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人长技:接轨国际的出国考察

六、师人长技:接轨国际的出国考察

在介绍彼得一世的内外政策之前,首先让我们看看他的出国考察之旅。

1695年夏,为了夺取黑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发动了对亚速夫的远征。亚速夫位于顿河下游,是通往亚速海的要塞,当时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这次远征,俄军做了充分准备,人数上占绝对优势,但俄国没有海军,不能封锁顿河河口,使亚速夫的奥斯曼土耳其驻军能不断从海上获得大量援兵、武器、弹药和粮秣,防御力量不断增强。俄军本身又缺乏统一指挥,不能有效地互相支援,结果遭到失败。

翌年夏天,彼得一世对亚速夫发动了第二次远征。这次,俄军吸取了教训,建立了一支包括1300只舢板、300只小艇、100条木筏、23艘大帆船、4艘火攻船和2艘大战舰的庞大舰队,从海上封锁了亚速夫,切断了土军的海上运输线,使驻守土军无法获得增援。因此,进攻一开始土军便宣布投降,撤离了亚速夫。

两次远征,结果不同,使彼得一世深深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其时,从亚速海进入黑海的咽喉——刻赤海峡仍然控制在奥斯曼土耳其手里,黑海仍然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内海。这意味着俄国舰船要进入黑海,乃至地中海,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这样,根据彼得一世的旨意,俄国政府决定,两年内建造多艘大型战舰,经费由农奴承担:向教会领地的每8000户农奴中摊派款项和人力,造战舰一艘;世俗贵族地主领地的每1万户农奴承担营造一艘战舰的款项和人力。

要建造战舰、建立海军,就要有通晓海军业务的军官和造船工匠,但是这些人才俄国极少,彼得一世断然决定,派留学生出国学习。随后他又决定派一个使团出国,一方面广泛联合欧洲强国,共同反对奥斯曼土耳其;另一方面招雇水手、船长、造船和制炮专家、技工,购买大炮、枪支和各种工具。同时,他决定随团出访。

1697年3月,彼得一世精心筹组的俄国使团出发了,史称大出使。这是一个庞大的使团,成员包括3位大使、35名留学生,以及牧师、医生、厨师、仆人、警卫兵等,人数达250人。彼得一世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以下士身份随团出访,自称“一个导师问道的学生”。自然,彼得一世是使团的领导核心。

同年夏初,使团来到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彼得一世与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秘密进行了谈判,最后双方达成了结成反瑞典同盟的君子协定。

8月,俄国使团来到尼德兰(俗称荷兰)。荷兰是欧洲当时最富裕的国家,以工商业发达闻名于世,尤其是它的造船业。当时,欧洲各国共有商船2万艘,其中荷兰就有1.6万艘,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强国。彼得一世在这里如鱼得水,大开眼界。他精力旺盛,充满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身纵马疾驰,先于使团一个多星期来到荷兰。到荷兰后,他便买了一套木工用具,到荷兰的造船中心赞丹的一家造船厂学艺。使团来荷后,彼得一世又和他们来到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开设的最大的造船厂学习。在那里,他们学习了造船理论,然后在技师保罗的指导下动手建造一艘三桅巡洋舰。11月中,他们制造的“彼得保罗号”三桅巡洋舰胜利竣工下水。保罗发给彼得的毕业证书说,彼得·米哈伊洛夫是一个勤奋而聪明的木工,他已学会各种造船业务,他学的船体结构学和绘图学已达到荷兰高级技师的水平。

然而,彼得对此并不满意,他的师傅技艺超群,但理论水平一般,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有个英国人告诉他,英国的船体结构学及其他学科都很完备,短期内就可以学会,他遂下决心渡海赴英。

1698年1月11日,俄国使团来到英国。在那里,彼得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造船学,考察英国的造船业。此外,他还旁听了议会辩论,参观了伦敦的多家企业、铸币厂、牛津大学和格林尼治天文台,访问了作为科学思想中心的英国皇家协会。他还结交了一些宗教界人士,了解英国教会和政权之间的关系。

4月25日,彼得一世结束了在英国的学习考察,折返荷兰。在那里,他获悉俄国的反土同盟奥地利和威尼斯打算同奥斯曼土耳其媾和,他深感忧虑。俄国使团已分别同荷兰和英国进行了外交谈判,劝说两国加入反土同盟,但两国考虑到同奥斯曼土耳其的商业关系不愿参加。现在反土联盟又有瓦解之势,这显然将严重影响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争夺黑海出海口的战略。于是,彼得一世率俄国使团来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同出身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波德一世进行了会谈,劝说奥地利不要同奥斯曼土耳其媾和,但没有成功。

彼得一世正要动身去威尼斯,莫斯科传来近卫军叛乱的消息。彼得一世当机立断,决定日夜兼程,返回俄国。他在途中获悉叛乱已被平定,彼得一世便放慢了脚步,顺访了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塔二世。两位君主都身材魁梧,精力充沛,有不少共同志趣,一见如故。经过会谈,双方决定建立反瑞典同盟。最后,两位君主互赠了礼物。彼得一世穿上奥古斯塔的坎肩,戴上他的帽子,佩上他那柄做工精致的宝剑,于8月25日回到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