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力夺出海口

二、北方:力夺出海口

直到16世纪中叶,俄国依然基本上是一个内陆国家。它的北部边界倒也濒海:濒临北冰洋的边缘——海巴伦支海的内海白海,这里有俄国与西欧通商的唯一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但这里靠近北极圈,气候严寒,一年有3/4的时间冰冻雪封,不能通航。随着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些经商的业主迫切希望扩大和西欧的贸易,希望寻找不冻港和新的出海口。波罗的海是大西洋的一个内海,深入北欧大陆内部,多良港,南部海域还有一些不冻港,可四季通航。而出波罗的海经北海便进入大西洋,是连接沿岸各国及西欧的交通要道。伊凡雷帝感叹道:“波罗的海的海水是值得用黄金来衡量的。”因此,从伊凡雷帝开始,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便成为俄国历代统治者的既定目标。

16世纪50年代,伊凡雷帝在吞并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两汗国后,便挥师北上,发动了长达25年的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争——立窝尼亚战争。

立窝尼亚位于波罗的海南岸,大体相当于现今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两国所在地。这里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海外贸易十分繁荣,其中里加、列维尔(今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等城市是东、西欧贸易往来的枢纽,是波罗的海南岸的优良海港。这里主要居住着爱沙人、拉脱维亚人、立窝人、库尔人等。长期以来,北欧、东欧、中欧的封建主在这里进行着拉锯式争夺。1237年,日耳曼商人和天主教传教士在这里成立宝剑骑士团,又称立窝尼亚骑士团,成为这里的统治者。1410年,该骑士团被波兰—立陶宛联军击败,从此一蹶不振。随后,这里形成了里加大主教区,厄塞尔、杰尔普特、列维尔三个主教区,以及几座独立城市。它们各自为政,争夺分合,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1558年1月,伊凡雷帝以立窝尼亚骑士团没有向俄国缴纳贡赋(该骑士团当时占据着基辅罗斯大公雅罗斯拉夫兴建的尤里耶夫城,每年必须向俄国缴纳贡赋)并同立陶宛订立反俄同盟为由,向立窝尼亚宣战,揭开了立窝尼亚战争的帷幕。

立窝尼亚战争的发展进程错综复杂。为了便于读者掌握,笔者把它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558年至1560年。在这一阶段,俄军击溃立窝尼亚军队,夺占立窝尼亚部分领土。

战争爆发后,俄军迅速越过立窝尼亚边界,向前推进,半年之内即占领了包括纳尔瓦和杰尔普特(今爱沙尼亚塔尔图)两城在内的整个爱沙尼亚东部。1558年8月,俄军在攻打列维尔时遇到顽强抵抗,久攻不克,转而进攻里加,击败里加大主教区的军队,直逼里加城下。

正当俄军乘胜前进、长驱直入时,后院起火了,克里木汗国在南方对俄国发动了侵袭。沙皇政府遂同立窝尼亚签订停战协定,调军南下攻打克里木汗国。立窝尼亚骑士团和里加大主教区担心俄军卷土重来,便同波兰达成协议,接受了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齐吉蒙特二世的保护,厄塞尔主教区接受丹麦国王的保护。

俄军在击退克里木汗国的进攻并迫使其同意媾和之后,再次挥师北上,对立窝尼亚骑士团发动猛烈进攻。1560年8月,俄军在埃尔梅斯战役中歼灭立窝尼亚骑士团的精锐部队,攻克骑士团首领驻地费林城堡,生擒骑士团团长弗尔斯腾贝格,立窝尼亚骑士团作为独立的武装力量不复存在,由此结束了战争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1561年至1570年。在这一阶段,俄军主要同立陶宛作战,双方互有胜负,陷入僵局。

俄军对立窝尼亚一再进攻,使波罗的海诸国看清沙皇俄国的野心,也看到了沙俄对自身利益的潜在威胁。他们当然不愿让沙俄独吞立窝尼亚,纷纷加入瓜分立窝尼亚的行列,力图阻止沙俄在立窝尼亚的扩张。1561年,瑞典乘机出兵占领了列维尔和爱沙尼亚北部,立陶宛占领了立窝尼亚骑士团的大部分辖地,波兰吞并了库尔兰,丹麦吞并了厄塞尔。就这样,俄国在吞并立窝尼亚的道路上遇到了4个强敌。但伊凡雷帝并没有放弃其既定目标,而是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他利用矛盾,先同丹麦订立同盟条约,又同瑞典国王埃利克十四世签订为期20年的停战协定,然后把打击矛头集中指向立陶宛大公国。

1563年年初,伊凡雷帝亲率数万大军包围了立陶宛军事重镇波洛茨克,经过三周猛攻,守军不敌投降,这就打开了通向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门户。之后,俄军继续发动攻势,向立陶宛首都推进。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齐格蒙特二世见势不妙,提出媾和,表示同意割让所有被俄军占领的立窝尼亚的城市和地区,但不承认波洛茨克是俄国领土。伊凡雷帝断然拒绝,立陶宛遂决定全力抵抗。

1564年年初,两军在离波洛茨克不远的乌拉尔河畔发生激战,立陶宛倾全力迎战俄军,俄军遭到惨败,前线总指挥彼得·舒伊斯基战死。不久,俄军著名统帅安德烈·库尔布斯基因伊凡雷帝对其不公而愤然投敌,叛逃立陶宛。7月,俄军进攻奥尔沙城时再次受挫。接二连三的失败与挫折使俄军大伤元气,不得不停止进攻。立陶宛军队也无力反攻,战争陷入僵局。

此后,伊凡雷帝为巩固统治,暂时把注意力转向国内,大力推行特辖制,惩处那些“叛变”的大领主。立陶宛曾派使者来莫斯科谈判,提出同俄国共同瓜分立窝尼亚,双方结成反瑞典同盟,但被决心独吞立窝尼亚的伊凡雷帝拒绝。立陶宛转而完全投靠波兰,于1569年同波兰签订《卢布林条约》,两国合并为波兰共和国。

第三阶段:1571年至1577年。在这一阶段,俄国主要同瑞典作战,占据了立窝尼亚大部分地区。

1569年至1572年,俄国连续4年遭到克里木汗国的侵袭。特别严重的是1571年5月,克里木汗国的杰夫列特·格莱汗在奥斯曼土耳其的支持下,亲率4万大军向俄国大举进攻,一直打到莫斯科城郊,大肆烧杀抢掠,导致大火蔓延到城内,城内木质房屋大部分被烧毁。在这种情况下,伊凡雷帝同波兰签订为期三年的停战协定,以便全力抗击克里木汗国的入侵。

1572年7月,俄军粉碎了克里木汗国的入侵。是年,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二世去世,波兰进入“空位期”,国内政局不稳。伊凡雷帝见有机可乘,便再次发动了对立窝尼亚的进攻。这次他交战的主要对象是瑞典。早在1567年,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被推翻后,俄瑞同盟即告破裂。1573年,俄军攻占了瑞典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维堡。1575年,俄军打到里加湾沿岸。到1577年,俄军占领了除里加、列维尔等地以外的立窝尼亚大部分地区。伊凡雷帝一时踌躇满志,似乎已成东欧霸主,他同奥地利皇帝进行密谈,建议两国瓜分波兰—立陶宛:波兰和普鲁士归奥地利,立陶宛和立窝尼亚归俄国,但没有得到认同。

第四阶段:1578年至1583年。在这一阶段,波兰、瑞典转入反攻,俄国战败求和,功败垂成。

1577年,斯特凡·巴托里当选为波兰新国王。巴托里并非寻常之辈,而是一位颇有远见和谋略的统帅。他决定采取“围魏救赵”之策,通过把战争引向俄国本土,对俄国本土造成巨大压力,把俄国赶出立窝尼亚。为此,他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准备。在军事上,他改组军队,提高炮兵性能,在匈牙利和普鲁士招募雇佣军,购买大量军事装备,加强军事训练;在外交上,他同克里木汗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反俄同盟。1579年8月,成竹在胸的巴托里亲率1.5万主力部队包围了波洛茨克。伊凡雷帝麻痹轻敌,对早已获得的波兰国王企图袭击波洛茨克的情报不以为然,没有加强设防。波军经过近一个月的围攻,终于攻占了该城。

与此同时,瑞典军也乘虚而入,加入了讨伐俄国的行列。它出动约1.7万人马和海上舰队进攻在立窝尼亚的俄军营地。克里木汗国积极响应,于1580年春对俄国南方发动了进攻。俄国四面楚歌,多处受敌,穷于应付。

1580年9月,巴托里又调集3.5万人马,向俄国发动第二次进攻。这次波军来势汹汹,深入俄国腹地,攻占了大卢基等城市。11月,瑞典军队又占领了科列拉要塞。伊凡雷帝此时已意识到,不退出立窝尼亚,波兰和瑞典决不善罢甘休。波兰和瑞典是东欧和北欧的两个强国,以俄国之力,对付其中一国尚可,如两线作战,再加之克里木汗国在南方的骚扰,则难以取胜。伊凡雷帝遂决定以退为进,破天荒地第一次请求罗马天主教皇出面斡旋调停,答应让出除纳尔瓦外的整个立窝尼亚,并建议各国结成反奥斯曼土耳其同盟。但巴托里并不满足于这些让步,他决意不给俄国留下任何出海口,要求俄国交出纳尔瓦,并支付40万兹罗提(波兰官方货币)的战争赔款。这意味着,俄国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立窝尼亚战争将前功尽弃,伊凡雷帝自然无法接受,结果谈判破裂。

1581年8月,巴托里调集4.7万大军对俄国发动了第三次进攻。这次进攻的目标是俄国西部重镇普斯科夫,对此俄国已有觉察,调集重兵防守。9月初,波军包围了普斯科夫,对该城开始猛烈炮击。普斯科夫城防坚固,由三道石墙护卫,城墙长约9千米,高为9米,厚达5米,城上架有大炮,有俄军日夜守卫。9月7日,波军对普斯科夫炮击了一整天,在南城墙上打开了几个缺口。随后,波军发动总攻,冲入城内,俄守军拼死抵抗,居民中的成年男子几乎全部参加战斗,血战多时,才将已被波军占领的斯维努茨塔楼炸毁,塔楼中的波军全部毙命。在俄军的顽强抵抗下,波军终于支持不住了,在付出重大伤亡后退出了普斯科夫。之后,波军对普斯科夫转为长期围困,企图使其不战自溃。

就在俄波两军激战之时,瑞典再次出兵占领了纳尔瓦、伊万哥罗德、雅姆堡、科波里耶等城市。瑞典坐收渔利,这使巴托里大为不快,他要求瑞典将纳尔瓦和雅姆堡让与波兰,瑞典不允。结果,波瑞同盟破裂。俄国更是受到极大打击,纳尔瓦的陷落使其失去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使其长期征战的成果付之东流。此时,伊凡雷帝已无心和波兰再战,决定利用矛盾,先与波兰媾和,以便全力对付瑞典,夺回纳尔瓦。波军此时正在普斯科夫城外进退两难,骑虎难下,也愿意休战,通过谈判夺回立窝尼亚。两国遂展开谈判,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1582年1月25日,双方签订了为期10年的停战协定,规定俄国将其在立窝尼亚夺得的大部分土地让与波兰,波兰将其占领的俄国领土归还俄国。关于纳尔瓦,双方互不相让,悬而未决,未列入协议。

之后,俄军积极备战,采取行动,企图从瑞典手中夺回纳尔瓦。正当俄军准备向纳尔瓦进发时,克里木汗国再次入侵,伏尔加河沿岸各族人民乘机起义,反对沙皇暴政,波兰政府也发出最后通牒,阻止俄国西进。内忧外患使伊凡雷帝夺取纳尔瓦的企图无法得逞。1583年,俄国不得不同瑞典签订为期3年的停战协定,规定瑞典从俄国夺得的雅姆堡、伊万哥罗德、科波里耶、科列拉要塞等继续由瑞典占领。俄国不仅没有夺回纳尔瓦,连本国领土也被宰割。在波罗的海,俄国只保住了芬兰湾沿岸涅瓦河口的一小片地方。伊凡雷帝发动的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立窝尼亚战争,以俄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到17世纪末,经过100多年的扩张,俄国的领土成倍增加。中央黑土带和伏尔加河流域肥沃的土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手工业开始向手工工场过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刺激了商业的发展。17世纪,俄国的对外贸易额比16世纪增加了7倍。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俄国的新兴商人迫切要求扩大市场,打通出海口,与西欧通商,牟取暴利;俄国的贵族地主也需要输入大量的高级奢侈品以满足私欲,打通出海口便成为俄国统治阶级迫不及待要实现的目标。

前已述及,彼得一世在执政不久便两次远征亚速,企图打通黑海出海口,但俄国当时尚无海军,无力和奥斯曼土耳其在海上抗衡,仅仅夺得亚速夫要塞。之后,他便加紧筹建海军,同时随俄国大使团微服出访西欧,企图巩固和发展反土同盟。不料,不仅荷英等国对参加反土同盟不感兴趣,原来和俄国结成反土同盟的奥地利也打算退出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修好,以便集中力量参加西班牙王位战争。这使彼得一世大失所望。同时,他发现,从瑞典手中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形势对他颇为有利:一方面,瑞典和邻国的紧张关系使俄国与其邻国结成反瑞典同盟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欧洲列强正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干涉波罗的海事务。于是,彼得一世果断地决定转变外交方针,把打击矛头由南转向北,将视线由黑海转到波罗的海,着手建立反对瑞典的同盟,从瑞典手中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他见机行事,与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缔结了反对瑞典同盟的君子协定,与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塔二世结成了反对瑞典同盟。

上述协定都是非正式的口头协定。1699年11月,萨克森与俄国在莫斯科正式签订了反对瑞典的同盟条约,条约规定,萨克森立即同瑞典断绝外交关系,在立窝尼亚、爱沙尼亚开始反对瑞典的战争;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签订和约后参战,并在卡累利阿和英格里亚开始军事行动。

读者会问,奥古斯塔二世的身份是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为何仅以萨克森的名义和俄国签约?这里另有原委。波兰本来与瑞典有着深刻的矛盾,双方为争夺波罗的海的海上霸权多次发生过战争。1655年至1660年的波瑞战争以波兰的失败而告终,瑞典从波兰手中夺走了包括里加港在内的立窝尼亚大部分领土,对此波兰一直耿耿于怀,希望收回立窝尼亚失地,恢复波兰在波罗的海的地位。但波兰同俄国的历史积怨更深,两国因领土和民族矛盾发生过更多战争。因此,波兰议会在部分敌视俄国的贵族的影响下,决定在瑞典和俄国之间采取中立政策。奥古斯塔二世当选为波兰国王,是俄国扶植干预的结果。1696年,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病故后,王位虚悬,欧洲列强都想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彼得一世则支持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塔为波兰国王,并声称如法国公爵孔代当选,俄国将向波兰宣战。在俄国外交和军事的压力下,奥古斯塔得以当选。因此,为报答彼得一世的扶持,奥古斯塔二世本想把波兰也拉进反瑞同盟,这也正是俄国所期望的,但未能成功,只得仅让封建邦国萨克森加盟。

彼得一世未能把波兰拉入反瑞同盟,另一个波罗的海强国丹麦却主动投入他的怀抱,这使他喜出望外。

丹麦曾是北欧头号强国,瑞典、挪威均曾处于其控制之下。16世纪,瑞典独立,两国为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丹麦屡战屡败,疆土日蹙,势力日衰。1657年,丹麦全境曾被瑞典占领,后来被迫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地区、博胡斯伦等地割让给瑞典。因此,为了夺回被瑞典占领的土地,恢复在北欧的强国地位,消除瑞典的威胁,丹麦决心借助俄国的力量。1697年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派遣使节到莫斯科,提议和俄国结盟,俄国自然求之不得。1699年11月26日,经过磋商谈判,俄国与丹麦正式签订反瑞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双方共同对瑞典作战,不得单独媾和;俄国支持丹麦对瑞典的领土要求,丹麦同意俄国获得瑞典在波罗的海东部的土地。丹麦在同俄国结盟之前,已于1698年与萨克森缔结了反瑞典同盟条约。这样,俄国、萨克森、丹麦反瑞典的北方同盟正式形成,大战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大北方战争从1700年爆发,到1721年结束,历时21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00年2月至11月,北方同盟发动反瑞典战争,遭受严重挫折。

1700年2月,俄国的小盟友萨克森首先向瑞典开战,派军包围了瑞典占领的波罗的海重镇里加,企图一举攻克,但遭到失败。3月,丹麦出兵进攻原属其保护区的荷尔斯泰因,占领了石勒苏益格等要塞。

瑞典对这场战争的到来早有觉察,也想竭力寻找盟友。1700年年初,瑞典同英国签订了全面防御条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第三国的攻击,另一方应给予援助。大北方战争爆发后,英国和荷兰舰队即开进波罗的海,阻止丹麦对瑞典的进攻。5月,18岁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在英荷舰队的支持下,率军突然在丹麦西兰岛登陆,包围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这一招十分厉害,此时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还没有签订和约,仍处于战争状态,尚未对瑞典开战;萨克森小国寡民,无力援助丹麦;丹麦本身又势衰力微,难以和英荷两大海上强国支持的瑞典相对抗。于是,丹麦背弃盟约,不战而降。8月8日,丹麦和瑞典签订和约,宣布撤出荷尔斯泰因,脱离北方同盟。俄国的主要盟友退出了战争。

就在丹麦和瑞典签订和约、退出北方同盟的前两天,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签订和约的消息传到莫斯科。第二天,即8月7日,俄国正式向瑞典宣战。俄国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是波罗的海重镇纳尔瓦。9月23日,彼得一世率3万多大军包围了纳尔瓦。当时,纳尔瓦城内的瑞典守军仅有8000人,从数量上讲,俄军占绝对优势,但俄军缺乏训练,武器质量低劣,军需供应滞后,军事指挥不力,猛攻多日,纳尔瓦城却岿然不动。11月19日,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率两万多援军抵达纳尔瓦城。上午10时,瑞军向俄军发起猛烈进攻。这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大部分俄军正躲在帐篷里喝酒取暖,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下乱作一团。瑞军在猛烈炮火的配合下很快突破俄军防线,俄军仓皇逃命,溃不成军。有的掉入纳尔瓦河中淹死,有的被瑞军俘获,彼得一世聘用的奥地利军官德·克洛阿元帅率俄军投降。

这一战,俄军损失惨重,伤亡和被俘者共达1.7万多人,145门大炮连同炮兵全部被俘,瑞军仅损失约3000人。战争结束后,瑞典为庆祝胜利,专门铸造了一枚纪念章,纪念章的正面刻印着彼得一世依在大炮旁向纳尔瓦开炮的图案,题词是“彼得在取暖”;背面为彼得一世衣冠不整,泪流满面,逃离纳尔瓦的场面,题词是“逃之夭夭,哭声震天”,可谓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第二阶段:1701年至1709年。在这一阶段,彼得一世大力进行军事改革,重新组织反瑞同盟,在波尔塔瓦大败瑞典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纳尔瓦战役后,年少气盛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以为俄军已被彻底击败,不再对他构成威胁,便调兵南下,进攻波兰,追击奥古斯塔二世的萨克森军。彼得一世则通过这次战争进一步看清了俄军的落后,乘机大力进行军事改革,加强军事实力。1701年至1702年,俄国铸造大炮368门,增加新军团10个。到1708年,俄国总兵力已达20万,而当时瑞典总兵力只有11万。同时,他还巩固和重建反瑞同盟,力图使瑞典陷入波兰战场,以利其在波罗的海的军事行动。1701年2月26日,为了阻止萨克森退出战争,让萨克森把瑞典拖在波兰战场,彼得一世同奥古斯塔二世再次签订反瑞典同盟条约,规定俄国向萨克森派出1.5万至2万人的军队,资助10万卢布的军费;奥古斯塔在西部引诱卡尔十二世,以使俄国在卡累利阿、英格里亚向瑞典展开进攻,战后将爱沙尼亚、立窝尼亚划归萨克森。为争取波兰参战,彼得一世还向奥古斯塔二世另拨2万卢布,用以贿赂波兰议员。

俄萨再签同盟条约后,彼得一世便乘瑞军主力深入波兰国土作战之机,向波罗的海东岸和立窝尼亚大举进攻。1701年年底至1704年8月,俄军连续攻占了扬堡、诺特堡、尼恩尚茨堡、雅姆堡、英格里亚、杰尔普特、纳尔瓦、伊万哥罗德等重要城镇和港口,肃清了这一带的瑞典军,再次打开了俄国通往欧洲的门户。在攻打诺特堡时,彼得一世以炮兵大尉的身份亲临战场,参加了战斗。诺特堡建在涅瓦河河口的一个岛上,有4米多厚的城墙环绕,十分坚固。彼得一世调集了14个团的兵力,首先对该城连续炮击了两个星期,然后发起总攻。俄军架起云梯,瑞典军顽强抵抗,推倒梯子,将滚烫的开水和热松晶油从城头泼下。经过一天激战,俄军占领了诺特堡。战后,彼得一世十分感慨,把诺特堡喻为“坚硬的胡桃”,并把它改名为什利谢利堡,意为“通向海洋的钥匙”。也就是说,攻占了诺特堡,就等于掌握了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的钥匙。

占领诺特堡后,俄军很快又夺取了涅瓦河上的尼恩尚茨堡。这时,俄国完全控制了涅瓦河。彼得一世清楚,瑞典人不会善罢甘休,他们肯定会卷土重来夺回这些城堡。为了加强这一带的防御,把涅瓦河和这些城堡永远置于俄国的控制之下,1703年5月16日,他派人进行实地考察后下令在涅瓦河的河心岛——兔子岛建立了一座要塞。不久,一座有6座棱体塔楼的城堡便在这里矗立起来。这就是著名的彼得保罗要塞。之后,彼得一世产生将其建成首都的念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新兴城市圣彼得堡初步形成。从1713年起,圣彼得堡成为沙皇俄国的首都,直至俄罗斯帝国覆灭。

当彼得一世指挥的俄军在波罗的海东岸和立窝尼亚频频取胜的时候,卡尔十二世率领的瑞典军队在立陶宛、波兰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先后攻占了维尔纽斯、格罗德诺、华沙、克拉科夫等重要城镇。瑞典军队的入侵给波兰造成巨大破坏,引起波兰庶民和大部分贵族对瑞典的仇恨。1704年8月,波兰议会放弃大北方战争初期所持的中立立场,与俄国在纳尔瓦签订了反瑞同盟条约,波兰正式参战,俄军进入波兰作战。俄国答应波兰在战后可获得立窝尼亚。该条约使北方同盟重新扩大为俄国、萨克森、波兰三方同盟。

俄波签订条约后,俄国派军进入波兰,对瑞典军造成巨大威胁。1705年年底,俄军进逼格罗德诺。卡尔十二世旋即率军来援,逼退俄军,然后趁势向东南方向挺进,穿越西里西亚,进入萨克森,击败奥古斯塔二世。1706年9月,奥古斯塔二世被迫与卡尔十二世签订和约,宣布放弃波兰王位,退出大北方战争。之后,瑞典军进行了几个月的休整。1707年夏,卡尔十二世率4万大军从萨克森经波兰向俄国进发,准备收复失地,和俄国决战。

此时,形势对俄国非常不利。自从开战以来,卡尔十二世率领的瑞典主力军几乎每战必胜,可谓气焰嚣张,来势汹汹;俄国苦心经营的反瑞同盟已经瓦解,波兰也已被瑞典控制,俄国单枪匹马,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面对这种形势,彼得一世在继续加紧进行军事改革,增强军事实力的同时,进行了紧张的外交活动,希望荷兰、英国、法国等出面调停,俄国在保留波罗的海出海口和圣彼得堡的前提下同瑞典缔结和约。但欧洲各国正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对调停态度冷淡。瑞典则要求收复包括圣彼得堡在内的全部土地。在调停无望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彼得一世开始致力于做奥斯曼土耳其的工作。一方面,他重金贿赂奥斯曼土耳其高官;另一方面,他通过大规模海军演习威慑奥斯曼土耳其,阻止其趁火打劫,对俄国开战。在俄国的软硬兼施下,奥斯曼土耳其向俄国保证不介入俄瑞战争。

再说卡尔十二世率领的瑞典军主力从萨克森出发后,浩浩荡荡,晓行夜宿,经波兰向俄国开来。1708年9月,瑞典军进入俄国边境。在那里,等待他们的是空旷的原野,空落落的村镇。俄国人坚壁清野,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粮草。长途跋涉、劳师远征的瑞典军饥肠辘辘,疲惫不堪,以稀粥度日,以白水代酒,十分狼狈。卡尔十二世原计划率领瑞典主力与莱文豪普特所率的增援部队在斯摩棱斯克会合,然后合力进攻莫斯科,但莱文豪普特所率瑞军于9月28日被俄军击溃,损失约9000人,所带的7000辆辎重车全部丧失,余部与瑞典主力会合。卡尔十二世遂决定先进攻乌克兰,在那里同一支哥萨克军会师,然后绕道进攻莫斯科。1709年4月,瑞典军包围了乌克兰小镇波尔塔瓦。

波尔塔瓦当时只有俄国守军4000人,城堡也不坚固,城墙是土筑的。卡尔十二世认为,拿下该城,就打通了进攻莫斯科的道路,志在必得。彼得一世也认为该城战略地位重要,决心死守。双方调兵遣将,一场决战势不可免。

这场决战,俄国共投入兵力约4.2万人,大炮72门;瑞典投入兵力约3万人,大炮4门。俄国方面,沙皇彼得一世亲任第一师指挥,他穿着骑兵军官的深绿色制服,发表演说,鼓舞士气,一会儿出现在龙骑兵团,一会儿又来到炮兵中间;瑞典方面,国王卡尔十二世几天前腿部受伤,躺在担架上少气无力。此外,俄军军需供应充分,瑞军粮食弹药不足。这就基本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6月下旬,奥斯曼土耳其政府正式通知卡尔十二世,奥斯曼土耳其无意卷入俄瑞冲突。与此同时,卡尔十二世获悉,波兰的亲瑞军和正在波兰的瑞军遭到俄军阻击,无法赶来增援,俄方则有4万援军将要开来,遂决定立即开战。27日凌晨,瑞军向俄军营地发动进攻,遭到俄军猛烈反击。上午8时许,俄军排成作战阵势,步兵居中,炮兵在后,骑兵居两翼,严阵以待。瑞军则集中兵力向步兵进攻,企图从中间突破。起初瑞军将俄军步兵前锋打得败下阵来,随后彼得一世亲率一个营的官兵进行反攻,把瑞军打得退了回去。紧接着,俄军骑兵向瑞军骑兵发起进攻,俄军炮兵向瑞军猛轰,瑞军成批倒地。这时,彼得一世发出总攻的信号,俄军排山倒海般压了过来,瑞军招架不住,开始溃逃。卡尔十二世由人搀扶着拼命阻挡士兵溃逃,但无济于事。结果,仅仅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瑞军就被打得大败,卡尔十二世在一小股骑兵的护卫下逃往奥斯曼土耳其,另一支瑞军残部撤退至第聂伯河畔的皮列禾洛查拿镇,于6月30日向追击而来的俄军投降。波尔塔瓦会战以俄军大胜告终。在这场会战中,瑞军损失约2万人,俄军损失4000余人。彼得一世称这是一次极其伟大辉煌的胜利。为嘉奖会战的参加者,他下令给每人颁发勋章一枚,军官为金质,士兵为银质。勋章正面为彼得一世的半身像,背面为步兵在波尔塔瓦英勇作战的场面。为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他下令在会战处修建一座教堂,树立一座纪念碑,碑上镌刻着各种战斗的场面、辉煌的战果记录等。

第三阶段:1709年至1721年。在这一阶段,彼得一世重建反瑞典同盟,最终战胜瑞典,迫使其签订和约,取得大北方战争的胜利。

波尔塔瓦会战是大北方战争的转折点。波尔塔瓦会战后,俄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清醒的欧洲各国君主和政治家看到,从前的北欧强国瑞典从此将一蹶不振,至少在走下坡路了,俄罗斯则作为一个强国正在崛起,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俄国乘机恢复和扩大北方同盟,它首先占领了华沙、克拉科夫,把傀儡奥古斯塔二世重新扶上王位,与其再次签订了同盟条约。丹麦自从大北方战争开战之初被瑞典战败以来再未敢进攻瑞典,现在看到瑞典已遭到决定性失败,再度激起了瓜分瑞典领土的欲望。丹麦国王立即派全权大使专程赴俄向彼得一世祝捷,表示愿意重新加入对瑞战争。彼得一世当然求之不得,双方再次签订了同盟条约。

俄国不仅同旧盟友恢复了关系,还把普鲁士、汉诺威拉入了同盟。为了引诱普鲁士加入同盟,俄国将其占领的瑞典属地波美拉尼亚的什切青拱手让出。1714年6月,俄普签订同盟条约。俄国保证普鲁士永久占领什切青,并在今后瓜分瑞典领土时支持普鲁士;普鲁士表示支持俄国吞并瑞典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领土。1715年10月,俄国同急欲夺取瑞属不来梅和费尔登以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汉诺威签订了反瑞同盟条约,规定汉诺威立即对瑞典宣战,并派出6000人的军队进攻波美拉尼亚;俄国支持汉诺威吞并瑞属不来梅和费尔登;汉诺威保证帮助俄国巩固从瑞典夺取的波罗的海东岸领土。北方同盟的恢复与扩大壮大了俄国的反瑞实力,在外交上孤立了瑞典,为俄国夺取大北方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俄国在恢复和扩大北方同盟的同时,继续在波罗的海对瑞典采取军事行动。1710年,俄军风卷残云,先后占领里加、列维尔、维堡等地。1712年至1714年,俄军把主攻方向又转到芬兰,先后占领赫尔辛基等地,把瑞典赶出芬兰。1714年7月27日,彼得一世亲自指挥波罗的海舰队在芬兰甘古特半岛东海岸和瑞典海军决战。俄国海军首次大显神威,全歼瑞典特遣舰队,迫使瑞典海军上将埃伦舍尔德举旗投降。从此瑞典海军称霸波罗的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俄国成为波罗的海的霸主。

甘古特会战后,俄军又占领了芬兰与瑞典之间的奥兰群岛,准备以此为跳板,登陆瑞典。此时,瑞典因长年战争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国库空虚,物资匮乏,政府内反战呼声日盛。穷兵黩武的国王卡尔十二世见已无战胜俄国的可能,不得不同意与俄国和谈,请法国调解。彼得一世此时夺取出海口、称霸波罗的海的夙愿已偿,加之俄国不断扩张已引起英国的强烈反对,以及丹麦等盟国的严重不安,也同意举行和谈,结束战争。1717年5月,彼得一世率俄国著名外交家库拉金、彼得·沙菲罗夫、彼得·托尔斯泰等人赴巴黎与法国政府举行了会谈,签订了《阿姆斯特丹条约》,不仅促使法国同意在俄瑞之间调停,而且使法国同意放弃法瑞联盟,停止资助瑞典,与俄国结成防御同盟。从此,法俄改变了历史上冷漠对立的关系,开始日益密切。这是彼得一世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所取得的又一大收获。

1718年5月,俄瑞两国代表在奥兰岛开始和谈。双方在领土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各持己见,谈判很快陷入僵局。为了迫使瑞典接受俄方条件,彼得一世命令俄国舰队开进瑞典海面,向其施加压力。在俄国的军事压力下,瑞典同意了俄方绝大部分领土要求,俄方也做出适当让步,同意牺牲其盟国利益,和瑞典一起强迫汉诺威把不来梅、费尔登归还瑞典。据此,两国拟定了和约草案。

然而,变生不测。同年秋,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在进攻挪威时中弹身亡,其妹乌尔丽卡·埃利诺拉继位。乌尔丽卡女王认为,瑞典谈判代表对俄国做出了太多让步,有损国家利益,在其回国述职时将其投入监狱,不久即以反瑞典王国罪将其斩首,俄瑞谈判中断。

1719年春,双方恢复谈判。在这次谈判中,瑞方态度强硬,坚决拒绝上次谈判已同意的将立夫兰(立窝尼亚)、爱斯特兰(爱沙尼亚)划归俄国的条件。俄方做出了两点让步,但瑞方寸步不让。彼得一世遂再次以武力相胁,瑞典被迫同意把纳尔瓦、列维尔、爱斯特兰划归俄国,拒不割让立夫兰。1719年10月,这次和谈无果而终。

此次俄瑞和谈的失败与英国插手有直接关系。英国在欧洲一贯采取均衡政策,在波罗的海也不例外。俄国在波罗的海的扩张引起英国的严重不安,它担心俄国征服瑞典,控制了波罗的海,不仅危及英国在波罗的海的利益,沙皇的手也将伸向整个欧洲,成为离英国“更近和更可怕的邻居”。因此,早在大北方战争爆发之初,它就同瑞典签订了全面防御条约,给瑞典以援助,以维持波罗的海均势,保持英国在该地区的利益。现在,当俄瑞进行和谈之际,它又从中破坏,竭力阻止瑞典对俄国做出让步,力图从外交上孤立俄国。英国驻瑞典大使对瑞典女王说,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所占的地区,是瑞典的生存和安全所必需的,如果彼得成为这些地区永久的占领者,他就有可能在扩充俄国舰队后,在斯德哥尔摩登陆,占领整个瑞典,成为波罗的海的霸主。英国反复劝说瑞典先后同汉诺威、普鲁士、丹麦签订和约,瓦解了北方同盟,建立了一个反俄的“北方和解”体系。1720年2月,英国和瑞典又签订了一个联合防御条约,规定:“如果着手结束大北方战争的尝试失败,英国国王有义务派遣强大的护卫舰到波罗的海,由瑞典女王调遣,以帮助瑞典海军反击俄国的进攻。另外,英国国王有义务在船舶和津贴上援助瑞典,直至瑞典对俄国的战争结束为止。”正是由于英国对瑞典的支持和对俄瑞和谈的阻挠,俄瑞和谈才迟迟没有结果。

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俄国采取灵活谨慎的外交政策,分化瓦解英国建立的反俄体系,加强对英国的外交活动,宣布英国商船可以继续在波罗的海自由航行,俄国海军严格遵守贸易自由原则,同时收买英国议会议员,让他们在议会公开反对政府的反俄政策;另一方面,俄国继续对瑞典进行军事威胁。1720年7月,彼得一世派5000名俄军在瑞典格伦加姆登陆,摧毁了瑞典沿岸设施。同月,俄国舰队又在格伦加姆岛彻底摧毁了瑞典海军舰队,缴获瑞典四艘三桅巡洋舰和104门大炮,俘虏407人。

耐人寻味的是,对俄国采取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英国并没有根据英瑞联合防御条约进行干预。1719年至1721年,英国海军分舰队在上将诺里斯的率领下,曾三次驶向波罗的海对俄国施压,但都没有采取有效行动阻止俄军进攻。此次俄军在瑞典登陆的格伦加姆就驻有英国海军分舰队,但英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俄军大摇大摆地在他们眼皮下登陆施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府不愿使英俄关系过于恶化,以损害其在波罗的海和俄国的经济利益。可见,国际间从来没有真正的朋友,维护本国利益才是各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

瑞典见英国靠不住,自身又早已不是俄国的对手,不得不于1721年4月再次坐下来和俄国谈判。这次和谈是在芬兰奥兰群岛的尼什塔特举行的。和谈开始后,瑞典提出先签订停战协定,再缔结和约。彼得一世认为这是耍诡计拖时间,便再派5000名俄军在瑞典登陆,深入内地300千米,摧毁工厂13座,缴获小船40艘,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至此,瑞典终于屈服。9月10日,两国签订《尼什塔特和约》。

《尼什塔特和约》共包括24条和一项单独附约。其中,第四条规定:“瑞典把俄军武装占领的立夫兰、爱斯特兰、英格里亚、部分卡累利阿(连同维堡区),包括上述地区所辖的里加、列维尔、杰尔普特、纳尔瓦、维堡等全部城市、要塞、村镇、港湾和海岸,包括厄塞尔岛、达哥岛和明岛,以及从库尔兰边境起,经立夫兰、爱斯特兰至英格里亚沿海,从列维尔东面至维堡东南航道上的全部岛屿,包括这些岛屿和上述地区、城市、村镇的居民和财产,连同瑞典女王享有的一切权益和称号,都毫无例外地让给沙皇和俄国所有。”根据这一规定,瑞典不得不把俄国在大北方战争中占领的瑞典位于波罗的海的全部领土(除瑞典外)割让给俄国。

关于芬兰,和约第五条规定,俄国在条约换文4周之内应尽量提前从芬兰撤军,将芬兰归还瑞典,但上面提到的地区除外。“沙皇及其后嗣对于所归还的芬兰大公国领土永远不再有任何权利,也不得以任何名义或借口提出任何要求。”88年后,1809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撕毁该和约,占领了芬兰的全部领土。

《尼什塔特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持续达21年之久的大北方战争以俄国的胜利而告终。它使俄国获得了100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使俄国由一个内陆国成为一个濒海国;它使俄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所增加的面积约为100万平方千米,使俄罗斯居民中又增加了新的成员;它使俄国取代瑞典,成为波罗的海的霸主。从此,俄国以其通过不断扩张获得的无与伦比的辽阔疆土为依托,以波罗的海为通道,步入欧洲列强的行列,成为让人不可小觑的俄罗斯帝国。正因为如此,消息传来,圣彼得堡举城欢腾,人们彻夜饮酒狂欢,庆祝胜利。彼得一世也欣喜若狂,不顾沙皇的尊贵与矜持,穿着荷兰水手的服装亲自击鼓,站在桌子上载歌载舞。他深有感触地把大北方战争称为“三倍时间的学校”,说:“大北方战争进行了21年,而一般学生只需7年就可以结业,我们的学校却花了三倍长的时间。感谢上帝,我们的毕业成绩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