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攫取乌克兰

三、西方:攫取乌克兰

如今,乌克兰是俄罗斯的西南邻国,它北接白俄罗斯,西毗波兰、斯洛伐克,西南接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南濒黑海和亚速海,面积约为60万平方千米。乌克兰气候温和,盛夏7月的平均气温也不过20℃左右;土壤肥沃,全境大部分地区为平原,1/3的地区为黑土带;河流如织,欧洲第三大河——第聂伯河自北向南,穿越全境,注入黑海;资源丰富,有茂密的森林,有数不清的飞禽走兽和鱼类,还有煤、铁、石油、天然气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真是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乐园,无论是农耕时代,还是现代社会。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为东斯拉夫人的文化摇篮,成为基辅罗斯的诞生地。

“乌克兰”一词最早见于《罗斯史记》(1187),意为佩列雅斯拉夫尔和同波兰接壤的加利奇-沃伦等边区。13世纪,基辅罗斯作为统一的国家不复存在,它被分割成东北和西南两个部分。东北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处于金帐汗国的直接统治之下。西南罗斯幸免于难,未遭受蒙古人蹂躏,但为抵御金帐汗国的侵略,归附了当时比较强大的立陶宛大公国。就这样,东北罗斯和西南罗斯就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东北罗斯人逐渐发展为俄罗斯民族,西南罗斯人发展成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民族。从此,“乌克兰”一词增添了新的内容,注入了“乌克兰民族”和“乌克兰语”的含义。

乌克兰地区的居民虽然形成了一个乌克兰民族,但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这就使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和那里勤劳善良的居民极易成为其他国家宰割争夺的俎上肉。

首先企图吞并乌克兰的是波兰。

14世纪末,立陶宛和波兰为对付共同的敌人——条顿骑士团和莫斯科大公国的侵扰,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与波兰女王雅德维加结成了百年之好,立陶宛大公加冕为波兰国王,两国联合为一个国家。乌克兰也随立陶宛成为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属地。此后,两国的联合时紧时松,立陶宛在联盟中保留着很大的独立性。波兰西部领土波莫瑞和西里西亚被条顿骑士团占领,希望向东方扩张领土,力图将立陶宛所辖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窃为己有,但一直未能如愿。1569年7月,立窝尼亚战争期间,立陶宛不敌俄罗斯,同波兰在卢布林重新签订了联盟条约,规定两国有共同的议会,有共同的选王制,执行一致的对外政策,原来属于立陶宛的乌克兰地区直接并入波兰版图。波兰封建领主乘人之危,将乌克兰吞并。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随着沙皇俄国的崛起,波兰自身也成为宰割对象,何况乌克兰、立陶宛等俄罗斯的近邻。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俄国封建领主早在俄罗斯统一国家形成期间便提出了领土要求。伊凡三世提出了“祖传遗产论”和“祖传领土论”。1504年,他在答复波兰国王亚历山大·亚盖洛时说:“全罗斯的土地、基辅、斯摩棱斯克,以及他在立陶宛占领的城市,是我们根据上帝的旨意从古代(和)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世袭遗产。”他不容争辩地指出,亚历山大如果希望同莫斯科交好,就必须放弃这些城市。

俄国鲸吞乌克兰是以一种特殊方式实现的。

波兰吞并乌克兰后,对这块肥沃富饶土地久已垂涎的波兰贵族、领主、天主教会蜂拥而至,肆意掠夺,导致大批乌克兰农民丧失土地,沦为农奴。不甘忍受波兰封建领主残酷剥削的乌克兰农奴纷纷逃离家园,来到第聂伯河下游,加入先于他们逃到这里的乌克兰哥萨克的行列。他们在这里捕鱼、打猎、养蜂、垦荒,从事农业生产和小手工业。为了抵御周边鞑靼人的侵扰和波兰地主的追捕,他们组织起来,建设营地,建立军事政治组织,民主选举盖特曼(统领)、长老和各种队长。他们还经常从陆地或海上袭击奥斯曼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国的边境城市,夺回被鞑靼人抢掠的俘虏和财物。艰苦的生存条件和不屈的反抗精神铸就了他们强悍的性格,使他们成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

乌克兰哥萨克的壮大引起了波兰封建领主的关注。一方面,他们为了利用哥萨克守卫南部边境,设立一种特置的表册,把一部分富裕的哥萨克名列其中,称为“在册哥萨克”,给他们以优厚的薪饷和各种特权。据统计,1590年,这种在册哥萨克约为1000人。另一方面,由于害怕哥萨克反抗,他们又千方百计限制在册哥萨克的人数和哥萨克的自由。同时,由于财政拮据,波兰政府常常不发在册哥萨克薪饷,所谓“优厚的薪饷”成为空头支票,这就引起了乌克兰哥萨克的普遍不满。此外,波兰政府遵从罗马教皇的旨意,强迫乌克兰东正教会同天主教会合并,接受罗马天主教会的领导,激起乌克兰东正教徒的强烈不满。不满情绪最终导致极富反抗精神的哥萨克一次又一次发动反波民族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1648年爆发的鲍格丹·米哈伊洛维奇·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民族起义。

赫梅利尼茨基于1595年出生在第聂伯河右岸的奇吉林镇的一个乌克兰小贵族家庭里。他年轻时在波兰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通晓波兰语、拉丁语、土耳其语、法语等多种语言,曾任哥萨克统领文书、百人长、统领等职。他曾同众多哥萨克一起忠实为波兰君主效劳,多次参加波兰军队同奥斯曼土耳其作战,一次战败被俘,被囚禁在伊斯坦布尔达两年之久。由于他忠心耿耿,作战机智勇敢,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曾亲授他一把金制马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波兰封建主立下汗马功劳的哥萨克上层人士,竟也遭到波兰殖民者的欺凌。波兰大贵族科涅茨波尔斯基的役吏恰普林斯基乘赫梅利尼茨基离家外出之机抢占了他的庄园,霸占了他年轻的妻子,打死了他年仅10岁的儿子。他满怀悲愤,向波兰法院申诉,向波兰国王呼吁,要求他们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严惩凶手,但徒劳无功,凶手依然逍遥法外,他的庄园依然被凶手占领。血海深仇,无处申冤,他忍无可忍,被迫举起了反叛的大旗,决心摆脱波兰的统治,争取乌克兰的独立。

赫梅利尼茨基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非常善于利用各国间的矛盾。他在举事之前,首先来到克里木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莱,同克里木汗伊斯兰格莱三世订立了反对波兰的同盟。1648年1月,他率领8000名哥萨克在第聂伯河下游起义,开始向北进军。5月,起义军在黄水河、科尔松先后大败波兰军,生俘敌军统帅米克瓦伊·波托茨基。起义军声威大振,起义浪潮席卷乌克兰全境。是年,起义军攻占基辅城,赫梅利尼茨基成为全乌克兰统领。1649年8月,波兰同起义军谈判,双方签订了《兹博罗夫条约》,规定乌克兰的基辅、勃拉兹拉夫、切尔尼哥夫三省建立自治的统领国,波兰军队不得进入;在册哥萨克的人数由6000人增至4万人;恢复乌克兰的东正教教会;被赶走的波兰地主可以回到自己的家园。该条约是双方妥协的产物,并未使整个乌克兰获得独立,同时允许波兰地主返回乌克兰继续压榨广大农民。这充分反映了赫梅利尼茨基的妥协性,他作为哥萨克上层,只能代表哥萨克上层的利益。但该条约毕竟迫使波兰做出巨大让步,建立了一个实质上独立的哥萨克公国,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波兰的让步只是缓兵之计,它是决不会允许乌克兰轻易独立的。1651年春,波兰派大军侵入乌克兰,双方再次发生激战,乌克兰军战败,波兰军攻占了基辅。9月,赫梅利尼茨基被迫与波兰签订《白教堂条约》,在册哥萨克的数目被缩减到两万人,自治范围只限于基辅。

赫梅利尼茨基不甘心失败。他在外交上积极活动,企图建立波兰—立陶宛—罗斯联邦国,把乌克兰和波兰置于平等地位,但没有成功。他再次对波兰开战,但在1653年10月的热瓦涅茨激战中遭到惨败。他走投无路,只好请求俄国保护。

赫梅利尼茨基请求俄国保护,并非第一次。早在1648年6月,他就致函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请求保护。此后,他又一再呼吁沙皇给予保护。他这样做只不过是一种外交策略:利用俄国和波兰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但当时俄国本身也处境不佳,国内城乡起义此起彼伏,特别是1648年6月的莫斯科起义和1650年2月的普斯科夫起义,规模很大,沙皇政府忙于镇压国内起义,无暇西顾,没有立即卷入波兰和乌克兰的冲突。到1653年,俄国的国内局势已经稳定,同时赫梅利尼茨基向俄国沙皇表示:如果俄国出兵保护乌克兰,攻打波兰,他便向俄国称臣,否则他将请求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或克里木汗的保护。此时,沙皇政府看到,经过几年的战争,波兰和乌克兰已两败俱伤,现在赫梅利尼茨基主动找上门来,正是吞并乌克兰的大好时机。如果坐失良机,乌克兰就会被俄国的对手奥斯曼土耳其或克里木汗国吞食,或重新投入波兰的怀抱,对俄国造成极大的威胁。1653年7月,俄国政府毫不犹豫地通知赫梅利尼茨基,沙皇已同意接受乌克兰加入俄国。10月,俄国召开全俄罗斯缙绅会议,批准了政府关于接受乌克兰加入俄国的决定,同时对波兰宣战。随后,俄国政府派瓦西里·布图尔林率代表团前往乌克兰同赫梅利尼茨基谈判,双方签订了合并条约。1654年1月18日,赫梅利尼茨基在佩列雅斯拉夫尔召开哥萨克大会,通过了乌克兰同俄国合并的决定,并举行了庄严的礼拜仪式和宣誓仪式。同年3月,赫梅利尼茨基派代表赴莫斯科,和俄国政府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谈判,双方订立了《三月条例》,规定乌克兰对俄国沙皇称臣,但享有自行选举统领、进行自治之权;哥萨克保留自治法庭,占有领地权;统领保留与除波兰、奥斯曼土耳其之外的国家交往的权利。

俄国同赫梅利尼茨基签订了合并条约,将乌克兰并入俄国版图,但这基本上是一纸空文,因为当时大部分乌克兰领土掌握在波兰手中。因此,为实现条约,从波兰手中夺回乌克兰,从1654年开始,俄国同波兰进行了长达13年的战争。这场战争因瑞典的卷入而显得错综复杂。战争初期,俄国10万大军分北中南三路向波兰进攻。波兰军队得到了10万克里木鞑靼军的支援,还是节节败退。俄国不仅收复了被波兰占领的俄国西部地区,而且占领了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区。就在这时,瑞典横插了进来,乘机对波兰发动进攻,妄图独占波罗的海,进而吞并波兰。俄国政府认为,波兰已被削弱,兼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目的已基本实现,而瑞典则成为俄国最危险的敌人。有鉴于此,俄国便同波兰签订了停战协定(1656),全力投入了同瑞典的战争。

不久,俄国后院起火,赫梅利尼茨基病故(1657),乌克兰新统领倒向波兰,主张脱离俄国而独立,并同波兰政府签订了和约。于是,俄国很快同瑞典签订了停战协定,重新对波兰开战,以阻止波兰从俄国手中夺回乌克兰。之后,波兰也同瑞典签订和约,以便全力以赴同俄国作战。从此,两国便全力为争夺乌克兰、白俄罗斯而战。

长期的战争把两国都搞得筋疲力尽,不得不握手言和。1667年1月30日,俄波两国代表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安德鲁索沃签订了为期13年半的停战协定。根据该协定,俄国除收复被波兰占领的斯摩棱斯克、切尔尼哥夫、谢韦尔斯克、斯塔罗杜勃等西部地区外,第聂伯河左岸的乌克兰也由俄国占领,右岸的基辅及附近地区由俄军占领两年。就这样,乌克兰被一分为二,由俄波两国瓜分。俄国和波兰两虎相争,谁也没能将乌克兰独吞。乌克兰就如一只毫无抵抗能力的羊羔被两虎分食。这次俄国虽然只攫取了半个乌克兰,但这同样是俄国迈出对外扩张的一大步,为俄国攫取整个乌克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0多年后,不仅西乌克兰被俄国吞食,就连波兰也成为俄国宰割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