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河英雄:勇与宗主开战

八、顿河英雄:勇与宗主开战

降服特维尔大公国后,莫斯科大公国成为罗斯诸公国的核心,罗斯诸公国纷纷归附,聚集在其周围,听从莫斯科大公的号令。此时,金帐汗国则内讧不已,国势日衰,1360年至1380年出现了18位大汗。德米特里渐渐滋生了摆脱金帐汗国统治的思想,并开始与之对抗。

看到罗斯人企图谋反,金帐汗国当然不会应允。1378年夏,马麦派大将别吉奇率军前来讨伐。德米特里大公早有准备,亲率罗斯大军迎敌。两军在梁赞公国的沃扎河相遇。德米特里兵分三路,普隆斯克王公丹尼尔和德米特里的两员爱将分别率军从左右两翼出击,德米特里则居中路,向蒙古军发起猛烈进攻。蒙古军被打得大败,丢下蒙古包、大车和军事装备狼狈逃窜,别吉奇中箭身亡。

马麦暴怒,他对着手下的王公贵族、文臣武将大声咆哮:“处死那些固执而任性的奴隶!把他们的城市、所有的基督教堂化为灰烬!我们要靠罗斯的金子发财致富!”

1380年夏,马麦调集20万大军向罗斯扑来。罗斯的另一个宿敌立陶宛闻讯立即与之结盟,双方商定9月1日会师,共同进军莫斯科。

但德米特里并未被吓倒,决心抵抗来犯之敌。宣诏官跑遍罗斯的城镇乡村,高声宣读德米特里大公关于同金帐汗国作战的诏书。诸公国的王公领着亲兵前来参战,各地的普通老百姓也扛着斧头、猎矛、木棍等“武器”前来参战。德米特里很快就征集了15万大军。

德米特里首先派出“探子”侦察。当探知马麦正在等待与立陶宛军会合时,他决定立即向蒙古军出击,以免两军会合后对罗斯军造成更大威胁。

德米特里检阅了军队,然后调兵遣将,向顿河进发。

马麦表面上气势汹汹,实际上都深知国势衰弱,如果硬拼,不一定是日渐强盛的罗斯诸公国的对手,便遣使说只要罗斯诸公国继续向金帐汗国纳贡,便可议和。德米特里断然拒绝。

同年9月初,罗斯军抵达顿河附近。在这里,德米特里召开了军事会议,同部下就是否渡河作战进行了讨论。一部分部下认为,背水作战乃兵家大忌,如果渡河作战,一旦战败,便无退路,蒙古军人多势众,罗斯军应当留下退路。另一部分部下认为,背水作战会断绝罗斯军退却的希望,只能奋力杀敌寻找生路,置之死地而后生。德米特里坚决支持第二种意见,他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来这里是为了解救罗斯国土免遭奴役破坏,屈辱地活着莫如光荣地死去。”他下令立即渡河作战,如果不能获胜,就为祖国献出生命。

9月7日晚,黑夜沉沉,大雾弥漫,罗斯军队在夜色和大雾的掩护下渡过顿河,进入库里科沃原野。库里科沃原野周围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丛林密布,中间有一片沼泽,地形复杂。德米特里认为,在这里决战,蒙古军队无法采用大批骑兵从两侧迂回包抄的惯用战术,有利于罗斯军队采取伏击战,以己之长,击彼之短,稳操胜券。于是,他进行了周密部署。

罗斯军渡河时,蒙古军队就驻扎在离库里科沃原野仅七八千米的地方。为了阻止罗斯军渡河,或乘其渡河后立足未稳将其歼灭,蒙古军迅速扑了过来。9月8日中午12时许,蒙古军和罗斯军在库里科沃原野相遇。此时,罗斯军严阵以待。按照惯例,双方首先各出一名壮士单打独斗。只见罗斯军中一位名叫佩列斯韦特的勇士策马而出,高声挑战。蒙古军中一位叫帖木儿·穆尔扎的勇士策马而出,大声应战。两位勇士挥舞着刀枪,纵马疾驰,你来我往,互相迎战。二人使出浑身解数,打了几十个回合,最后双双死于马下。随后,双方的大规模厮杀开始了。蒙古军像数不清的乌鸦,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扑了过来。德鲁茨克公国军队组成的罗斯军的先锋团拼死抵抗,但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几乎全部被歼。紧接着蒙古军猛攻莫斯科大公国军队守卫的罗斯军大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库里科沃原野不算开阔,几十万大军在这里互相厮杀,拥挤程度可想而知。据史书记载,这场肉搏拥挤到如此程度,以致许多人喘不过气来,被杀死的人倒不下来。不少战士被马蹄踏死。这一记载虽有夸大其词之嫌,但战斗之惨烈是显而易见的。蒙古军毕竟骁勇善战,杀得罗斯军连连后退,一直杀到中军帐前,德米特里大公的旗也被砍倒撕碎。罗斯军大营眼看就要被攻占,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布良斯克等公国的援军赶了过来,投入战斗,罗斯军这才打退了蒙古军的进攻。

蒙古军见正面进攻不能得逞,便转而进攻罗斯军左翼。罗斯军左翼很快被突破,蒙古军深入罗斯军的后方。蒙古军以为胜利在望,一时欢声震天。但蒙古人高兴得太早了,只听德米特里一声令下,在树林里埋伏多时的罗斯军一跃而起,犹如神兵天降,冲了出来。蒙古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搞得晕头转向,只得转身逃跑。罗斯军乘机转入反攻,蒙古军一溃千里,一直在一个山头上观战的马麦也一溜烟逃走了,罗斯军一直追了大约30千米才停了下来。

这场战斗双方损失惨重。战斗结束后,战死战场上的罗斯士兵达6万多,蒙古军战死的更多。这场战争以罗斯军的胜利而告终。这就是俄罗斯古代史上著名的库里科沃之战。德米特里不仅是这场战役的组织者、指挥者,他还身先士卒,英勇杀敌,身上多处负伤。战争结束后,德米特里躺在一棵砍倒的树下昏迷不醒,身上的甲胄也被砍碎。德米特里的指挥才能与英勇无畏赢得了人们广泛的赞誉,他的美名传遍了整个罗斯,从此人们尊称他为“顿斯科伊”,意为“顿河英雄”。莫斯科大公国在罗斯诸国的威信和地位进一步提高,这就为其日后统一罗斯奠定了基础。

九、罗斯之主:全新的开始

1389年,顿河英雄德米特里辞世,他在遗诏中把莫斯科大公国传给长子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并说:“上帝要推翻金帐汗国,吾子不应向其纳贡。”这再次表明莫斯科大公国摆脱金帐汗国控制的决心。

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在位36年。他继承父业,继续兼并其他公国,使莫斯科大公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

1425年,瓦西里病故,传位其子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是为瓦西里二世。瓦西里二世即位时年仅10岁,其叔父——加利奇王公尤里·德米特里耶维奇不服他的统治,欲即大公位。从此,莫斯科大公国开始了长达20年的内乱。这场内乱,叔侄相争,兄弟相残,上演了一出争权夺利的人间悲剧。在这场内乱中,瓦西里二世被其堂兄弟德米特里·舍米亚卡剜去了双眼,成为失明大公。直到1446年,失明大公瓦西里二世进军莫斯科,赶走自封莫斯科大公的德米特里·舍米亚卡,结束了这场内乱。

瓦西里二世复位后,继续其祖上兼并邻国、统一罗斯的事业。到其统治末年,莫斯科大公国在政治上已控制了大多数公国,其版图已达东北罗斯的一半。

1462年,瓦西里二世辞世,其子伊凡继位,这就是著名的伊凡三世。伊凡三世在位长达43年。据史书记载,他处事谨慎,“连一粒樱桃都要分两次吃”。历史证明,他有雄才大略,正是在他在位期间,罗斯彻底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基本实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伊凡三世即位后,首先兼并了雅罗斯拉夫尔公国(1463),将雅罗斯拉夫尔公国的王公贵族贬为莫斯科大公的扈从。1474年,他又吞并了罗斯托夫大公国。

在伊凡三世统一罗斯的事业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征服诺夫哥罗德大公国。当时,诺夫哥罗德大公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共和国,经济发达,拥有辽阔的领地,被称为“罗斯诸公国的首领”。那么,诺夫哥罗德怎么是封建共和国呢?原来,早在1126年,诺夫哥罗德的贵族就开始通过市民大会从他们中选举市政官,改变了由基辅大公委派市政官的做法。1136年,诺夫哥罗德人民发动起义,弗谢沃洛德王公及其家属被市民大会逮捕,由封建领主和富商把持的市民大会掌握了政权。市民大会不只选举市政官,也选举军队统领“千人长”、主教等重要职务。从此,诺夫哥罗德大公国成为封建共和国。它虽然有时也臣属某一大公,但大公无权干涉其内部事务,只限于在战时统率军队。一旦大公同市民大会发生冲突,大公就被赶走,市民大会另请新的大公。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把诺夫哥罗德看作自己的世袭领地,早就图谋吞并。对此,诺夫哥罗德大市长伊萨科·鲍列茨基的遗孀玛尔法·鲍列茨卡娅及其子为首的亲立陶宛派坚决反对,他们担心莫斯科大公的集权统治会使他们丧失权力、土地与财富,公开叫嚷诺夫哥罗德大公国不能做莫斯科大公的世袭领地,并于1470年同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卡西米尔四世结盟。卡西米尔四世立即派基辅王公米哈伊尔·奥列尔科维奇坐镇诺夫哥罗德。诺夫哥罗德的亲立陶宛派还计划将玛尔法嫁给米哈伊尔,以加强双方的联盟。

对此,伊凡三世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他首先请罗斯都主教出面谴责亲立陶宛派的背叛行为,劝说他们放弃与波兰—立陶宛结盟。劝说无效后,他便召集莫斯科大公国的王公、领主、将军等举行会议,决定征讨诺夫哥罗德。1471年6月,莫斯科军队出发。7月14日,两军在舍隆河畔决战。双方投入的兵力极为悬殊:莫斯科军队为4000人,诺夫哥罗德军队则为4万人。但莫斯科军队听从统一指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以一当十,诺夫哥罗德的军队则一盘散沙,各自行动,十不顶一,诺夫哥罗德大败,1.2万人被杀,1.7万人被俘。在北德维纳河战场,人数同样只有4000人的另一支莫斯科军队击败了为数1.2万人的诺夫哥罗德军队。

诺夫哥罗德战败了,它不得不和莫斯科签订和约,保证不反对莫斯科大公,不勾结立陶宛政权,接受莫斯科大公的裁判权和全权代理人地位,继续缴纳贡税。谨慎的伊凡三世这次并没有吞并诺夫哥罗德,而是表现得很有节制。在他看来,吞并的时机还没有到来。

但亲立陶宛派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又重新聚集在大市长瓦西里周围,恣意践踏百姓,暗中和波兰—立陶宛勾结。饱受亲立陶宛派领主蹂躏的诺夫哥罗德下层百姓请求莫斯科大公为他们申冤做主。1475年10月,伊凡三世来到诺夫哥罗德,在大市长、大主教和领主的列席下开庭审判,将瓦西里等人以谋逆、叛变罪逮捕,戴上镣铐押解到莫斯科。此举既打击了亲立陶宛派的嚣张气焰,又赢得了诺夫哥罗德黎民百姓的支持拥护,可谓一举两得。伊凡三世在诺夫哥罗德停留期间,为了笼络人心,不分尊卑贵贱地向人们分赠礼物,仔细听取人们的申诉,给人们留下了仁慈、慷慨、公正的君主形象。

1477年,伊凡三世认为吞并诺夫哥罗德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寻找借口,采取行动。同年3月,诺夫哥罗德的两位使者——市民大会书记扎哈尔和传令官纳扎尔来到莫斯科,他们在呈文中称伊凡三世为“国君”,而非过去的“君主”。据此,伊凡三世认为诺夫哥罗德人已把自己看作他们的“国君”,便遣使到诺夫哥罗德询问具体细节,问他们是否希望设立国君直辖的法庭和行政机关。但诺夫哥罗德统治集团答复说,他们根本不希望这样,矢口否认曾派遣扎哈尔和纳扎尔两位使臣出使莫斯科大公国,也不曾称伊凡三世为“国君”,还表示不准备废除“老规矩”。伊凡三世闻讯大怒,指责诺夫哥罗德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决定率军征讨。同年10月9日,莫斯科军队出发,迅速挺进,沿途几乎没有遇到抵抗,11月即兵临诺夫哥罗德城下,将其团团包围。诺夫哥罗德无力抵抗,只得同意谈判,接受了伊凡三世的全部要求。从此,诺夫哥罗德归由伊凡三世的全权代理人管辖,诺夫哥罗德的大片领地转归伊凡三世,一部分诺夫哥罗德领主被遣送到莫斯科,其世袭领地也转归伊凡三世。市民大会制度被废除,数百年来用以召集诺夫哥罗德人参加市民大会的大钟也被拆下来,运往莫斯科。1478年1月15日,伊凡三世作为诺夫哥罗德的“国君”向全体诺夫哥罗德人宣誓,诺夫哥罗德的全体领主、贵族及其子弟也宣誓效忠莫斯科大公。诺夫哥罗德被莫斯科大公国兼并了,此举使莫斯科大公国的土地扩充了好几倍。

此后,伊凡三世继续采取行动。1485年莫斯科大公国又吞并了特维尔大公国。至此,伊凡三世基本统一了东北罗斯。从这一年开始,莫斯科大公真正成为“全罗斯大公”。

就在莫斯科大公国的疆土和实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罗斯国家之势时,统治罗斯已达200多年的金帐汗国却像进入垂暮之年的老人一样越来越弱。蒙古封建统治者的无穷贪欲和无尽掠夺,使其境内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危机四伏。同时,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又争权夺利,内讧不已,导致金帐汗国四分五裂。到15世纪中叶,金帐汗国已分裂为克里木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大帐汗国等汗国。罗斯名义上仍在金帐汗国残余势力的大帐汗国的统治下,但大帐汗国已无力像从前那样控制罗斯了。对罗斯人来说,摆脱蒙古人统治的时机到来了。

147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停止向金帐汗国缴纳贡赋。1480年,伊凡三世更是直接拒绝了前来索取贡赋的金帐汗国特使的要求,当场撕毁了金帐汗国特使带来的索要贡赋的国书,还下令处死了金帐汗国特使。大帐汗阿黑麻大发雷霆,视之为大逆不道,便调集兵马,亲率大军前往征讨莫斯科大公国。金帐汗国虽已四分五裂,国力式微,但蒙古民族毕竟是“马背上的民族”,其能骑善射、能征善战的名声享誉天下,加之又为讨逆而来,来势汹汹,自然不可等闲视之。伊凡三世便派其长子伊凡·伊凡诺维奇率军前去御敌,两军在奥卡河支流乌格拉河两岸扎下营来。

这时,伊凡三世的王后——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公主吓破了胆,她唯恐莫斯科城破人亡,在伊凡三世奔赴前线巡视之际,自作主张,将王宫迁到莫斯科大公国北部的白湖城(别洛焦尔斯克)。一些胆小如鼠的大臣也力劝伊凡三世撤兵。伊凡三世本属谨小慎微之人,在王后和那些大臣的影响下,思想产生了动摇,他去前线看了一下就返回了莫斯科,并从莫斯科移居莫斯科大公国北部的红村,还坚持要召回其子伊凡·伊凡诺维奇。伊凡三世夫妇的这一系列做法遭到民众激烈反对,莫斯科市民群情激愤,将伊凡三世团团围住,要求他坚决抵抗蒙古人的进犯。罗斯托夫主教瓦西安·雷洛致书伊凡三世,鼓励他像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和德米特里那样勇敢地与蒙古人作战。其子伊凡·伊凡诺维奇也拒绝返回莫斯科,坚持要和蒙古人战斗到底。民众的呼声、意志和力量使伊凡三世受到极大鼓舞,他终于振作精神,重返前线,统率三军,指挥御敌。罗斯军队士气大振。蒙古军几次企图渡河进攻,都被罗斯军挡了回去。严冬到来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蒙古军粮秣短缺,衣衫单薄,饥寒交迫,士气低落,苦不堪言。阿黑麻原指望其盟友——波兰—立陶宛大公卡西米尔率军增援,两面夹击罗斯军,但立陶宛此时发生内乱,卡西米尔大公无暇他顾。与此相反,罗斯军的增援部队却源源不断地赶来,罗斯军士气更加高涨。1480年11月的一天,伊凡三世调整战略部署,将一支罗斯军从克列缅茨调往博罗夫斯克。阿黑麻以为罗斯军要从侧翼包抄,意图将其一举歼灭,立即下令撤退。不久,金帐汗国再次发生内讧,阿黑麻在内讧中被杀,大帐又分裂为几个小汗国。蒙古人再也没有力量攻入罗斯,恢复对它的统治了。罗斯在饱受蒙古封建统治者近两个半世纪的野蛮蹂躏之后终于获得了独立。

伊凡三世在基本统一罗斯,领导罗斯人民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取得独立之后,又在罗斯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统治制度。

这时,莫斯科大公真正成为“全罗斯君主”。伊凡三世有时在外交文件中自称“上帝垂恩之全罗斯君主及莫斯科大公国大公伊凡三世”。他是全罗斯的最高统治者,手握生杀予夺大权。

莫斯科大公国的波雅尔杜马(最高等级贵族组成的贵族议会)成为直属大公的常设最高管理机关和咨议机关,其成员都是显赫的王公贵族,和大公一起议决国家最重大的事务。

大公下设分掌中央各部门事务的衙门,如管理使节、官吏、宫廷、驿站、粮仓等事务的衙门,还有专管大公马匹的马房、专管奴仆的霍洛普、专管大公的国库与档案的公家事务等衙门。16世纪初,莫斯科大公国共有10个衙门,衙门的长官由法官、贵族、王公担任,司书则管理日常事务。

地方官为总督和乡长,他们从波雅尔和自由人中产生,掌管地方行政、司法、征税大权。

在军事方面,伊凡三世废除了先前由各王公独立指挥的亲兵队,建立了以服役贵族为主体的常备军,规定每个从国家取得土地的贵族都必须服兵役,军权直接掌握在大公手里。

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一部法典,史称《一四九七年法典》(又称《伊凡三世法典》)。该法典限制农民从一个地主名下转到另一个地主名下的权利,规定只有在每年秋后尤里耶夫节(旧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个星期,农民才可以迁移。这是罗斯国家第一部全国统一的法典,它把农民如奴隶般限制在地主的土地上,初步确立了农奴制。

此外,在税收、铸币、邮政等方面,罗斯国家也逐渐走向统一。

这样,罗斯诸公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结束了,蒙古人统治罗斯的局面结束了。在罗斯东北部悄然兴起的莫斯科大公国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日渐壮大强盛,领导罗斯诸公国摆脱了金帐汗国的统治,并吞并了东北罗斯诸公国,统一了东北罗斯。从此,莫斯科大公开始自称为“全罗斯君主”。以莫斯科大公国为核心,东北罗斯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统一国家——俄罗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也因领导罗斯诸公国摆脱金帐汗国的统治、统一罗斯而获得了“伊凡大帝”的尊号。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大帝”尊号的君主,也是仅有的获此殊荣的三位君主之一(另两位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