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足中欧:合伙分波兰
六、涉足中欧:合伙分波兰
俄罗斯果真与众不同,它在大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攫夺克里木汗国的同时,又和另外欧洲两个大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合伙瓜分了波兰。
波兰是俄国的西邻,它和俄罗斯同源同种,都属于斯拉夫人。10世纪中叶,东欧平原上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他部落,建立国家。波兰国名即由此而来。1025年,博莱斯瓦夫一世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12世纪中叶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长达200多年。15世纪中叶,波兰复归统一。15世纪至16世纪是波兰最强盛的时期,其时它屡次进犯俄国,干涉俄国内政。在此期间,波兰发展为贵族共和国,议会拥有较大权力,国王由贵族组成的议会选举产生。之后,由于农奴制庄园经济的发展和中央政权的削弱,加之连绵不断的战争,波兰逐渐衰落,成为强邻争相蚕食的目标。前述俄波战争即为一例。大北方大战期间,波兰加入了战争,战后俄国实力更加强大,波兰则更趋衰落,实际上沦为俄国的附庸。尽管如此,直到18世纪中叶,它仍然是一个欧洲大国,面积约为73万平方千米,排欧洲第三位。
1763年10月,波兰国王奥古斯塔三世病故。为了便于控制波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由其宠臣斯塔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伯爵做波兰国王。1764年8月,波兰议会选举新王,俄国政府软硬兼施,派军队镇压了波兰人民的反抗,把别的国王候选人赶出波兰,又用50万卢布收买波兰贵族,迫使波兰议会选举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波兰新国王。
然而,波兰新国王的所作所为让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失所望。波尼亚托夫斯基虽说是女皇扶上波兰王位的,但他是一位思想开明的爱国者。波兰积贫积弱,民族危机深重,很重要的原因是存在自由否决权和自由选王制两大时弊。自由否决权意味着国会的决议只有全体一致同意才能获得通过并发生效力,只要有一个议员不同意,议会的议案就不能通过。这就使得波兰的中央政权实际上处于瘫痪状态。自由选王制规定,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这又成为大贵族争权夺利和邻国干涉波兰内政的工具。当时,波兰涌现了代表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革新派,他们要求加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独立,对这两大时弊进行改革。波尼亚托夫斯基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也企图革新波兰,把波兰建成一个“开明共和国”。因此,他任用革新派为首相,支持革新派推动议会通过了限制自由否决权、扩充军队、整顿财政、发展工商业、改善城市地位等一系列改革法案。
波兰的改革浪潮引起了俄国政府的恐慌。叶卡捷琳娜二世意识到,如果听任波兰进行改革,波兰就会摆脱俄国的控制,重新成为俄国的劲敌。于是,她决定干涉波兰内政。1764年,俄国拉拢对波兰有领土要求的普鲁士,同它签订了一个同盟条约,条约的一个秘密条款规定,双方坚决不允许波兰共和国丧失自由选王的权力并使自由选王制变为王位继承制,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以反对波兰共和国的制度及根本法。1766年,俄普两国向波兰提出“异教徒问题”,要求波兰议会通过非天主教徒同天主教徒权利平等的法案。波兰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宗教信仰问题比较复杂,异教徒的权利平等问题,本来也是革新派改革的一项内容,波尼亚托夫斯基打算在解决自由否决权等重大问题后再解决这个问题。俄普两国的这一做法是公然干涉波兰内政,当然被波兰议会断然拒绝。俄国政府遂以此为借口,于1767年派军入侵波兰。同年10月,俄军进入华沙,包围了议会,逮捕了一批敢于反抗的议员,把他们押送到俄国,并迫使议会通过了非天主教徒同天主教徒权利平等的法案,废除了一切革新措施。1768年,波兰又被迫通过了一部反动的“根本法”,恢复了自由否决权和自由选王制。
俄国对波兰的侵略和干涉加剧了俄国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地利等国的矛盾。俄国入侵波兰,违反了1711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俄国签订的《普鲁特条约》中关于俄国不得在波兰驻军的规定。俄国军队在追歼波兰反抗俄国侵略的巴尔党人时侵犯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边境,还焚烧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巴尔坦城,这些都使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烈不满。同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还担心俄国强加给波兰异教徒权利平等的法案在巴尔干半岛引起连锁反应,危及土耳其对巴尔干半岛的统治。在法国支持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俄国提出抗议,要求俄国从波兰撤军,取消异教徒权利平等的法案。遭到俄国拒绝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俄国宣战,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
俄国对波兰的侵略也引起了奥地利的不安,奥地利担心俄国利用宗教问题对波兰干涉会引起奥地利境内东正教徒的连锁反应。同时,俄土战争爆发后,俄军在巴尔干半岛连连得手,奥地利又害怕其危及自身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普鲁士虽然被俄国拉拢合伙干涉波兰内政,但它不愿看到俄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承担1764年俄普同盟条约中关于它对俄土战争中向俄国提供财政援助的义务,也急于乘机兼并东普鲁士和奥地利本土之间的波兰领土波兰拉尼亚地区。
1769年2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急不可耐,提出由普俄奥三国瓜分波兰的建议。之后,腓特烈二世同奥地利大公约瑟夫二世分别于1769年夏和1770年秋会晤,达成默契,决定迫使俄国放弃它对巴尔干半岛的领土要求,接受瓜分波兰的建议。为了向俄国施加压力,迫使俄国退出巴尔干半岛并同意瓜分波兰,1771年7月,奥地利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伊斯坦布尔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
俄国原来把波兰看作自己的属国,只可任它自己蹂躏吞食,不容他国染指分割。它打算只兼并波兰所属的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同时继续维持软弱而依附于俄国的波兰。现在,俄土战争还在进行。为了避免外交上陷入孤立,阻止奥地利加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阵营,俄国接受了普鲁士瓜分波兰的建议。
1772年8月5日,俄普奥三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在圣彼得堡签订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根据该条约,俄国分得了西德维纳河、德鲁齐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包括里夫兰省、波洛茨克省北部、维捷布斯克省、姆什切斯拉夫省和明斯克省东南部)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面积约为9.2万平方千米,人口达130万;普鲁士分得波兰拉尼亚地区(格但斯克市除外)、海尔姆诺省(托伦市除外)、马尔鲍克省、瓦尔米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以及大波兰地区和库雅维亚地区的一部分,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人口达58万;奥地利分得维斯瓦河和桑河以南地区(包括克拉科夫省、桑多米尔省南部)、加利西亚大部分地区(包括利沃夫省、波多利亚省、沃伦省的一部分),面积约为8.3万平方千米,人口达265万。1773年9月30日,波兰议会在俄普奥三国逼迫下批准了瓜分条约。
此次瓜分使波兰共丧失30%的领土,减少35%的人口,波兰丧失了北方出海口和南方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地区,对波兰不啻为一次沉重打击,波兰更加虚弱。毫无疑问,俄国是最大的获利者。它获得的波兰领土最多,还瓦解了奥土同盟,保证了俄土战争的胜利以及吞并克里木汗国,夺取黑海出海口。
波兰被俄普奥三国第一次瓜分后,一些进步的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不甘屈辱,他们组织爱国党,决心革新政治,挽救国家危亡。1791年5月3日,波兰议会中以胡果·科翁泰为首的爱国议员乘一些反动议员在复活节没有与会之机,通过了一部新宪法(史称《五三宪法》),废除了自由选王制,确立了王位继承制;废除了自由否决权,采用多数通过的表决权,同时规定国家的立法权归两院组成的议会,行政权归国王和国王任命的内阁,司法权归法院。《五三宪法》确立了波兰的君主立宪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削弱俄国对波兰的控制。对此,俄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决心进行干预。1792年5月,俄国政府派出10万大军入侵波兰。普鲁士因第一次瓜分波兰时未能获得垂涎已久的格但斯克市,一直心怀不满,这时也乘机出兵波兰,企图获得所需领土。
俄普军队入侵波兰后,尽管波兰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给入侵者以沉重打击。但波军总数只有6万人左右,装备简陋,军火缺乏,加之意见不一、指挥不力等诸多原因,屡遭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波兰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同叶卡捷琳娜二世谈判,表示只要保留《五三宪法》,愿将王位让给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康斯坦丁大公,但遭女皇拒绝。波尼亚托夫斯基毕竟算不上一把硬骨头,不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没有组织全国军民拼死抵抗,而是下令停止抵抗。俄军很快进入波兰首都华沙,扶植了傀儡政府,废除了《五三宪法》。
1793年1月23日,俄普两国在圣彼得堡第二次瓜分了波兰。奥地利忙于对法战争和巴伐利亚事务,无暇东顾,未参加这次瓜分。在这次瓜分中,俄国分得了白俄罗斯的一部分、立陶宛的一部分和西乌克兰大部分地区,约为25万平方千米;普鲁士分得了梦寐以求的格但斯克市和托伦市,以及大波兰的几个省,约为5.8万平方千米。
1793年6月17日,俄国驻波兰大使希维尔斯强迫波兰议会在格罗德诺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以批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圣彼得堡协定》。只见会场外俄军戒备森严,会场内波兰议员静坐无语,希维尔斯软硬兼施,用金钱收买,用武力相逼,强迫波兰议员通过该协定,但波兰议员不为所动。就这样,双方僵持了两个月。直到8月17日,俄国以“沉默即表示同意”的表决方式为它的强盗行径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两次瓜分,使波兰丧失了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沦为欧洲的弹丸小国,但俄普奥三国还不甘心。波兰人民是热爱独立与自由的人民,他们痛心疾首,倍感屈辱,誓死反抗。1794年3月24日,以贵族出身的塔代乌士·柯斯丘什科为首的爱国志士在波兰古都克拉科夫发动了起义。起义的口号是“保卫民族疆界、国家完整,重获主权和奠定普遍的自由”。起义获得当地民众的热烈响应,他们踊跃参战,奋勇杀敌,痛歼俄国侵略者。4月18日,以鞋匠杨·基灵斯基为首的一批爱国志士领导华沙的劳动人民和爱国官兵发动起义,激战两日,歼敌4000人,解放了首都。4月23日,以爱国军官耶古布·雅辛斯基上校为首的一批爱国志士在维尔纽斯举行起义,解放了该市。起义的烈火燃遍全国。
波兰革命的烈火吓坏了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她急忙与普鲁士签订了“联合行动”的秘密协定,两国决心全力以赴扼杀波兰革命。5月,普鲁士军队从西里西亚向克拉科夫进攻。6月,普军攻占克拉科夫,柯斯丘什科率部退守华沙。7月,俄普联军开始猛攻华沙,华沙军民奋力抵抗。8月,俄军攻占维尔纽斯。11月,华沙失陷,波兰革命被俄普残酷镇压。
在波兰人民不屈不挠的起义中,叶卡捷琳娜二世看到,波兰的存在始终是一个隐患,它不仅会常常制造麻烦,还可能使俄国前功尽弃,使俄国所夺得的波兰领土丧失。她决定将波兰彻底瓜分,但不曾想在这次瓜分过程中俄普奥三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几乎兵戎相见。俄奥两国为沃伦而相争,普奥两国为克拉科夫而相斗。最后,俄奥两国暗中妥协,达成交易,俄国支持奥地利获得克拉科夫,奥地利放弃对沃伦的要求。俄奥联手,普鲁士认输,三国终于在1795年10月24日签订了第三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根据条约,俄国分得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领土,共计12万平方千米;奥地利分得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省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区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计4.7万平方千米;普鲁士分得了华沙、其余的西部领土和玛佐夫舍的一部分,共计5.5万平方千米。
就这样,经过三次瓜分,波兰被彻底瓜分完毕了。波兰从此灭亡,它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世界地图上消失了。在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中,波兰一度复国,但随着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灭,它被俄普奥三国第四次瓜分。波兰人民从此度过了长达100余年没有祖国的漫漫长夜。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覆灭,波兰才迎来独立的黎明。
俄普奥三国对波兰的瓜分,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几个强国对一个无辜弱国的宰割,在短短20年时间里,它们就连续宰割波兰三次,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分割得支离破碎,直至最终吞食得一干二净。在三个瓜分波兰的国家中,俄国是最大的获利者,共获得波兰46.3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占波兰全部领土的62%。通过三次瓜分波兰,它吞并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全部领土,把俄国的西部边界从第聂伯河推进到涅曼河和布格河,深入欧洲中部,为俄国干涉欧洲事务打开了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