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国家:鲸吞克里木汗国

五、黑海国家:鲸吞克里木汗国

克里木汗国,又称克里米亚汗国,是15世纪中叶在克里木半岛上建立的一个封建国家。13世纪30年代,当蒙古大军的铁骑由东而西横扫欧亚大陆的时候,克里木半岛也未能幸免。该半岛及黑海北岸草原地带的阿兰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等都成了金帐汗国的臣民。金帐汗国在克里木设置了总督管辖区。两个世纪后,金帐汗国气数已尽,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1441年,哈吉·格莱在当地蒙古封建主的支持下,脱离金帐汗国,建立了独立的克里木汗国,定都巴赫奇萨赖。可惜好景不长,1474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便侵袭过来,小小的克里木汗国绝非正值鼎盛、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对手,只得俯首称臣,沦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藩属。从此,克里木汗国背靠大树,狐假虎威,以金帐汗国的继承者自居,一方面充当各弱小汗国的保护国,竭力保护各弱小汗国,另一方面力图在伏尔加河沿岸重建统一的金帐汗国,屡屡加入大国争夺的行列,多次同波兰、俄国等国争战。同时,克里木汗国还时常侵袭其邻国,掠夺邻国的牲畜、财物和人口,对俄国、波兰等国造成严重威胁。

对克里木汗国的不断侵扰袭击,俄罗斯在统一国家形成之初,自身实力有限,难以和以强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后盾的克里木汗国决一雌雄,同时它争夺重点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就采取了以防御为主的政策。伊凡雷帝在吞并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后,为巩固东南疆界,专门修筑了一条名叫图拉鹿砦的防线。图拉鹿砦从梁赞起,沿奥卡河,经图拉,直达科泽利斯克,沿线各城市和碉堡之间用树干、木桩架成鹿砦,以阻挡鞑靼骑兵的侵袭。17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为防止鞑靼人的袭击,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防线修建工程,建成了29座设防城市,修筑了多条防线。其中,别尔哥罗德防线最为壮观,它西起第聂伯河支流沃尔斯克拉河畔的阿赫季尔卡,中经别尔哥罗德、沃罗涅日、科兹洛夫,终点是塔姆鲍夫,绵延千里,宛如卧龙。

还有一例足以说明当时俄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克里木汗国的态度之软弱。1637年,顿河哥萨克和第聂伯河哥萨克袭击并占领了克里木汗国的要塞亚速夫。后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派大军包围亚速夫,守卫亚速夫的哥萨克向沙皇米哈伊尔求援,请政府派军队接管亚速夫,但沙皇政府惧于单独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战,不仅命令哥萨克撤出亚速夫,还致书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道歉,称哥萨克的行动是强盗行径。

俄国经过100多年扩张,到彼得大帝时期,实力大为增强。这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俄国急需打通出海口,和欧洲国家进行直接便捷的贸易。于是,彼得一世于1695年至1696年,连续两次发动了远征亚速夫的战争,企图打通黑海出海口。结果,俄国虽然夺取了亚速夫要塞,但距打通黑海出海口还差得很远。因为,克里木汗国所在的克里木半岛横亘在亚速海与黑海之间,要进入黑海必须征服克里木汗国,但克里木汗国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藩属,征服克里木汗国意味着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战,这仍然是俄国力不能及的。为此,彼得一世微服出访西欧,企图联合几个欧洲国家共同对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未能如愿。在这种情况下,他暂时放弃了争夺黑海出海口的做法,转而北上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大北方战争期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瑞典和法国的怂恿下向俄国宣战,重新夺回了亚速夫。

到18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任何大帝国一样,经历极盛期后正逐步走向衰落,其庞大臃肿的躯体已成为欧洲列强窥伺宰割的对象。与之相反,俄罗斯帝国则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加入了欧洲列强争霸的行列,加入了宰割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行列。此时,夺取黑海出海口,乃至吞食整个克里木汗国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同时,俄国政府也早已按捺不住,急于解决这一问题。1762年7月,俄国宫廷事务大臣米哈伊尔·沃隆佐夫给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奏折说:“克里木半岛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确可以视为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钥匙,当它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时候,对俄国始终是危险的;反之,如果属于俄国或不附属于任何国家,俄国的安全不只是可靠的,而且是巩固的。那时候,亚速海和黑海就会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

1767年,俄国以波兰拒绝通过俄奥两国提出的非天主教徒同天主教徒权利平等的法案为由,出兵入侵波兰。对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深感不安,担心危及其对巴尔干半岛的统治,遂在法国支持下,于1768年率先对俄国宣战,史称第五次俄土战争。

战争爆发后,俄国认为吞并克里木汗国的时机已到,首先派军攻占了亚速夫和塔甘罗格,控制了亚速海,之后进军克里木汗国,接连攻克耶夫帕托利亚、刻赤等重要港口或城镇,于1771年占领整个克里木半岛。

与此同时,在多瑙河战场和南高加索战场,俄军也大败土军,占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大片土地。在海战中,俄国舰队在切斯马湾彻底击溃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舰队,控制了爱琴海。

在第五次俄土战争中,俄国攻势凌厉,咄咄逼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虚弱疲软,不堪一击。这引起了惯于使用大陆均势政策的欧洲政治家的担心。奥地利政府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秘密防御同盟条约。奥地利保证,如果俄国军队越过多瑙河,它就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军事援助。俄国获悉后,采取分化政策,以允许奥地利参加对波兰的瓜分为诱饵瓦解了奥土同盟。其他欧洲大国,虽然忌惮俄国的强大,但不愿帮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在等待着瓜分垂垂老矣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遗产。就这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不得不向俄国求和。俄国接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橄榄枝,但它不急于达成协议,而是力图延长时间,扩大战果,以便在谈判中获取厚利。直至1773年,俄国爆发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俄国政府才加快了谈判进程。1774年7月21日,俄土两国终于达成协议,在俄军大本营所在地——保加利亚境内的库楚克-开纳吉村签订了和约。

《库楚克-开纳吉条约》是俄土关系史上最重要的条约。根据该条约,亚速夫、刻赤、叶尼科列、第聂伯河和布格河之间的草原地带、黑海东岸的巴统等均由俄国占领;克里木汗国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独立;俄国商船可以在黑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其他海域,以及多瑙河自由航行,可以自由出入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可以在所有码头、港湾,包括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停靠;俄国商人可以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自由通商,享受最惠国待遇;俄军占领的比萨拉比亚,以及摩尔多瓦、瓦拉几亚两公国归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必须保证宗教信仰自由,允许俄国宫廷大臣保护这些地区居民的利益;允许俄国宫廷在伊斯坦布尔加拉太地区修建一座东正教堂,这座教堂永远受俄罗斯帝国保护。就这样,俄国不仅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为俄国商人赢得了很多权益,而且为俄国最终吞并克里木汗国奠定了基础。此外,俄国找到了进一步向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沿岸地区扩张的借口。

根据《库楚克-开纳吉条约》,克里木汗国完全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获得独立,这实际上等于为俄国吞并克里木汗国扫除了一大障碍,等于把克里木汗国从一个大国手里转到另一个大国手里,俄国吞并克里木汗国已如探囊取物。1776年11月,俄军名将苏沃洛夫率军开进克里木汗国,但这时俄国要维持克里木汗国表面上的独立地位,没有直接吞并克里木汗国,而是扶植克里木汗国统治家族成员中的亲俄的沙哈里·格莱为汗。沙哈里·格莱汗反过来又“邀请”俄军驻守克里木汗国。俄军在克里木汗国飞扬跋扈,作威作福,沙哈里·格莱汗对沙俄奴颜婢膝,丧权辱国,引起克里木汗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不久,他们发动起义,进行反抗,但遭到俄军残酷镇压。对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看在眼里,恨在心头,很想出兵干预,但又孤掌难鸣,无人相助,故而不敢轻举妄动。后来,法国驻土大使出面斡旋。1779年3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得不与俄国又签订了一个解释性协定,间接承认了俄国对克里木汗国的控制。

但俄国并不以此为满足,利用傀儡控制毕竟不如直接统治来得方便牢靠,让克里木汗国继续保持名义上的独立还是有被他国吞食的危险。1783年4月19日,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发表声明,她声称:“作为永远消除扰乱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缔结永久和平的根源的一种手段……朕已决定,将克里木半岛、塔曼半岛和库班地区(库班河右岸)置于我们的管辖之下。”她把克里木汗国划为新俄罗斯边区,任命其宠臣格里高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为新俄罗斯边区总督。从此,克里木汗国灭亡,克里木半岛和黑海北岸的大片土地被俄国吞并,俄国终于成为黑海沿岸国家。克里木半岛面积不大,不到2.5万平方千米,但地理位置重要,俄国很快在那里建起了庞大的黑海舰队,克里木半岛也成为俄国向东南欧和地中海沿岸地区扩张的重要基地。波将金因吞并克里木汗国和组建黑海舰队有功,大受女皇褒奖,获得塔夫利特级公爵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