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欧洲:绞杀拿破仑帝国
一、入主欧洲:绞杀拿破仑帝国
18世纪末叶,欧洲大陆掀起了革命浪潮。在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下,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市民发动起义,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堡垒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大革命爆发如惊雷滚动震撼了整个欧洲。它不仅推翻了长达1000多年的法国封建制度,而且敲响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丧钟。这就使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如丧考妣,惶惶不可终日,也引起了他们的切齿痛恨和疯狂反扑。他们很快勾结起来,组织了一次又一次反法同盟,力图尽快绞杀这场革命和革命的产物——拿破仑帝国。在这场绞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斗争中,被称为欧洲反动势力堡垒的沙皇俄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此时,俄国正值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这位女皇一贯以“开明君主”自居,她曾附会风雅,曾多次同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达兰贝尔等人通信,向他们讨教,并邀请狄德罗访问俄国。然而,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她恨得要死,恶毒咒骂巴黎是“盗贼的巢穴”,法国新建立的国民议会是“1200个头的怪物”,扬言要与“法兰西瘟疫”决一死战,唯恐法国大革命殃及俄国。
沙皇俄国要绞杀法国大革命,但当时它正忙于对瑞典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以及镇压波兰的革新运动,无力直接出兵干涉,便一方面对法国的流亡王室和法国境内的王党慷慨解囊,提供资助,支持他们进行复辟活动;一方面积极推动其他国家结成反法同盟,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叶卡捷琳娜二世旗帜鲜明地宣称:“法国君主的事就是所有君主的事。”她不顾俄国财政困难,向流亡的法国王室和法国境内的王党资助300万卢布巨款。1790年至1791年,为尽快组织反法同盟,全力以赴绞杀法国大革命,沙俄匆忙结束了对瑞典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1792年,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鼓动组织下,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萨丁、那不勒斯等国答应参加反法同盟,派军队联合进攻法国。但不久奥地利皇帝突然去世,瑞典国王遇刺身亡,武装干涉法国大革命被迫推迟。1792年9月21日,法国国民公会宣布废除王权。次日,法兰西共和国成立,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1月21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沙皇俄国政府对法国大革命更加仇恨,它迅速断绝了同法国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同英国签订了《关于俄国和英国反对法国共同行动的协定》,制订了对法国联合作战的计划,任命了指挥联军的司令。之后,俄国伙同英国封锁了法国的沿海港口,禁止各国把粮食和武器运往法国。同时,英国又分别同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荷兰等国签订共同反法的协定,正式结成反法同盟,史称第一次反法同盟。
第一次反法同盟结成后,很快发动对法战争,英国、奥地利、普鲁士、荷兰、西班牙等国均派兵侵入法国。然而,年轻的法兰西共和国的公民不畏强暴,踊跃报名参军,英勇捍卫大革命成果。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反动军队在士气旺盛、斗志昂扬的法国革命军的猛烈打击下屡遭惨败,溃不成军。到1795年,普鲁士、西班牙、荷兰等国军队经受不住法国革命军的铁拳痛击,加之第一次反法同盟内部矛盾加剧,相继退出了战争,第一次反法同盟眼看就要瓦解。这时,叶卡捷琳娜二世决定派名将苏沃洛夫率领6万大军进攻法国。1796年9月,她下达了征兵令。然而,天不相助,11月7日,风烛残年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突然中风身亡,俄军尚未出师,国君先死,俄国进入“国丧”期,出兵攻法的事便暂时搁了下来。不久,奥地利向法国乞和,退出了战争。至此,只有英国尚与法国处于交战状态,沙俄精心策划组织的第一次反法同盟彻底瓦解。
叶卡捷琳娜二世死后,她42岁的儿子保罗继位,史称保罗一世。登基当天,保罗一世就修改了皇位继承法,改用长子继承皇位制度。其时,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法国周边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共和国,如意大利出现了依附于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南共和国、利古里亚共和国、罗马共和国,荷兰出现了巴达维亚共和国,瑞士出现了海尔维第共和国。同时,法国资产阶级也开始乘民族自卫战争胜利之机向外扩张,争夺欧洲霸权。这就使法国同沙皇俄国等欧洲封建君主国、英国的矛盾更加尖锐。
1798年夏,法国年轻的拿破仑将军率领3万大军,乘坐350艘舰船,从意大利进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属的埃及,企图切断英国同印度的通道,途中占领了地中海的重要战略据点马耳他岛。此举不仅对英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造成极大威胁,而且沉重打击了沙皇俄国争夺地中海的计划。因为沙皇俄国早就觊觎着马耳他岛,企图把马耳他岛作为其争夺地中海的重要基地。对此,沙皇俄国当然不会善罢甘休,决心重新拼凑反法同盟,对法国开战。1798年12月底,俄国首先同英国签订了同盟条约。之后,奥地利、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国也加入同盟,第二次反法同盟形成。
第二次反法同盟结成后,沙皇俄国毫不犹豫,立即投入了战斗。保罗一世命令海军上将乌沙科夫率领由16艘军舰、792门大炮、8000名水兵组成的黑海舰队,在俄国历史上首次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驶入地中海,攻占法军占领的爱奥尼亚群岛和科孚岛要塞,建立了隶属俄国的七岛共和国。与此同时,保罗一世重新起用了年近七旬、被革职流放的俄国杰出军事家苏沃洛夫,派他统率俄奥联军,对法作战。苏沃洛夫不愧为俄国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年老体迈,但老当益壮,运筹帷幄,指挥有方。1799年4月,苏沃洛夫率领俄奥联军在意大利向法军发起进攻,屡战屡胜,不断给法军以重创,先后攻占了法军控制的米兰、都灵、热那亚等地,到8月便将法军赶出意大利北部。之后,乌沙科夫统率的黑海舰队又伙同英国海军在那不勒斯登陆,北上攻占了罗马,法军被全部赶出意大利。
但第二次反法同盟毕竟是一个不稳固的联盟,盟国各怀鬼胎,打着各自的小算盘。法军被赶出意大利后,奥地利坚持要苏沃洛夫指挥的俄军转向瑞士战场,同在瑞士的奥军会师,肃清瑞士境内的法军。英国也支持奥地利这一要求。奥英两国坚持要俄国这样做,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它们不愿让俄国留在意大利,同时也可以削弱俄国的力量。奥地利想独占意大利北部和中部,英国则想排除俄国在东地中海的影响。但保罗一世并未识破奥英两国的用心,想经由瑞士进攻法国本土,从而取得沙俄在第二次反法同盟的主宰地位,便同意了奥英两国的要求。他指令苏沃洛夫率俄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到瑞士,与在瑞士的奥军会合,在那里展开对法国的进攻。
1799年9月8日,苏沃洛夫率2万俄军从意大利北部出发,他们冒着彻骨的寒风,攀登陡峭的山崖,强渡湍急的河流,突破法军严密防守的要塞,经过20多天艰苦的行军与战斗,终于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瑞士境内。这时,苏沃洛夫获悉,原在瑞士境内的奥军已在3天前被法军歼灭,他本人带领的俄军也已陷入占绝对优势的6万法军的包围之中。此外,己方的弹药和粮食即将消耗殆尽,又得不到任何增援。法军夸下海口,要生俘苏沃洛夫。9月29日,苏沃洛夫召开军官会议,他分析了俄军面临的险恶形势,悲愤地说道:“我们处于绝境,无人来援助,只能寄希望于上帝和英勇的士兵。我们面临着世界上最艰险的困难。”69岁的老元帅双膝跪地,痛苦地闭上眼睛。众将领深受感动,他们逐一拥抱元帅,发誓要战胜敌人。9月30日,俄军开始突围,苏沃洛夫率主力部队猛烈进攻法军,打开缺口。后卫部队拼死抵抗,多次打败法军追击。10月4日,后卫部队与主力部队会合,苏沃洛夫决定绕道而行,向莱茵河谷转移。经过几天艰苦行军,他们翻越了白雪皑皑的潘尼克斯山岭,终于逃出了法军的包围圈,从瑞士边境转移到莱茵河谷。这时,俄军只剩下1.5万人。
苏沃洛夫率军历尽千难万险远征瑞士,再次成为传奇英雄人物。保罗一世授予他全俄军队大元帅的荣誉军衔,他的事迹被人们到处传颂。
在俄国劳师远征、遭受重大损失时,奥地利不仅没有设法增援,反而在俄军离开意大利后乘机占领了伦巴底和皮耶蒙特。这一切犹如当头棒喝,惊醒了保罗一世。他大骂奥地利背信弃义,竟然暗算盟友,果断下令苏沃洛夫班师回俄,并断绝了同奥地利的外交关系。然而,苏沃洛夫此时却积劳成疾,一病不起。1800年4月20日,奄奄一息的苏沃洛夫返抵圣彼得堡。5月18日,这位为沙皇俄国南征北战近半个世纪的一代元戎油尽灯灭,溘然长逝。
奥地利在背后暗算俄国,英国也没有闲着。1800年9月,英国舰队打败法国海军,占领了马耳他岛。马耳他岛于1798年被法国占领之时,该岛的医院骑士团曾请求俄国庇护,并奉保罗一世为骑士团总管,因此沙俄早将马耳他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占领马耳他,显然侵犯了俄国的利益。消息传来,保罗一世大为恼怒,立即中断了同英国的贸易关系,将停泊在俄国港口的所有英国船只和货物全部没收,逮捕了英国海员。俄英矛盾迅速恶化,大有触发战争之势。
在此期间,法国政局也发生了变化。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独揽大权。拿破仑上台后,为了瓦解第二次反法同盟,企图拉拢俄国。保罗一世估计,拿破仑即将称帝,而随着拿破仑的称帝,法国大革命便将结束,也想联法抗英。于是,拿破仑和保罗一世从1800年12月开始通信,商谈签订和约和共同对付英国的问题。两人在信中互相吹捧,拿破仑答应释放6000名俄国战俘,把马耳他岛让给俄国。两国商定共同派军队出征印度,从英国手中夺取印度殖民地。保罗一世随即命令顿河哥萨克经中亚的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向印度进军。不久,法国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签订了和约,第二次反法同盟遂告瓦解。
保罗一世这一联法反英的政策引起了许多贵族、商人和军官的不满。英国是俄国传统的贸易伙伴,俄国传统的出口商品铁、木材、亚麻、油脂等大多输往英国,同英国断绝贸易,使俄国许多贵族和商人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俄国军官也不愿到中亚的荒漠和遥远酷热的印度送死。英国政府对此更是恨得要死。于是,在英国大使馆的参与策划下,在急于抢班夺权的保罗一世的长子亚历山大·巴甫洛维奇的支持下,在圣彼得堡总督帕连的直接指挥下,1801年3月23日晚,圣彼得堡近卫军的一些军官闯入保罗一世入住的米哈伊洛夫宫,用枕头闷死了保罗一世。3月24日,亚历山大继位,是为亚历山大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执政后,立即改变了其父联法反英的政策,下令召回了远征印度的哥萨克骑兵团,并同英国签订了海上协定,恢复了两国的关系。
1804年11月6日,拿破仑·波拿巴加冕为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称帝后,继续推行扩张争霸的对外政策,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吞并他国领土,在所占领地区推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拿破仑野心勃勃,有一个庞大的称霸世界计划。他企图在欧洲恢复法国至莱茵河和阿尔卑斯山的天然疆界,在海外恢复18世纪法国丧失的殖民地,建立以法国为母国的欧罗巴合众国。这个合众国不仅包括欧洲的附属国,也包括埃及、奥斯曼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西印度群岛、北美洲的路易斯安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等。这就和同样想称霸世界的沙皇俄国和大英帝国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也就注定了它们之间要继续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
1805年4月11日,俄英两国在圣彼得堡签订同盟条约。该条约宣称,俄皇和英王不能坐视不管法国政府从事新的侵略活动,双方要迅速采取最有效的手段组建欧洲各大国的大联盟……以便迫使法国政府自动或被迫恢复欧洲的和平和均势。该条约还宣布,同盟的目的也在于恢复法国旧的君主制度。之后,第三次反法同盟迅速结成,参加国除俄英两国外,还有奥地利、瑞典、那不勒斯和奥斯曼土耳其。
第三次反法同盟组成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起用俄国另一位杰出将领——年届花甲的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率俄军出征。1805年10月中旬,俄军经过近两个月的长途跋涉,抵达布劳瑙,准备同乌尔姆的奥地利军队会合。然而,此时乌尔姆的奥军已被法军包围,几天后战败投降。法军在歼灭乌尔姆奥军后,迅速占领维也纳,然后向俄军扑来。当时,俄军总数不超过5万人,而法军却有15万人。面对有绝对优势的法军,库图佐夫决定撤出布劳瑙地区,同捷克境内的俄军和奥军会合。11月下旬,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军经过近一个月行军,转战400多千米,粉碎了法军多次的围追堵截,终于撤退至捷克的奥尔米茨,同增援的俄军会师,并占据了附近的有利地形。紧接着,拿破仑亲率法军追至布尔诺,准备同俄军决战。
此时,俄军共有8.6万人,另有8万奥军正向他们增援,而拿破仑的机动兵力只有5万人,俄军占明显优势。面对这一形势,好大喜功、急于绞杀拿破仑帝国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决定立即和法军展开决战,亚历山大一世亲自挂帅。在亚历山大一世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众将领齐声附和,支持和法军展开决战,唯独老将库图佐夫坚决反对,主张俄军应继续撤退,等到俄军和8万奥军会师,俄奥联军占绝对优势,而法军追得人困马乏时,再进行决战,如此可保大获全胜。但亚历山大一世对库图佐夫的意见不屑一顾。1805年12月2日,俄奥联军和拿破仑军队在奥斯特里茨(今捷克境内)展开决战,史称奥斯特里茨战役(又称三皇会战)。奥斯特里茨西南有不少湖泊,中央为普拉琴高地。战争开始后,库图佐夫首先率领一支俄军占领了高地,准备据守这一战略要地。但亚历山大一世急不可耐,要他继续前进。正当俄军放弃高地时,一直静观其变的拿破仑命令法军主力对普拉琴高地展开猛烈进攻,击溃了库图佐夫所部,占领了普拉琴高地,库图佐夫的女婿被打死,库图佐夫本人也受了伤。之后,法军猛烈攻击俄奥联军两翼,在普拉琴高地架起几十门大炮,向俄奥军队猛烈轰击。俄奥军队抵挡不住,仓皇逃窜。他们在狭窄的道路上挤作一团,正好成为法军炮火的活靶子。他们涌向尚未冻实的池塘和湖泊,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奥斯特里茨会战以俄奥联军的惨败而告终,联军死伤、被俘者达3.5万人,法军仅损失4000人,这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之一。
奥斯特里茨战役结束后,奥地利很快同法国签订和约,退出了战争,俄国暂时无力再战,第三次反法同盟遂告瓦解。
1806年9月,俄国与英国、普鲁士、瑞典、西班牙和萨克森结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首先在普鲁士和法国之间展开。10月8日,法军兵分三路进攻普鲁士。当时,法军投入19.5万人,普鲁士投入17.5万人,法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同时,普军战术陈旧,士气不振,法军则被接连不断的胜利所鼓舞,士气高昂,战术先进。普鲁士岂是法国的对手?战争进行没几天,普军大败,伤亡、被俘者达3万多人,总司令不伦瑞克也身受重伤。10月27日,法军长驱直入,开进柏林,占领了大部分普鲁士领土,普鲁士国王狼狈逃往柯尼斯堡。之后,法军继续向东挺进,11月,进入波兰,占领华沙。
这时,战争转到俄法两国之间进行。12月26日,两军在普乌土斯克交火,俄军失利。1807年2月8日,两军在东普鲁士的普列西什-埃劳城大战,俄军损失惨重。6月14日,12万法军与8万俄军在东普鲁士的弗里德兰展开决战,俄军大败。之后,法军乘胜追击,穷追猛打,追到俄国边境小城提尔西特才停了下来。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看到,普鲁士已经战败,英国不能提供有效的陆上支援,其余盟国又软弱无力,反法同盟已无获胜希望,只得向法国求和。1807年6月25日,亚历山大一世在涅曼河中央的木筏上的亭子里同拿破仑举行了会晤。第二天,他又前往提尔西特同拿破仑商讨和约。7月7日,两国皇帝签订了著名的《提尔西特和约》。该条约的主要内容为:普鲁士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划归威斯特伐利亚王国,普鲁士的别洛斯托克区划归俄国;普鲁士在第二次瓜分波兰获得的一部分领土和第三次瓜分波兰获得的全部领土建立华沙大公国,萨克森国王兼任华沙大公国国王;俄国承认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为那不勒斯国王,二弟弟路易为荷兰国王,小弟弟热罗姆为威斯特伐利亚国王;英法谈判时,俄国承担调停任务,如果英国拒绝,俄国对英宣战;俄国参加对英国的大陆封锁。就这样,俄法两国在共同瓜分欧洲势力范围的基础上暂时捐弃前嫌,结成了联盟。俄国不久前的盟友普鲁士也成为它和法国共同瓜分的对象。7月8日,拿破仑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也签署了《提尔西特和约》。第四次反法同盟也宣告瓦解。
1809年1月,奥地利同英国结成第五次反法同盟。这次反法同盟寿命更短,半年后奥地利即战败求和。10月,法奥签订《维也纳和约》,第五次反法同盟瓦解。这次反法战争,奥地利失去1/3的领土和450万人口。1810年,为讨好法国,奥地利又把玛丽·路易丝公主嫁给拿破仑为妻。其时,俄国正忙于同瑞典争夺芬兰,同奥斯曼土耳其争夺摩尔多瓦公国和瓦拉几亚公国,未参加这次反法同盟。
1811年,法俄矛盾再次激化。此时,拿破仑帝国发展到顶峰,控制了大半个欧洲,拿破仑不仅是包括比利时、德意志西部、皮耶蒙特、热那亚在内的法兰西帝国的皇帝,而且是意大利国王,还是由16个德意志邦国组成的莱茵联盟的保护者。荷兰、西班牙、威斯特伐利亚和那不勒斯分别由拿破仑的三个兄弟和一个妹夫掌管。被严重削弱的奥地利和普鲁士对法国俯首听命。这是欧洲历史上自法兰克王国(481—843)分裂以来欧洲本土建立的最大帝国。然而,拿破仑仍不满足,他狂妄地叫嚣道:“再过5年,我就是世界的主人。现在只剩下俄国了,我一定要压倒它。”显然,在他的侵略扩张表上,下一个目标便是俄国。
同时,俄国自从加入对英国的大陆封锁后,国内经济受到很大损害,贸易额下降,财政收入减少,不久沙皇政府便开始违反大陆封锁令,偷偷恢复同英国的贸易。到1810年年底,沙皇政府公开允许走私船只进入俄国港口。1811年,沙皇政府又提高了法国商品的进口税。此外,拿破仑曾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妹妹安娜·巴甫洛夫娜求婚,但遭到沙皇拒绝。这些都加剧了拿破仑对俄国的不满。
另外,法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控制了大半个欧洲,向东扩张至俄国边界,在华沙大公国实行《拿破仑法典》,废除农奴制,引起俄国统治阶级的恐慌。同时,拿破仑违背与沙俄签订的密约中关于“波兰王国永远不得复国”的条款,企图建立附属于法国、以1772年疆界为基础的大波兰。他还违背向亚历山大一世许下的诺言,阻止俄国吞并摩尔多瓦公国和瓦拉几亚公国,这也引起了俄国的强烈不满。两国交战在所难免。
1812年6月22日,拿破仑下达了进攻俄国的命令。6月24日,拿破仑亲率61万大军,渡过涅曼河,向俄国发动了进攻。当时,俄国西部的机动兵力只有20万人,远不是法军的对手,俄军指挥官巴克莱·德·托利将军采取了避免正面作战、进行战略撤退、诱敌深入的策略。8月,俄军撤至西部重镇斯摩棱斯克,法军尾追而来,发起总攻,双方血战两日,俄军伤亡惨重,不得不放弃该城,炸毁军火库,焚烧城市,向莫斯科撤退。在撤退途中,俄军将大小村庄全部付之一炬,携带当地居民和军队一起撤退。
巴克莱·德·托利的撤退战略引起了俄国宫廷目光短浅、爱慕虚荣的贵族的强烈不满,他们把巴克莱·德·托利斥为“叛徒”。8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下令撤销了巴克莱·德·托利的职务,任命67岁的老将库图佐夫为俄军总司令。
库图佐夫是当时俄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他久经沙场,为沙皇俄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孚众望。他为人正直,并非阿谀逢迎之辈,沙皇对他并无好感,一直未予以重用。他此次起用库图佐夫,也完全是迫于形势和舆论压力。亚历山大一世在给他妹妹的信中说:“人心所向,我只得听之任之,只好起用库图佐夫为总司令。迫于形势,我无法做出别的选择,只能根据大家的呼声做出选择。”
作为一位拥有丰富战争经验的杰出军事家,库图佐夫对当时的战争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深知巴克莱·德·托利的战略是正确的,但他又不能违背沙皇要他和法军决战的旨意。于是,他一面有计划地组织部队继续向后撤退,一面积极准备预备队,为随时转入反攻创造条件,同时寻找和法军决战的最佳机会。9月7日,当俄军撤退到莫斯科郊区时,库图佐夫利用博罗金诺村的有利地形和法军进行了一场会战。这场会战,法军投入13.5万兵力、587门大炮,俄军投入12.6万兵力、640门大炮,战斗激烈而残酷,双方都损失惨重。经过一天血战,法军损失5.8万余人,有47名将军阵亡或受伤;俄军也损失3.8万人。由于伤亡过重,拿破仑命令法军撤出战斗,退回到己方阵地。俄军重新占领了失去的阵地。库图佐夫在给沙皇的战况报告中沉重而欣慰地说,这场战役是那个时代所有著名战役中最残酷的血战。俄军完全守住了阵地,敌人逃回他们原先向俄军发起攻击时的阵地。拿破仑后来也承认:“在我一生的征战中,最令我心惊胆战的莫过于莫斯科城下之战。在作战中,法军本应取胜,而俄军却夺得了不可战胜的优势。”
这场战役消耗了法军的部分力量,粉碎了拿破仑消灭俄军主力的企图,极大地鼓舞了俄军的士气和俄国人民战胜法国侵略者的信心。但俄军也损失惨重,和法军相比,仍居劣势,尚无力进行反攻,也不能和法军死打硬拼。为保存俄军实力,为反攻创造条件,库图佐夫决定放弃莫斯科,继续撤退。9月14日,俄军穿过莫斯科,沿梁赞大道撤退,经过几次神不知鬼不觉的战略转移,摆脱了法军的追击,于9月底驻扎在托塔鲁季诺附近。俄军撤离莫斯科时,当地绝大多数居民也跟着撤走,将近20万人的莫斯科,留下的不到1万人。
再说拿破仑,他早就对莫斯科志在必得,他曾狂妄地说:“如果我抓住基辅,我就抓住了俄国的脚;如果我掌握圣彼得堡,我就抓住了俄国的头;一旦占领莫斯科,我就击中了它的心脏。”但他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莫斯科是一个陷阱。9月14日,就在俄军撤离莫斯科的当天,拿破仑率法军进入莫斯科,这时莫斯科已成为一座空城。当天晚上,就在拿破仑在克里姆林宫做着胜利者的美梦时,莫斯科街头突然起火。很快,莫斯科变成一片火海,到处都有烈焰在熊熊燃烧,仿佛要把入侵的法军烧个干净。这场大火整整烧了一个星期,莫斯科的3/4化为灰烬。大火过后,全城只剩下不到300幢的石头房屋。
拿破仑在莫斯科滞留了一个多月。他急欲寻找俄军决战,但库图佐夫避而不战。他又向俄国建议和谈,但库图佐夫说战争刚刚开始。深秋渐去,寒冬已至,10月13日,莫斯科下起了第一场大雪。法军自从入侵以来,虽说与俄军交锋不多,但不断遭到主要由农民组成的俄国游击队袭击,这给其行动造成很大困难。现在,人数多达上千人的游击队更加活跃,他们不断骚扰袭击法军,切断其交通线,破坏其供应。困守在莫斯科的法军粮草将尽,饥寒交迫,军士们只好杀战马充饥。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此时也失去了昔日的威风,似乎沦落为被烧毁的莫斯科的守城人。由于远离本土,法军无法得到增援,继续驻守莫斯科,法军的处境将更加不利。在这种情况下,10月19日,拿破仑率军撤离莫斯科,向西南方向缓慢撤退。这时,库图佐夫麾下的俄军经过一个多月休整,已做好了反攻准备。在法军撤退过程中俄军围追堵截,猛烈打击。游击队也密切配合俄军,痛打逃亡之敌。1812年年底,在俄军和游击队的沉重打击下,在严寒和饥饿的无情袭击下,法军渡过涅曼河逃出俄国时,只剩下两万多人了。
俄国历史上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结束了。这是沙皇俄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要的不只是卫国战争胜利的辉煌,他还要乘拿破仑战败之机彻底绞杀拿破仑帝国,在欧洲恢复旧秩序,复辟旧王朝,称霸欧洲。他命令俄军跨出国境,追击拿破仑。1813年1月13日,库图佐夫率俄军出国西征。与此同时,俄国开始组建第六次反法同盟。2月28日,俄国和普鲁士缔结同盟条约,规定普鲁士对法作战,以获得失去的波兰土地和德意志北部的土地。6月15日,俄国与英国缔结同盟条约。至此,第六次反法同盟形成,参加国除俄英普三国外,还有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盟军总兵力多达100万。8月,奥地利也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对法宣战。
1813年10月16日至18日,反法同盟军与法军在德意志境内的莱比锡平原上进行了一场会战,史称莱比锡会战(又称民族大会战)。联军方面投入战斗的兵力多达22万,法军方面也有15万余人。结果,法军损失近半,拿破仑无力再战,率余部撤离。联军也付出近6万人的代价,但取得决定性胜利。1814年1月,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统帅的联军攻入法国境内(库图佐夫因偶染风寒于1813年4月28日猝然病故)。3月1日,反法同盟俄、英、普、奥四国代表在法国上马恩省的肖蒙(今香槟沙隆)签订了《肖蒙条约》,协调了各国在对法作战及战后欧洲秩序上的矛盾,规定各同盟国不得单独与法国和谈,要把对法作战进行到底,迫使法国恢复到1792年大革命爆发前的国界;缔约各国必须提供15万人的军队对法作战。3月20日,联军向巴黎发起进攻。其时,拿破仑尚在外地,闻讯后急率军火速返回,于30日晚抵达距巴黎90千米的枫丹白露。但守卫巴黎的马尔蒙元帅已于当日下午献城投降,皇后也于前一日携年幼的皇储及贵重财物逃走了。
3月31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骑着高头大马,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并肩陪伴下,在全副武装的近卫军和达官显贵的前呼后拥下,俨然以“巴黎解放者”的姿态趾高气扬、威风凛凛地进入巴黎。当时,拿破仑本想反攻巴黎,但他身边的几位元帅认为大势已去,不愿再战。4月6日,拿破仑无可奈何,被迫宣布退位。随后,联军将拿破仑流放到意大利的厄尔巴岛,将该岛作为拿破仑的私产,允许拿破仑在岛上继续使用皇帝称号,领取年俸。5月3日,联军扶持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登上法国王位,史称路易十八,拿破仑帝国被以俄英为首的第六次反法同盟绞杀,波旁王朝复辟。
但拿破仑不愧为一代枭雄,他不甘就此沉沦。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后,他始终密切注视着国内局势,暗中进行准备,企图东山再起。1815年2月26日,他带领900名卫兵避开英国海军的监视,偷偷乘船离开厄尔巴岛,于3月1日在法国登陆,直驱巴黎,沿途受到法国民众的热烈欢迎。路易十八派已经归顺的拿破仑帝国内伊元帅领兵去捉拿拿破仑,但内伊弃暗投明,重新投入故主怀抱。3月20日,拿破仑不费一枪一弹,在“皇帝万岁”的欢呼声中回到巴黎。路易十八狼狈逃窜,拿破仑帝国复辟。
其时,俄、英、普、奥等国君主和外交大臣正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为重新划分欧洲政治版图争吵不休,闻讯后大惊失色,立即停止了争吵,结成第七次反法同盟,调集70多万大军,向法国扑来。拿破仑也迅速募集了70万兵力,准备迎战。6月18日,双方在滑铁卢展开决战,拿破仑亲率法军主力7万余人投入战斗,联军参战人数超过11万。双方力量悬殊,加之拿破仑指挥不当,法军损失惨重,伤亡、被俘者达3万多人,拿破仑败逃巴黎。6月22日,拿破仑自知大势已去,第二次宣告退位。7月8日,路易十八重新复辟。拿破仑被放逐到南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拿破仑帝国复辟94天后再次被绞杀,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从此结束。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在圣赫勒拿岛。拿破仑帝国曾在法国起到稳定局势、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的进步作用,但无休止的对外侵略战争对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造成巨大灾难,这就注定了它必然覆灭的命运。
1793年至1815年,欧洲各封建君主国,以及大英帝国,为绞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先后7次结成反法同盟,对法国作战。其中,沙皇俄国参加了6次反法同盟。在第六次反法同盟中,俄军乘卫国战争胜利之势追击法军,成为打败法军、绞杀拿破仑帝国的最重要的力量。俄国绞杀拿破仑帝国,不仅在欧洲部分地区恢复了反动的封建旧秩序,也使俄国在欧洲的影响空前高涨,成为欧洲大陆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