牲口在地主的土地上服一定的徭役。同时,《赎地法》规定,他们没有交清份地赎金,不能离开村社;根据连环保制度,他们没有付清赋税,也不能离开村社。他们的自由仍然受到很大限制。

正因为如此,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当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迅速发展的时候,政治上的反抗斗争却不断发生。农民不断举行起义,要求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要求获得足够生存的土地。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秘密出版报刊,大量发表文章,揭露沙皇政府的虚伪,鞭挞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腐朽,号召农民举行起义,推翻专制制度。一些革命者开始建立秘密组织,准备发动武装起义。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批门生成立土地和自由社,这是自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以来俄国出现的最大的秘密协会,它的名称来自革命民主主义者奥格辽夫的《人民需要什么》一文中的口号“土地和自由”。它的总部“俄罗斯中央人民委员会”设在圣彼得堡,莫斯科、喀山等城市也建有分社,其中莫斯科分社的成员达400人。该组织系统地进行革命宣传,散发传单,出版刊物《土地和自由》和《自由报》,指出专制制度是俄国一切灾难的唯一根源,必须予以消灭;为保证人民的胜利,革命者的首要任务是召开由人民自由选举的代表组成的立宪会议,建立俄国新的社会政治制度。1864年,沙皇政府对革命运动疯狂镇压,该组织自行解散。

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民粹主义运动了。

民粹主义运动是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发动的,他们自称人民的精粹,故称“民粹派”。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衰落、倒退和祸害,必须加以阻止;农民村社是社会主义的胚胎和基础,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俄国可以在农民村社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在俄国的出现是历史上的“不幸”,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不是工人阶级,而是“按本能、按传统来说是共产主义者”的农民,农民是俄国革命的动力;推动历史前进的是少数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这实际上是一种“农民社会主义”,也即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在这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他们展开了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英勇斗争。他们建立秘密组织,印发秘密报刊传单,进行革命宣传。1874年春夏,他们发动了“到民间去”的运动,两三千名革命青年怀着对农民的满腔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从各座城市来到伏尔加河中游一带的农村。他们身着农民的服装,模仿农民的语言,学习各种工匠手艺,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宣传他们的思想主张,鼓动农民起来进行“社会革命”,其足迹遍及俄国在欧洲地区的37个省。由于农村的阶级矛盾还没有激化,农民对他们将信将疑,社会革命并没有发生,等待他们的却是沙皇政府的手铐脚镣,“到民间去”运动很快就被沙皇政府镇压。

1876年10月,民粹派最大的秘密革命组织土地和自由社在圣彼得堡成立。土地和自由社有统一的组织机构,实行集中、秘密、纪律、互助监督、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把争取土地和自由作为其旗帜和纲领的基础。该组织成立后发展很快,在伏尔加河沿岸、俄罗斯中部、白俄罗斯、乌克兰、高加索和南高加索都成立了革命小组。他们除了继续进行鼓动宣传,组织暴动、罢工、示威游行等反抗活动外,一些成员还装扮成医生、教员、工匠等,在乡村建立固定活动地点,在那里进行长期工作,以便在时机成熟时发动起义。

但是,这些急于求成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家渐渐失去了耐心。一些人开始热衷于恐怖暗杀活动,企图通过刺杀沙皇来推翻专制制度,实现“土地和自由”的目标。1879年夏,由于对个人恐怖活动的做法产生严重分歧,土地和自由社分裂成了两个独立的组织,一为土地平分社,仍然坚持原来的立场,反对个人恐怖策略,主张把全部土地平均分给农民;另一个叫民意党,自称他们代表民意,主张把个人恐怖活动作为政治斗争的主要手段。他们决定刺杀亚历山大二世,为此成立了专门机构,秘密进行了训练和准备。在土地和自由社分裂之前,1879年4月,该组织成员亚历山大·索洛维约夫就曾暗杀过一次沙皇,结果没有成功,本人也被逮捕处死。1879年11月至1881年3月,民意党锲而不舍,又进行了三次暗杀活动,前两次都未得手,第三次终于大功告成,亚历山大二世死于非命。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举世皆惊,但没有在俄国激发社会革命,反而给民意党人带来灭顶之灾。继位的亚历山大二世之子亚历山大三世动用军警疯狂报复,民意党的主要活动家很快被逮捕处死,革命力量严重受挫。1884年10月,民意党停止活动。之后,民粹派逐渐转向放弃革命斗争、主张和沙皇制度妥协的自由主义道路。

民粹主义运动的失败证明,由于其理论和策略的错误,尽管民粹派对沙皇专制制度切齿痛恨,对广大农民深切同情,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救民于水火之中,为他们夺得土地和自由,但最终不能达到目的。俄国革命需要一个新的阶级来领导,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指引。就在此时,一支新的更强有力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俄国的历史舞台,这就是俄国无产阶级。

农奴制改革后,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完成,俄国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阶级——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据统计,到19世纪90年代初,俄国雇佣工人已近1000万,其中约有150万是工厂、矿山、铁路工人。众所周知,无产阶级同大机器生产相联系,他们一无所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有组织性、纪律性,最具革命彻底性的阶级。俄国无产阶级,除具备无产阶级的总特点外,还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当时俄国刚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工人的劳动条件极差,每天一般要工作12个小时,有的行业则要工作14个小时至15个小时,甚至长达18个小时,工伤事故层出不穷,每年受伤工人人数竟达工人总数的25%至30%。居住条件非常恶劣,一间矮小的集体宿舍要住10名至12名工人,一个斗室里要住2家至3家。但他们的工资在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低的,而且常常被罚款,罚款往往高达工资的30%,甚至50%。这就是说,俄国无产阶级要遭受资本家极其残酷的压迫剥削。第二,当时俄国60%的工厂设在农村,约94%的工人来自破产农民,有的工人在农村还有少量土地,俄国无产阶级同农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使他们不少人还要受封建主义的剥削,也使他们容易同农民建立革命联系,结成工农联盟。第三,俄国当时还处于封建的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无产阶级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政治上遭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第四,俄国是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大企业经验等,俄国的工业集中程度高,近半数工人集中在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远远高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这就使俄国无产阶级更便于组织和发动革命。总之,俄国无产阶级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他们的反抗性也更顽强、更坚决,这就注定了他们将作为一支不可替代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最终成为摧毁俄罗斯帝国的主力军,演出震撼世界的活剧。

1875年,在民粹主义运动尚处于高潮之时,濒临黑海的工业城市敖德萨出现了俄国第一个独立的工人阶级组织——南俄工人协会。该协会章程规定协会的宗旨为:宣传工人要从资本家和特权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思想,联合南俄边疆工人,将来进行反对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斗争。这就在俄国工人运动中首先提出了工人反对资本家、同现存制度斗争的思想。该协会团结了约200名工人,组织了两次罢工。是年年底,该协会被沙皇政府破获,部分成员被判服苦役。

1878年年底,圣彼得堡的工人阶级建立了北方工人协会,协会纲领宣布其宗旨是“推翻国内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同时第一次为俄国工人提出了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等一系列政治要求,并号召俄国工人在阶级斗争的道路上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携手前进。1880年,该协会出版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的秘密刊物《工人曙光报》。该协会积极进行宣传活动,组织和参加罢工,同莫斯科等地革命者联络,但该协会也只存在一年多就被沙皇政府破坏。

19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民粹主义走向低落之时,工人运动却逐渐高涨。80年代上半期,俄国发生工人罢工和骚动共145次,80年代下半期则增加到221次,参加斗争的工人达12万多人。到90年代上半期,工人罢工和骚动的次数又增加到232次,参加人数近16万人。但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基本上还处于自发阶段,还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引,工人阶级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工人罢工的要求局限于缩短工时、减少罚款、不得随意解雇工人等改善自身生活条件。因此,这些罢工斗争一次次被沙皇政府镇压。俄国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先进的思想理论来指引,迫切需要自己的先进政党来组织领导。就在此时,无产阶级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俄国传播,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首位为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杰出贡献的是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及劳动解放社。

1856年12月11日,普列汉诺夫出生在沃罗涅日省利佩茨克县古达洛夫卡村的一个小贵族家庭里。少年时代,他曾就读于军校,18岁那年转入圣彼得堡矿业学院学习。那时,他特别崇拜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们的思想影响之下,他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了民粹派组织土地和自由社。他曾两次参加“到民间去”运动,到农村进行革命宣传,也经常参加工人集会,帮助组织罢工,和工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土地和自由社分裂后,他领导土地平分社,继续进行革命活动,但遭到沙皇政府镇压,被迫于1880年流亡国外。在国外,他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882年,他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并通过拉甫罗夫写信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俄文版序言。翌年,他在瑞士的日内瓦建立了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组织——劳动解放社,把传播马克思主义、批判民粹派的错误学说作为主要任务。之后,他和劳动解放社的成员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现代社会主义丛书》,翻译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大量著作,把它们秘密运送回国。与此同时,普列汉诺夫本人也撰写出版了《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一系列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批判了民粹派的错误理论。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培育了俄国新一代革命者,其中包括未来成为布尔什维克党领袖、苏维埃俄国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1870年4月22日,列宁出生在伏尔加河畔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思想进步,热爱教育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学任教,后升任省国民教育视察员、省国民教育总监。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乌里扬诺娃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勤奋好学,热爱音乐,通过自学考取教师资格。这是一个文明、健康、进步的家庭。列宁兄妹六人,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正直诚实的品质。

列宁天资聪颖,5岁就开始在母亲的教育下读书,9岁就进入中学学习,学习成绩在班上年年名列第一。1887年5月,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因参加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被沙皇政府判处绞刑。此事深深地震撼了列宁的心灵。哥哥对他影响太大了,从小哥哥就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从哥哥那里第一次知道了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第一次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现在,哥哥死在了沙皇政府的绞刑架下,他对沙皇政府充满了深仇大恨,决心投入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

1887年8月,列宁中学毕业,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在那里,他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2月中旬,他因参加该校学生反对警察制度的抗议大会被捕入狱,后被开除学籍,流放到喀山省的柯库什基诺村。半年多后返回喀山,他又立即参加了由著名革命者费奥多谢耶夫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之后列宁便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先后在萨马拉、圣彼得堡等地组织马克思主义小组,发表演讲,撰写文章著作,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民粹主义理论,成为圣彼得堡马克思主义者公认的领导人。

列宁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并为此而努力活动。1895年12月,根据列宁的倡议,圣彼得堡20多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该协会坚持集中制、严守纪律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列宁是领导核心“中心组”成员之一。这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在该协会影响下,其他城市也纷纷建立类似组织,为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建立后很快被沙皇政府发觉。1895年12月,列宁和协会的其他领导人及许多成员被捕。1897年2月,列宁被判流放西伯利亚3年。列宁在流放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同各地马克思主义者保持联系,并深入研究俄国的状况,完成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30多部著作,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就在列宁在西伯利亚流放地继续进行革命活动的同时,1898年3月13日至15日(俄历3月1日至3日),来自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和西部边境的一些社会民主组织的9位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主义组织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尽管这次大会没有制定党纲和党章,实际上并没有完成建党任务,但它毕竟标志着无产阶级政党在俄国的诞生。这无疑是俄罗斯上空的又一声惊雷。列宁有句名言:“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此言并非妄谈。当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长大成人”之后,俄罗斯帝国果然被他们搞得天翻地覆。

总之,到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俄罗斯帝国大厦的支柱已经腐朽,基石已经动摇。俄罗斯上空乌云翻滚,惊雷阵阵,暴风雨就要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