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斯杰潘·拉辛举义旗

一、揭竿而起:斯杰潘·拉辛举义旗

164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经过多年革命,推翻了长达500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共和国(简称英格兰共和国),并把英王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世界历史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沙皇俄国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的《1649年法典》,重申了审判权和行政权高度集中于沙皇政府,宣布凡反抗教会、政府、沙皇、波雅尔、地方军政长官,乃至一般官吏的“国事犯”,一律“杀无赦”,规定凡农奴从宫廷领地、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逃亡,可以无限期地追回,同时追回其妻子、儿女及财产。该法典还规定,凡窝藏逃亡农奴者,除了要归还逃亡农奴和他们的牲畜、粮食外,另加罚款10卢布;否认窝藏逃亡农奴而被查出者,要在商业广场受鞭打三天,监禁一年;逃亡农奴嫁作他乡人,连同她丈夫一起归还原主。在此之前,农奴在尤里耶夫节还可以出走,因饥荒逃亡不予追回,如今这些权利全部被取消,法典还取消了寻找逃亡农奴的规定年限。这就从法律上完全剥夺了农奴逃离本地地主剥削压榨的自由,把农奴束缚在土地上任由地主剥削压榨,从而在法律上把农奴制彻底固定下来了。

沙皇政府倒行逆施,地主阶级在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庇护下对农奴的残酷剥削压榨,必然激起广大农奴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导致一次又一次农奴起义,不断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1667年,俄国就爆发了17世纪规模最大的农奴起义——斯杰潘·拉辛起义。

斯杰潘·拉辛(1630?—1671)出生在顿河畔一个富裕的哥萨克家庭。他身材魁梧,双目炯炯,性格刚毅,见多识广。他曾走南闯北,两次横穿俄国,到过许多地方,并多次参加顿河军使团同卡尔梅克人、莫斯科官方进行交涉。这不仅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学会了多种语言,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使他对俄国农奴的处境、哥萨克下层的生活有了更多了解,对他们产生了深切同情。同时,他的哥哥伊凡因在俄波战争期间逃离哥萨克部队而被沙俄政府处死,更加深了他对沙皇政府的仇视。种种因素决定了他将成为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

17世纪五六十年代,沙皇俄国为争夺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地区,同波兰、瑞典等国进行了长达13年的战争。战争期间,沙皇政府不仅多次抓兵抽丁,平均每20个至25个农奴和商人家庭就要抽一人当兵,而且不断增加赋税,以支付巨额军费开支,驿站税、近卫军税、伍一税、什一税等,名目繁多。许多地方的农奴还必须向部队提供呢子、粗麻布和食品,提供运输徭役。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贫苦农奴不堪重负,不顾《1649年法典》的束缚,逃亡到顿河流域。

顿河中下游一带是辽阔的大草原。当时,这里尚属俄国边区,为俄国的军事力量所不逮。15世纪以来,俄国中部地区许多农奴、城市贫民为躲避封建农奴主的剥削压榨,逃到这里谋生,自称“哥萨克”(突厥语,意为“自由自在的人”)。他们不受沙皇政府管束,自由选举首领。同时,为了防范政府和农奴主的追捕与外来侵扰,他们逐渐养成了强悍善骑、勇猛作战的特性。17世纪上半叶,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组织——顿河军。为了利用哥萨克保卫俄国东南边疆,并使之成为俄国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克里米亚汗国争战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沙皇政府允许哥萨克自治,实行土地免税,还给哥萨克金钱、粮食和武器作为薪饷。

但此时哥萨克已发生分化。富裕的哥萨克被称为“善于持家的”哥萨克,他们作为哥萨克的上层,沙皇政府的赏赐几乎全被他们吞掉,很少有贫穷哥萨克的份儿。从前,贫穷的哥萨克为维持生存,常常在克里木和黑海一带抢劫掠夺,向伏尔加河和里海远征劫掠。现在,奥斯曼土耳其加强了对顿河出海口的封锁,俄国政府加强了对伏尔加河一带的防卫,贫穷哥萨克的劫掠之路被堵塞了。与此同时,战争又使沙皇政府减少了对哥萨克的粮食供应,贫穷的哥萨克处于饥饿状态。此外,大量逃亡农奴的到来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困难。当地贫穷的哥萨克和新逃亡来的农奴衣食无着,只好聚众造反。

1666年春,哥萨克统领瓦西里·乌斯率500名被饥饿折磨的贫穷哥萨克队伍溯顿河而上,打算主动投奔沙皇军队,为沙皇政府效力,以便摆脱饥饿,混碗饭吃,但当队伍抵达沃罗涅日时,被俄军守将乌瓦罗夫将军扣留。随后,乌瓦罗夫派6名哥萨克组成使团,前往莫斯科陈情,得到的答复是要哥萨克人返回顿河,等候沙皇诏令。

但哥萨克已无法等待下去,他们设法逃离沃罗涅日,继续向莫斯科行进。沿途的贫穷农民和奴仆闻讯后纷纷前来投奔。他们破坏地主庄园,夺取地主的财物,吓得地主纷纷携家带眷逃往图拉城。消息传到莫斯科,沙皇政府立即派1000人的精锐部队前来镇压。这时,乌斯知道要加入俄国军队为沙皇政府效力的希望已经破灭,在沙皇大军的压力下被迫撤回顿河。

这次行动本意并非造反,但激发了农奴破坏地主庄园、逃离地主庄园的热情,大有登高一呼,天下响应之势,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就要到来了。

1667年5月,斯杰潘·拉辛率领1000多名贫穷的哥萨克前往伏尔加河和里海沿岸进行“谋衣食”活动。从前,到这一带远征掳掠的哥萨克队伍最多不超过200人,现在拉辛率领如此众多的哥萨克行动,足见情势不同寻常。拉辛在给察里津总督的一封信中写道:“他们已经没有吃喝的了,国家发给的钱粮微不足道,他们只好去伏尔加河一带谋生。”

拉辛率领的起义队伍从顿河经卡梅申河进入伏尔加河,在这里他们袭击了沙皇、大主教和富商的船队,没收了船上的货物。有些船上装载着沙皇政府的囚犯,起义队伍便处死了船上的看守,砸开了囚犯身上的镣铐,释放了囚犯,向他们宣布:“你们都自由了,到你们愿意去的地方去吧……谁要是愿意和我们一道,谁就是一个自由的哥萨克。我们只打击波雅尔、贵族和富人,至于穷人和平民,我们要和他们分享一切,如同兄弟。”走投无路的囚犯自然加入了起义队伍。

不久,斯杰潘·拉辛率军从伏尔加河经布赞河进入里海,来到雅伊克河(现名乌拉尔河)口,击溃了驻防的近卫军。从被俘的近卫军获悉,雅伊克城防守薄弱,守军头领伊凡·杨岑财迷心窍,让大部分近卫军当雇工给他挣钱,城里守军很少。于是,拉辛设计智取,把部队隐蔽在附近,只带40人来到城门口,要求守军放他们进城“去教堂做祈祷”。守军请示长官杨岑后给他们放行,这时拉辛等人便一拥而上,占领了城门,随后隐蔽部队迅速开进城里,雅伊克城唾手而得。

拉辛在占领雅伊克城后,以此为基地四处活动。沙皇政府闻讯,不敢等闲视之,派普罗佐罗夫斯基率四队(相当于团)近卫军前去镇压,同时派人去劝说拉辛向沙皇投降。拉辛的回答是将前来劝降的莫斯科近卫军百人长西夫佐夫投入河中,并英勇机智地迎敌作战,击败了别佐布拉佐夫指挥的3000名近卫军。

雅伊克城地盘狭小,难以供应数千哥萨克队伍的军需。同时,沙皇政府加强了对哥萨克军的打击,雅伊克城难以长期据守。1668年3月,春意盎然,万物复苏,拉辛率领哥萨克部队离开雅伊克城前往里海沿岸地区。在那里,他们同来自顿河的另一支哥萨克义军会合,共同开往伊朗。他们沿里海海岸一路攻城略地,攻打了杰尔宾特、巴库等许多城镇及乡村,抢夺富人的牲畜、粮食、衣服、布匹,解放在当地做奴仆的俄罗斯人。他们派代表去和伊朗国王谈判,希望能在伊朗获得一席之地,让哥萨克长期居住那里。但伊朗国王对哥萨克的劫掠行为早已恨之入骨,此时又收到沙皇政府的照会,要他协助打击哥萨克,而不要给哥萨克提供避难所,因此伊朗国王扣押了拉辛的代表,并加强了对哥萨克的抵御和打击。

斯杰潘·拉辛见在伊朗立足无望,便继续沿里海南岸攻袭劫掠,先占领了拉什特城,由此又驶向马撒德兰,在那里抢劫了许多城镇,捣毁了伊朗国王的夏宫费拉巴特,袭击了阿斯特拉巴德(今戈尔甘),最后来到米扬-卡拉半岛,在这里度过了严冬。

1669年春暖花开之际,拉辛的哥萨克队伍向里海东岸土库曼人的游牧地区进行了远征,补充了粮食和衣物。同年夏,拉辛的哥萨克军同伊朗海军在里海激战。伊朗的麦涅达汗指挥由50艘平底船组成的庞大海军向拉辛的哥萨克船队发起进攻。他们把船舰用锁链连在一起,企图“像网一样兜捕敌人”,但这反而缚住了他们的手脚,失去了机动性。与之相反,哥萨克驾驶着小船像鱼儿一样来回穿梭,袭击敌人。结果,伊朗海军被打得大败,麦涅达汗差点儿被俘,其子则被哥萨克活捉。

此时,拉辛的哥萨克义军经过两年多的征战,损失也很大。不久,伊朗国王重新调集大军前来围剿哥萨克军。拉辛便率领队伍,带着战利品,向里海北岸撤退。当队伍撤至阿斯特拉罕附近一座人迹罕至的小岛时,该城守将普罗佐罗夫斯基将军派李沃夫率3000名近卫军分乘50多艘船舰前来袭击。拉辛的队伍此时仅剩600人,他知道寡不敌众,便率军撤离该岛,再度出海。不久,俄军送来沙皇的开恩诏书。此时,拉辛的哥萨克军已无力再战,坚持再战或继续出逃很可能全军覆没。于是,拉辛接受了沙皇的诏书,与俄军和谈,双方达成协议。该协议规定,哥萨克军交出所掠夺的武器财物,俄军把哥萨克部队平安送回顿河流域。8月21日,拉辛的哥萨克军开进阿斯特拉罕。久闻拉辛及哥萨克军威名的市民和近卫军下层官兵纷纷前来观看。当他们看到拉辛和其他哥萨克弟兄一个个气宇轩昂、威风凛凛时,钦佩之情油然而生。9月初,拉辛的部队离开阿斯特拉罕,返回顿河流域。离别时,阿斯特拉罕及城郊乡村的许多贫民和近卫军出于对自由的向往,出于摆脱贫困与压迫的渴望,加入了拉辛的队伍。沿途也有许多逃亡农奴加入。拉辛率领着这支重新壮大起来的队伍路过察里津时,打开监狱释放了囚犯,拔去了监狱长官的胡子。之后,拉辛的队伍在察里津附近渡过顿河,结束了这次远征。

这是斯杰潘·拉辛农民起义的第一次远征。这次远征使拉辛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为起义军的发展壮大锻炼了战斗核心人员,为新的远征、更高程度的农奴战争准备了条件。

1670年4月,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拉辛的队伍在顿河地区经过近半年的休整,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力量空前壮大,起义军总数已达8000多人。经过精心准备,他们开始了新的进军。他们兵分水陆两路,陆路由拉辛指挥,水路由乌斯率领,浩浩荡荡,首先去攻打察里津。察里津城内的居民得知起义军来临,立即打开城门,欢迎起义军。城中守将屠格涅夫见状,指挥近卫军躲进炮楼内负隅顽抗,被起义军包围三日攻破,屠格涅夫被扔进河里淹死。拉辛起义军占领察里津后,四处张贴文告,宣布起义者坚决反对波雅尔和贵族,但不反对沙皇,号召人们参加起义。同时,他们放风说,皇太子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和被废黜的大牧首尼孔都在起义军手中,以吸引人们的支持。他们还没收了属于沙皇、贵族、官吏和商人的一切财产,分给起义军官兵和穷苦老百姓。

起义军在察里津滞留了一个多月。正当拉辛准备北上莫斯科打击大贵族时,他获悉阿斯特拉罕总督普罗佐罗夫斯基派李沃夫率5000名近卫军前来收复察里津,已经抵达黑亚尔。于是,起义军决定南下迎敌,并进而夺取阿斯特拉罕,以解除后顾之忧。6月初,拉辛率7000名起义军水陆并进,向阿斯特拉罕扑来。当起义军途经黑亚尔时,和李沃夫的近卫军遭遇,起义军迅速发动攻击,近卫军仓促应战。起义军中许多战士没有武器,他们拿着削尖的长木棒,尖头绑着布条,远远望去,黑压压一片。这使近卫军大惊失色,无心恋战,纷纷倒戈,和起义军拥抱亲吻,并发誓要和起义军同生共死,消灭大贵族,砸碎农奴制枷锁。近卫军统兵见状,慌忙登上小船,企图夺路逃走,黑亚尔城上倒戈的近卫军立即向他们开枪,挡住了他们的去路。随后,起义军赶来,将他们一个个活捉,并根据近卫军的意见,将这些平时作威作福、欺压近卫军士兵的官吏统统扔到河里淹死,只把李沃夫留下来。

之后,拉辛起义军继续向阿斯特拉罕逼近。阿斯特拉罕是俄国东南边区的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塞,那里物产丰富,市场繁荣,俄罗斯、印度、亚美尼亚、波斯、布哈拉等国商人开的商场、店铺鳞次栉比,各种小手工业遍布城区四郊。那里城防坚固,三道防线犹如铁箍一样把它紧紧围住。城中央是一座石砌克里姆林宫,状如不等边三角形,有6座城门和10座炮塔。内城之外是白城,也是由石砌成,墙高8.5米,厚3米,间隔不远便有一座高耸的炮塔。最外面的防线是一道土壁,其上建有一道木墙,其脚下是一道深沟。这道外墙包围着关厢。炮塔内储备着火药、武器、炮弹,被包围时可储存谷物、面包等食物。城内有守军1.2万人,大炮500门,另有俄国第一艘军舰“鹰号”,舰侧装有13门大炮和200支火枪。守军和军舰都由富有战斗经验的外国军官统领。阿斯特拉罕真可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沙皇政府为守住该城可谓煞费苦心。

拉辛的起义军此时因在黑亚尔全歼李沃夫的近卫军声威大振,其力量也因近卫军士兵倒戈和大量逃亡农奴加入壮大到1万多人。阿斯特拉罕城里的贫苦百姓和近卫军也在盼星星盼月亮地等待着拉辛队伍的到来,以便发动起义。形势对起义军极为有利。

6月22日,拉辛起义军抵达阿斯特拉罕城郊。拉辛先礼后兵,先派两名军使进城,提议双方进行谈判,守军交出城池。但顽固不化的阿斯特拉罕总督普罗佐罗夫斯基不仅把拉辛的来信撕得粉碎,还下令把一个军使推到城墙上当众处死,把另一个军使用木棍塞住咽喉,投入石牢。

普罗佐罗夫斯基的暴行激怒了拉辛起义军,起义军当即向阿斯特拉罕发起了进攻。起义军兵分两路,一路在正面发起进攻,以吸引敌军主力;另一路绕到城背后,在守军薄弱处突击。进攻开始后,城内贫苦百姓和近卫军立即自发地举行起义,他们同近卫军百人长等军官、大贵族及其侍臣、其他贵族展开搏斗,协助起义军从城防薄弱处攻进城来。这支起义军攻进城后,同正面进攻的起义军前后夹击,很快击溃了守军,占领了全城。6月24日晨,起义军在大教堂广场前召开大会,把66名反动官吏、贵族和近卫军军官判处了死刑。在战斗中,腹部受伤的普罗佐罗夫斯基被从高高的炮塔上扔了下去,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起义军占领阿斯特拉罕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政权的基层组织是千人队、百人队和十人队,最高机关是全体大会,拉辛是公认的领袖。新政权没收了封建主、商人和国库的财产,分给穷苦老百姓。阿斯特拉罕一时成为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的伊甸园。

1670年7月20日,拉辛留下4000名起义军镇守阿斯特拉罕,亲率1.3万人溯伏尔加河北上,开始北伐。沿途他们大量散发文告,宣称起义军反对一切“村社的吸血鬼”,要“把叛徒从国土上驱逐出去,给黎民以自由”,并表示起义军要“到莫斯科和其他城市去,杀死那些叛变的波雅尔、贵族和衙门官吏”,号召人们消灭农奴制,从波雅尔和贵族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起义军所到之处,没收地主财产,镇压官吏贵族,烧毁政府文书档案。这一切都表明起义军鲜明的反封建性,因而赢得了广大贫苦百姓的拥护。他们纷纷加入起义军队伍,起义军力量空前壮大。8月,起义军来到萨拉托夫和萨马拉,当地居民起义献城,两城不攻自破。9月初,起义军逼近辛比尔斯克。

辛比尔斯克是伏尔加河中游的一个战略重镇,占领了辛比尔斯克,就打开了通向农奴集中的俄国中部各县的道路,也为进军莫斯科开辟了一条捷径,拉辛起义军决意夺取。但辛比尔斯克位于伏尔加河陡峭的右岸,围以两道城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特别是沙皇政府也深知该城的重要性,加强了对该城的防御,在该城驻扎了三个莫斯科近卫军团队、一个士兵团队和一个小围子近卫军守备队,总数达5000人,并继续向这里派遣增援部队。城中守将米洛斯拉夫斯基未雨绸缪,用土袋、盐袋等加固了城墙,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和用水。

9月5日凌晨,拉辛起义军约两万人在距辛比尔斯克城500米处登陆,向该城发起进攻,遭到守城俄军的激烈抵抗。翌日清晨,起义军集中优势兵力,再次发动攻势,突破该城外墙,占领了小围子和关厢。俄守军全部退缩进内城——用原木墙和炮塔围起来的原木城。此后20多天中,起义军对原木城先后发动了4次攻击,但均被守城俄军打退,起义军遭到严重损失,拉辛也在战斗中受了重伤。

10月3日傍晚,米洛斯拉夫斯基率领守城俄军和前来增援的巴里亚京斯基王公所率的俄军一起,对起义军发起反攻。起义军挡住了俄军的反攻,然后乘辛比尔斯克内城空虚,迅速突袭原木城。就在原木城即将被攻破之时,俄军从背后杀来,起义军腹背受敌,只得撤退。起义军在辛比尔斯克城遭受重挫,只有一小部分起义军乘船逃了出来,其余均被巴里亚京斯基的部队杀害。

1670年9月至10月初,斯杰潘·拉辛起义达到高潮。拉辛在以强大攻势进攻辛比尔斯克的同时,也派人四处活动,扩大起义战果,起义席卷了伏尔加河西岸至奥卡河的广大地区,有15座较大的城市落入起义者之手。

拉辛在辛比尔斯克失败后并未停止斗争。他回到顿河地区养好伤后又重新组织队伍,开始了新的斗争。不幸的是,1671年4月14日,反动的哥萨克军统领亚科夫列夫率队包围了拉辛所在的卡加尔尼克城,用火攻城,俘获了拉辛。之后他率2000名卫兵护送,把拉辛等俘虏押解京城。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亲自参加了对拉辛的审讯。6月6日,拉辛在莫斯科红场英勇就义。沙皇政府用最野蛮的方式处死了他。刽子手用利斧砍去了拉辛的左手、右手、下肢和头颅,然后把这些被肢解的躯体插在木桩上示众。

拉辛遇难后,伏尔加河一带的农民起义军继续进行着斗争。直到1671年11月27日,阿斯特拉罕陷落,这次农民起义才最终被镇压下去。

斯杰潘·拉辛起义是罗曼诺夫王朝时期发生的第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当时,俄国的封建社会尚处于向前发展的时期,贵族地主阶级及其国家机器的力量比较强大,而且农民起义有自发性、分散性等问题,双方力量悬殊,起义失败不可避免。但这次沉重打击了俄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也暴露了封建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引发的深刻社会矛盾,为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也为罗曼诺夫王朝敲响了第一声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