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当道:屡试不爽的起义法宝
四、冒牌当道:屡试不爽的起义法宝
此时的俄国,正处于政局动荡时期。一个国家,一旦政治失控,就将遭受较长时间动乱。大饥荒带来的苦难、贵族地主的剥削压榨、农奴制的人身束缚,使俄国农民渴望有个“好沙皇”来减轻他们的负担,给他们以自由。代表大贵族利益的舒伊斯基加冕称帝,使广大农民的希望破灭。此时,他们反而怀念起伪德米特里一世来。他们认为,不管怎么说,他曾许诺改善农民的处境,给农民以自由,是那些心存险恶的贵族不让他实现改善穷苦人生活状况的计划。因此,舒伊斯基上台后不久,反抗的烈火便到处燃起,并最终酿成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颇富戏剧性的是,伪德米特里一世突然又“复活”了,拥戴“好沙皇德米特里”成为农民起义的一面旗帜。
这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是伊凡·鲍洛特尼科夫。他身材高大,体力强壮,英勇无畏,原是大贵族安德烈·捷利亚柯夫斯基的奴仆和军事差役。后来,他逃离主人,流浪到顿河一带,和哥萨克为伍。他在一次蒙古人的侵袭中被俘获,被卖给了土耳其人,在奥斯曼土耳其舰船上当划船桨手。之后,在一次海战中,奥斯曼土耳其战败,他乘机逃到威尼斯,在欧洲各国流浪。鲍洛特尼科夫的出身、经历铸就了他的性格和志向。他反对奴役,渴望自由,希冀打碎农奴制的枷锁,改善俄国农民的处境。同时,他的丰富经历也锻炼了他的胆略才干,积累了经验,这就注定了他将成为即将到来的农民战争的杰出领袖。
1606年初夏,即伪德米特里一世被推翻没多久,正在德意志的鲍洛特尼科夫听到一则传闻,说“德米特里沙皇”并未被杀,而是侥幸获救脱逃,正在波兰的岳父姆尼什克家中。鲍洛特尼科夫听说后立即动身来到波兰,会见了这位起死回生的“德米特里沙皇”。读者也许会问,伪德米特里一世果真未死吗?非也。其实,这位“德米特里沙皇”是又一个冒牌货,他叫米哈伊尔·莫尔恰诺夫,本是伪德米特里一世的宠臣亲信,“五一七事变”后从莫斯科逃了出来,沿途散布“德米特里沙皇神奇脱险”的流言,号召人们起来反对舒伊斯基,后来干脆自称是“德米特里沙皇”。
鲍洛特尼科夫见到“德米特里沙皇”后,是否识破“庐山真面目”,史书没有记载,这也无关紧要,可以肯定的是,莫尔恰诺夫以“德米特里沙皇”的身份任命他为“统帅”,他欣然接受了任命,旋即来到伪德米特里一世的亲信沙霍夫斯基公爵管辖的南部重镇普季夫尔,以此为据点开始了反对舒伊斯基的斗争。
1606年7月,经过短暂准备后,鲍洛特尼科夫便率领主要由逃亡农奴、奴仆、哥萨克组成的农民军从普季夫尔出发,向莫斯科进军。开始起义军进展得非常顺利,可谓所向披靡,连连击溃政府军,短短几个月中便占领了70多座城市,起义队伍扩展到数万人,一些城市的贵族也混进起义队伍,有的还当上了起义军的将领。到10月底,起义大军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将莫斯科团团围住。
然而,就在起义军和政府军在莫斯科城下决战的关键时刻,起义军中的梁赞贵族部队叛变倒戈,投降了政府军。形势发生了不利于起义军的变化,鲍洛特尼科夫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守。12月初,双方发生激战,起义军损失惨重,战死、被俘者达数千人,鲍洛特尼科夫只得率部撤到卡卢加,和自称“彼得皇子”的伊利亚·戈尔恰科夫率领的哥萨克队伍会合。
卡卢加位于奥卡河上游,是莫斯科的南大门,但该城没有石头内城,城墙是木质的,不利于防守。此时,舒伊斯基已从前期的失败中缓过神来,在全国调集大军,把卡卢加团团围住,企图一举歼灭起义军。
针对卡卢加城的弱点,政府军决定采用火攻。他们砍伐、运来了大量木柴,堆成一座柴山,然后逐日向城推进,最后点燃柴山,企图放火烧毁木墙,烧死城里的起义军,此谓“投火器”,但这一招并未吓倒起义军。机智多谋的鲍洛特尼科夫将计就计,利用黑夜的掩护由里向外挖掘坑道,埋上火药,当柴山推进到预定地点时即会引爆,政府军辛苦堆起的柴山霎时变成他们的火葬场。此时,起义军乘势杀出城来,个个犹如猛虎下山、蛟龙出海,杀声震天,吓得政府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鲍洛特尼科夫在卡卢加顽强抗敌5个多月后,转移到了层层设防的图拉。1607年夏,舒伊斯基调集10万大军向图拉扑来。这时,起义守军只有2万多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起义军英勇作战,顽强抵抗,打退了政府军多次进攻。舒伊斯基见强攻不克,便改变策略,采取水攻,在流经图拉城的乌帕河上截流筑坝,提高乌帕河的水位,然后打开缺口,河水汹涌灌入城内。此招果然高明,图拉城大部分被淹,一片汪洋,给起义军造成极大困难。就这样,起义军又艰苦奋战了4个多月,直至弹尽粮绝,不得不派代表和舒伊斯基谈判,以保存实力。10月10日,双方达成协议,起义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交出图拉城。舒伊斯基占领图拉城后,立即违背诺言,对起义者实行了残酷镇压。“彼得皇子”戈尔恰科夫被绞死,鲍洛特尼科夫被流放到北方的卡尔戈波尔,在那里被剜去双眼,然后被扔进冰窟活活淹死。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结束了。
就在舒伊斯基指挥政府军在图拉围攻鲍洛特尼科夫起义军时,俄国西部边境斯塔罗杜勃又出现了一个自称“德米特里沙皇”的人。原来米哈伊尔·莫尔恰诺夫在冒充了一阵子“德米特里沙皇”,把反对舒伊斯基沙皇政府的农民起义发动起来后,便放弃了冒名顶替的做法,改以真名实姓抛头露面。然而,波兰封建主认为,为了便于今后对俄罗斯的控制,仍然需要寻找一个“德米特里沙皇”作为代理人。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找到一个同意冒名“德米特里沙皇”的人。此人来历神秘莫测,无人知晓他的真名实姓,史称伪德米特里二世。
1607年夏,伪德米特里二世率领1万多名装备精良的波兰贵族武装开始向莫斯科进军。一路上,许多期待“好沙皇”的农民和哥萨克加入了伪沙皇的队伍。正在图拉围攻鲍洛特尼科夫的舒伊斯基见状大惊失色,急忙派兵阻击,但被一一击溃。伪德米特里二世步步为营,节节推进,在占领了俄罗斯西南部各县之后,于1608年6月兵临莫斯科城下,久攻不克,便在离城17千米的图希诺村安营扎寨。后人由此送了他个绰号,叫“图希诺贼”。
伪德米特里二世在图希诺扎营后,在那里设立杜马、衙门和大牧首,封官晋爵,赏赐领地,俨然把那里变成一个和莫斯科分庭抗礼的小朝廷。
面对伪德米特里二世的强大压力,舒伊斯基自知独力难支,便派侄儿斯科平-舒伊斯基前往诺夫哥罗德向瑞典国王卡尔九世求援,表示愿以放弃对立窝尼亚的要求、割让科列拉为条件。卡尔九世欣然允诺,两国签订了《维堡条约》。1609年5月,斯科平-舒伊斯基率1.5万名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瑞典军从诺夫哥罗德杀回莫斯科,沿途解放了许多被伪德米特里二世占领的城市,将伪沙皇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同年年底,瑞典援军逼近莫斯科。伪德米特里二世见强悍的瑞典援军已到,加之内部分崩离析,自知大势已去,便化装成农民逃往卡卢加。1610年3月12日,斯科平-舒伊斯基率瑞典军得意扬扬地开进莫斯科。
再说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见瑞典插手俄国事务,波兰精心扶植的“德米特里沙皇”败局已定,控制俄国的希望就要落空,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决心踢开伪德米特里二世,直接占领俄罗斯。于是,波兰借口俄国同其敌人瑞典结盟,于1609年9月派军越过边界,向莫斯科挺进,同时号召跟随伪德米特里二世的波兰人和哥萨克归顺波兰国王。
图希诺伪沙皇政府中的俄罗斯贵族见“德米特里沙皇”已被波兰遗弃,也决定抛弃伪德米特里二世,派代表团直接和齐格蒙特三世谈判。双方经过商谈,达成协议:由齐格蒙特三世国王的儿子瓦迪斯瓦夫担任俄国沙皇,同波雅尔杜马共同治国。
波兰的入侵、齐格蒙特三世国王同俄国大贵族达成的协议对舒伊斯基的统治造成新的严重威胁,焦头烂额的舒伊斯基只得再次派兵抗击波兰入侵军。1610年6月24日,俄军同茹科夫斯基统率的波兰军发生激战,俄军大败,瑞典军非逃即降。伪德米特里二世见有机可乘,再次向莫斯科进军。莫斯科两面受敌,无力抵抗,情势危急,舒伊斯基束手无策。以普罗科比·梁普诺夫和扎哈里·梁普诺夫兄弟二人为首的大贵族见舒伊斯基如此无能,遂于7月17日发动政变,将其赶下台,把他关进了修道院。舒伊斯基刚刚坐了4年皇位就被赶下了台。政权流落到波雅尔杜马中的费奥多尔·姆斯季斯拉夫斯基等7位大贵族手里,史称七波雅尔执政。
然而,面对危局,这7位大贵族也无良策。最有效的办法是解放农奴,动员全国农民大众抗击侵略者,但他们没有也不愿这样做。他们绞尽脑汁思来想去,最后决定采取饮鸩止渴的办法:承认波兰王子瓦迪斯瓦夫为俄国沙皇,借助波兰的力量消灭伪德米特里二世。当然,瓦迪斯瓦夫必须皈依东正教,维护大贵族的特权。他们派代表同茹科夫斯基谈判,茹科夫斯基自然求之不得。于是,波兰军队进驻莫斯科,莫斯科实际上落入波兰人手中。
就这样,这7位大贵族的如意算盘被茹科夫斯基轻易接受,但在波兰国王那里就不容易通过了。他们和茹科夫斯基达成的协议还须得到波兰国王的认可。为此,莫斯科大贵族政府派出了一个人数多达1200人的代表团同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谈判。出人意料的是,齐格蒙特三世此时已不满足于让王子担任俄国沙皇,而企图直接兼任俄国沙皇,把俄国置于他本人的直接控制之下,同时要求俄国立即交出斯摩棱斯克。这些要求是俄国代表团无论如何不能答应,也不敢答应的,他们断然予以拒绝。齐格蒙特三世恼羞成怒,将俄国代表团全体拘禁。
再说伪德米特里二世乘波兰军大举入侵之机,再度向莫斯科杀来,但这位失去波兰支持的伪沙皇已成强弩之末,很快被击溃。1610年12月,伪德米特里二世被手下的鞑靼人杀死,上演三年多的闹剧终于画上了句号。
伪德米特里二世被击溃后,俄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便是外敌入侵。此时,俄国已没有了沙皇,出现了短暂的“空位期”。莫斯科的七波雅尔执政府虽然同茹科夫斯基达成协议,波兰王子瓦迪斯瓦夫出任俄国沙皇,但未得到波兰国王的认可。七波雅尔执政府软弱无力,莫斯科实际上处于波兰军的占领和控制之下。1611年3月19日,当莫斯科市民举行传统的复活节宗教仪式,手持圣像和十字架,列队从克里姆林宫走向红场时,害怕市民乘机造反的波兰占领军竟大开杀戒,血腥屠杀了7000多名手无寸铁的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惨案。在波兰侵略军的占领之下,莫斯科一片恐怖。
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朝思暮想要一身二任,登上俄国沙皇的宝座,建立一个庞大的波兰-俄罗斯大帝国。1611年6月3日,齐格蒙特三世全力攻陷俄国西部重镇斯摩棱斯克。该城军民奋勇抵抗,全城8万人中有7万多人战死。北方的瑞典也不甘寂寞,乘机出兵,占领涅瓦河流域,吞并诺夫哥罗德,逼迫诺夫哥罗德人选举瑞典国王卡尔九世之子卡尔·腓力王子为俄国沙皇。
在七波雅尔执政府软弱无能、卖国求荣的情况下,俄罗斯广大人民掀起了反对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早在1611年年初,梁赞地区的统领普罗科比·梁普诺夫和扎哈里·梁普诺夫兄弟二人就组织一支由贵族、工商民、农奴、哥萨克等参加的全民性的民兵队伍,史称“第一民军”。3月初,第一民军从科罗姆纳出发,直抵莫斯科城下,开始攻城,但不久第一民军发生内讧,哥萨克同贵族发生武装冲突,梁普诺夫被杀,第一民军瓦解。
下诺夫哥罗德是整个伏尔加河流域的商业重镇,居民大多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也是俄国人民反抗入侵者的基地。1611年秋,该市商人出身的库兹马·米宁组建了第二民军,由第一民军的著名统帅德米特里·帕扎尔斯基担任指挥。为组建反侵略的第二民军,广大工商民纷纷慷慨解囊,捐资献产。
翌年3月,第二民军踏上了解放莫斯科的征途。为了避开波兰军和瑞典军主力,第二民军先溯伏尔加河北上,于4月初进抵雅罗斯拉夫尔,在那里进行了休整,扩充了队伍,并建立了由米宁和帕扎尔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全国委员会。8月,第二民军逼近莫斯科。这时,波兰政府派兵增援莫斯科城内的波兰守军,第二民军首先和波兰援军展开激战,粉碎了波兰援军冲入城内和守军会合的企图,但波兰援军并不死心,再次向第二民军发起进攻。城中守军也乘机杀出,第二民军腹背受敌,处境危急。在这关键时刻,波兰军中的一支哥萨克部队突然倒戈,转向第二民军,第二民军乘势发起强大进攻,波兰援军招架不住,丢下全部辎重狼狈逃窜,波兰守军也鼠窜回城。之后,第二民军围城两个月,波兰守军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弹尽粮绝,只得缴械投降,莫斯科终获解放。首都莫斯科的解放标志着俄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作为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国不能一日无君。莫斯科获得解放之后,全国委员会决定召开全俄罗斯缙绅会议,选举新沙皇。1613年1月,全俄罗斯缙绅会议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开幕,来自全国50座城市的约700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这些代表成分各异,代表各个等级,既有大贵族、中小贵族、教会的代表,也有小土地所有者、工商民、国有农奴的代表。当然,操纵会议的是那些大贵族、达官显贵和神职人员。会议就沙皇人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最后,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此人和留里克王朝有亲戚关系,是伊凡四世的第一任皇后安娜斯塔西娅的侄孙,虽无留里克血统,却也沾亲带故。其父费奥多尔·尼基季奇·罗曼诺夫曾和大贵族痛恨的戈都诺夫争夺皇位,失败后遭受迫害,被关进修道院改称都主教菲拉列特。1605年,都主教菲拉列特被“德米特里沙皇”召回,1608年被伪德米特里二世晋升为大牧首主教,1610年被派去和波兰国王谈判,被扣押,当时仍被拘押在波兰。他威望极高,人们同情他的遭遇,视他为俄罗斯受苦受难的圣人。就这样,2月7日,全俄罗斯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2月21日,米哈伊尔正式即位。从1598年留里克王朝终结到米哈伊尔成为沙皇,长达15年的“混乱时期”宣告结束。一个新的王朝——罗曼诺夫王朝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