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落后:大刀阔斧的西化改革
七、告别落后:大刀阔斧的西化改革
彼得一世回莫斯科后,没有直接回克里姆林宫,而是下榻在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的离宫。第二天,得知沙皇回莫斯科消息的领主、大臣来到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村朝见他,祝贺沙皇胜利归来。这时,沙皇吩咐侍从拿来一把剪子,朝统兵击溃近卫军叛乱的领主谢苗走去。众领主、大臣正在纳闷,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见沙皇手起剪落,“咔嚓”一声,将谢苗飘逸在胸前的大胡子剪落在地。众人大惊失色。随后,其他领主、大臣的大胡子也被沙皇一一剪落。
当时,在俄国,满脸茂密的大胡子,和肥胖一样,被认为仪表威严、品德端庄的象征。东正教会认为,胡须是上帝赐予他们的装饰品,是俄罗斯人引以为傲的珍宝。大牧首阿德里安把没留胡子的人比作公猫、公狗和猴子,把剪胡子视为一种大逆不道的罪孽。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留蓄胡须成为时尚,无论青年,还是老翁,人人留着一脸胡须。现在,随着彼得一世大剪一挥,一场迈向现代化的改革便揭开了序幕。
17世纪末,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当西欧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俄国广阔的土地上一共只有30个手工工场。全国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他们被束缚在贵族地主和教会的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担负着繁重的封建义务,承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居住在没有烟囱的小屋子里,贫困、无知、愚昧笼罩着他们的生活。即使贵族也大多未受过教育,一些大臣和地方官吏目不识丁。行政制度极为腐败,机构重叠,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下,贪污贿赂风行。在西欧长达一年多的学习、考察、访问,彼得一世目睹了荷兰、英国等国繁荣的市场、发达的手工工场,了解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痛感俄国的愚昧落后,认为不学习西欧就不能使俄国富强。因此,他回国后首先动手剪掉了领主、大臣引以为傲却象征愚昧落后的大胡子,揭开了学习西欧、进行改革的序幕。
彼得一世的改革几乎涉及俄国社会的所有领域,归纳起来,主要包括5个方面。
(1)军事改革。
这是彼得一世改革的中心。他在这方面的主要做法是实行义务征兵制,创建新型军队。他改变了传统的封地贵族服军役制和募兵制,实行义务征兵制,规定在农奴和工商业者中每20户至30户抽丁一人,这就保证了士兵的来源,使兵力能不断得到补充。为了训练军官,提高军官的素质,他给俄军聘请外国军事顾问,派遣俄国贵族青年到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学习军事。同时,他在国内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工程技术学校等军事技术学校。为了加强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他亲自主持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军事条令和章程。他创建了俄国第一支海军,专门制定了《海军章程》,确定了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海军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此外,他调整了军队的统帅机构,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和战略战术。
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使俄国成为欧洲的军事强国之一。到他在位晚期,俄国已拥有一支约20万人的庞大陆军和一支包括48艘战舰及大批辅助舰的海军。
(2)行政改革。
在中央,他取消了波雅尔杜马,建立了元老院。元老院由10名元老组成,是直属沙皇的最高国家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整个行政系统,掌管财政预算、贡赋税收、陆海军的编制、制定各项重大法令等。元老不一定都是大贵族出身,但必须是沙皇的亲信,支持沙皇的政见。大元老是元老院首脑,他只对沙皇负责,也只受沙皇本人的审讯。他在敕令中称大元老是“国君的眼睛和国家事务的司法稽查官”。他废除了旧的衙门机构,以职责分明的11个委员会取代了重叠臃肿的50个衙门。新的委员会分管陆军、海军、外交、开支、税务、矿务、手工工场、商务、监察、领地、司法,每个委员会由10名重要成员组成,包括主席、副主席、4名元老委员和4名助理委员,通过投票表决重大事务。
关于地方行政机构,他起初在莫斯科设立市政厅,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作为管理市民的机构。它们不从属于当地的行政长官,也不由中央的衙门机构管辖,实行自治。1708年至1710年,他实行省政改革,规定地方自治署由辖省行政机关管辖。1720年,他在新首都圣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各城市成立了市政局,各城市的市政机构改为直接由市政总局管辖。根据相关规定,市政机构由大商人、大工场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等城市“正规公民”选举产生,职能是负责税收,审理一般案件,处理其他城市事务。其余居民被列为“非正规公民”,无权参加市政机构选举。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彼得一世设立了省级行政单位。1708年,他下令把全国分为8个辖省。每个辖省设总督一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辖省总督都经过严格挑选,必须忠于沙皇,直接听命于中央。后来,他又增设了三个辖省。1719年,他重新划分行政区划,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又划分为若干区。辖省的建制仍然保留,但辖省总督的权力比以前小很多,主要掌管军事,州成为地方的主要行政单位。各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州长直接听命于中央。就这样,彼得一世在俄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机构。
在官吏选用方面,彼得一世政府颁布了关于官秩表的法令,把全部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文职从十四等文官到一等文官,武职从准尉、炮长、大将到元帅。非贵族出身的人只要才干出众便可得到提升,只要获得八等官衔便可获得贵族称号。这就打破了传统上以出身取仕的做法,出身寒微的人也能获取高位。彼得一世的不少亲信重臣便是这样的人。如:他的得力助手、重要将领亚历山大·缅什科夫小时候在莫斯科街头卖饼,大元老帕维尔·亚古任斯基小时候曾放过猪。这一政策提高了文武官员的素质,巩固了沙皇政府的统治,有利于其对外战略的实施。
(3)经济改革。
为了保证军备供应,彼得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工商业。他扶植工商业发展,在贷款、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他于1721年颁布法令,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下,让农奴一边种田一边做工,同时规定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以维护农奴制。为了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他支持集市贸易,开凿运河。1703年开始开凿的维什涅沃洛茨克运河,1709年建成通航,它促进了伏尔加河流域与俄国西北部之间的商品流通。同时,他还着手开凿连接顿河和伏尔加河的运河,连接拉多加湖和附近水源的运河。为了鼓励对外贸易,彼得一世政府同许多亚欧国家和地区签订商务条约,向外国派驻使臣,允许俄国企业同外国建立商务联系。为了防止外国商品大量输入,彼得一世政府对进口商品课以高额关税。为了发展工商业,彼得一世还从国外招聘大量技术专家,允许他们在俄国办厂,并给他们以宗教宽容和司法特权。
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俄国的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手工工场由原来的30多个猛增到240多个。它们涉及呢绒、制革、麻布、帆布、造船、采矿、冶金、火药等行业,规模一般都有几百人,莫斯科的官营造帆厂工人达1162名。边远地区和新归化地区也建立起了手工工场。彼得一世当政之初,俄国尚需从瑞典进口铁来制作武器,但其当政末期俄国已向国外出口金属。据估算,俄国1718年的生铁产量约为2.6万吨,英国18世纪中叶的生铁产量约为2.9万吨,俄国的生铁产量和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英国已相差无几。与此同时,俄国的商业贸易空前繁荣,马卡里耶夫、阿尔汉格尔斯克等地的集市贸易非常活跃,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人群熙熙攘攘,货物堆积如山,一派热闹景象。到彼得一世执政晚年,俄国对外贸易额大幅度增长,每年输入的商品额约为210万卢布,输出的商品额为420万卢布,顺差高达210万卢布,这就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
为了保障和增加国家的收入,彼得一世还颁布了《一子继承法》,规定贵族只能将其封地或世袭领地传给一个儿子,其余子女只能继承其他财产。他认为,“主人从较多的农户所得的收入总会更充裕些”,国家从“主人”处征收的赋税就更有保证。他还下令征收人丁税,首先进行人口普查,然后不管贫富,按丁征税。此举使国家收入大幅度增加。如:1724年,国家收入为850万卢布,其中人丁税收入即达460万卢布。同时,人丁税也加重了贫苦人民的负担。
彼得一世时期,国家开支巨大,既要建立庞大的陆海军,进行对外战争,又要兴建新都圣彼得堡,开办手工工场,开凿运河等,政府便大量增加税收。除正常的赋税外,政府对蜂房、磨坊、澡堂、橡木棺材、贴印花的纸张、磨刀、磨斧等都要征税,甚至留胡须也要纳重税。彼得一世把剪胡须作为一项国家政策,明文规定剪胡须是全国居民应尽的义务,要留胡须就必须缴纳重税。1698年9月,彼得一世下诏规定在全俄罗斯征收胡须税,原本亏空的国库因此很快充盈起来。但是,胡须税太过繁重,遭到很多人的反对。1705年1月,相关诏令经过修改重新颁布,规定分五个等级征收胡须税:第一级为皇室、贵族和官员,每人每年缴纳600卢布;第二级为客居俄国的外国皇室、贵族和官员,每人每年缴纳100卢布;第三级为中下层商人、工商区居民,每人每年缴纳60卢布;第四级为仆役、车夫、教会低级服务人员和其余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缴纳30卢布;第五级为农奴,只需在每次进城时缴纳1戈比(1卢布等于100戈比)。神职人员则免征胡须税。彼得一世政府特制了一种小铜牌,作为纳税收据。留胡须者必须把铜牌挂在脖子上。1715年,胡须税政策再次经过修改,实行统一课税:每人每年缴纳50卢布。
(4)文化教育改革。
大出使也让彼得一世看到了俄国和西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意识到俄国的愚昧落后也在于文化教育的落后,因此他采取了许多措施发展俄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他下令在全国各地建立初等算术学校,招收10岁至15岁的少年儿童入学,讲授算术、初等几何等课程,并规定贵族少年必须进校学习,否则长大后不准结婚。他下令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开设造船、航海、矿业等专门技术学校,培养有关人才。他下令采用简化的西里尔字母,取代古斯拉夫语采用的难以书写的西里尔字母,使得俄罗斯文字变得简便易学,印刷书籍更为方便,各种书籍得以大量印行。他下令废弃东正教会历法,采用西方通用的儒略历法。1724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发布了关于建立俄国科学院的诏令。1726年,叶卡捷琳娜一世根据彼得一世的遗嘱创立了俄罗斯科学院,下设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三大部。这是一个集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机构,同时设有大学和中学,直接培养科研工作者。俄罗斯科学院的建立对于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俄国科学研究迈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他兴办报纸,创办了俄国第一份正式印刷的报纸《新闻报》,取代了以前那份转抄国外报纸的消息、仅供沙皇和近臣阅读的手抄报纸《自鸣钟》。他倡导臣民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教育人们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除了剪胡须外,他还提倡穿西服,戴礼帽,开舞会,办沙龙,模仿西方生活方式一时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他还在俄国建立了第一座博物馆、第一座图书馆、第一批公众剧院、第一批公园,其中博物馆和图书馆于1719年正式开放。有人建议他向参观者和阅览者收取一些费用,但遭到拒绝。他明确表示,建博物馆和图书馆的目的是使人们开阔眼界,用心学习。他说:“我还要下一道命令,免费接待所有人。如果有人带领一帮伙伴来参观这些珍宝,我还要招待他们喝一杯咖啡,一杯酒,或者别的什么,我来付钱。”对于他在圣彼得堡的夏宫花园,他要求不仅要使游人得到娱乐休息,还要有所教益。为此,他下令按照《伊索寓言》制作了许多雕像,摆在花园各处,让人们一看到这些雕像,就想起《伊索寓言》,就想起寓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深刻哲理来。由此可见,彼得一世发展文化教育用心之切、用意之深。
(5)宗教改革。
长期以来,俄国东正教会不断通过君主的赏赐、捐赠,以及大量购买、侵占,占有大片领地和农奴。不少神职人员骄奢淫逸,道德败坏,聚集财富,过着寄生虫般的生活,而且时常干预朝政,和世俗政权争权夺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加强国家权力,增加国家收入,使教会为国家利益服务,彼得一世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宗教改革。他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提出由世俗官员管理修道院的领地,禁止修道院买卖土地。他颁布了关于宗教事务的管理条例,废除了大牧首一职,建立了管理教会的神圣宗教会议,沙皇被称为东正教的“最高牧首”。就这样,教会便被置于沙皇的权力之下,必须听命于沙皇,其使命仅限于在精神领域开展活动,而不允许干预政治,教会的权力被大大削弱,教会与世俗政权争夺权利的斗争基本结束。
彼得一世还认为,大部分神职人员是“寄生虫”,他们修道之前是“三位一体的进贡者”,即:他们要向家庭、地主和国家进贡;进入修道院之后却养尊处优,靠别人的劳动过上了奢侈生活。他不无嘲讽地说道:“我们的神职人员养得太肥胖了。通往天堂的道路是信仰、斋戒和祈祷。我要用面包和水,而不是用鲟鱼和美酒,为他们扫清通往天堂的道路。”他规定,神职人员无论职位高低,一律吃简朴的口粮,禁止他们在修道院里保有笔墨纸张,要求他们“为了人民永久和暂时的利益”,必须学会一门手艺,如做木匠活、画圣像、纺纱、缝衣、编花边等不违反神职人员生活戒律的手艺。他把退伍的伤残士兵、年老者、病患者,以及一些贫困者,分派到各地修道院,让修士供养,同时让教会向学校提供经费。为了改变传教士愚昧无知、不学无术的状况,他下令神父和牧师的子弟必须在希腊—拉丁文学校学习。有些人不愿上学,他就强制他们上学,禁止没有受过教育的神职人员子弟接替父职。
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改革之前,俄国曾受蒙古人的长期统治和东罗马帝国的深厚影响,充满了东方色彩和宗教气氛,尚处于中古时代的落后保守的状态。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军事建设、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发生了显著变化,俄国开始迈进现代化的门槛。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些较为有利的条件,为俄国步入欧洲强国之林奠定了基础。改革使俄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从而赢得了长达21年的大北方战争的胜利,为俄国取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国成为欧洲海洋强国。1721年10月22日,元老院为表彰彼得一世在大北方战争中创立的伟大功绩,封他为“彼得大帝、祖国之父、全俄罗斯大帝”。首席大臣加夫里尔·伊凡诺维奇·戈洛夫金在贺词中说:“多亏您夙夜匪懈的操劳和领导,我们,您的忠实臣仆,才从愚昧无知的深渊登上世界光荣的舞台,从空虚走向充实,归入文明民族之林。”这并不完全是吹捧之辞,彼得一世的确堪称领导俄国走向近代文明的第一人。同一天,沙皇俄国改称俄罗斯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北部的大帝国正式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