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不可战胜的女性》简介
《“女巫”:不可战胜的女性》这本书是由(法)莫娜·肖莱 著;崔月玲 译创作的,《“女巫”:不可战胜的女性》共有48章节
1
致 谢
感谢纪尧姆·巴鲁(Gauillaume Barou)、阿克拉姆·贝尔卡伊(Akram Belkaïd)、奥托·布鲁恩(Otto Bruun)、伊莉娜·科塞利(I...
2
目录
目 录 致 谢 导 论 女巫继承者 “今人之牺牲品,非古人之牺牲品” 有女过界者,斩其首 一段被否认或虚幻化的猎巫史 从《绿野仙踪》到《精神之舞》 暮光里的女巫...
3
导 论 女巫继承者
说起女巫,人们一定会想到华特·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白雪公主》里的那一位:黑色风帽下是一头泛白的亚麻色头发,鹰钩鼻上长着一颗肉疣;咧嘴笑时,滑稽地露出一颗仅存的下门...
4
“今人之牺牲品,非古人之牺牲品”
我曾经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意识到,在我所接触到的文化产品中,关于女巫超能力的描写包含着过分渲染的奇技淫巧以及有关人物形象怪异的误解。要知道,“女巫”这个词在成为想...
5
有女过界者,斩其首
读过以上叙述,各位读者恐怕已经冷汗涔涔,女读者可能更甚。虽说也有男巫因巫术定罪被处决,但迫害的核心思想仍为厌女情绪。“男巫只是小事”,这是《女巫之锤》里的保证。...
6
一段被否认或虚幻化的猎巫史
从这一切来看,很难反驳说猎巫运动不是一场针对女性的战争。然而……新英格兰地区(Nouvelle-Angleterre)研究行巫案件的专家卡罗尔·F.卡尔森(Ca...
7
从《绿野仙踪》到《精神之舞》
西方女权主义者抓住了女性被控行巫的历史作为利器,一边继续着她们的颠覆——不管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一边挑衅地声讨当年法官硬塞给那些女性的可怕力量。“我们是那些你...
8
暮光里的女巫
怎么解释这股清奇的浪潮呢?那些修习巫术的是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伴随这些人成长的还有美剧《圣女魔咒》(Charmed)——主角是女巫三姐妹——以及美剧《吸血鬼猎...
9
猎巫史是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的
然而,接下来的内容就不怎么会谈及现代巫术了,至少是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在追溯过上述历史后,我真正想做的是探寻欧洲与美国猎巫运动的影响。这一系列的猎杀既传达又扩大了...
10
艺术与魔法:激发女性的力量
以上主题的内容是说不尽的。我只能就每个主题提供一条我经过思考与阅读后找到的思路。因此,我也会援引一些女作家的言论。在我看来,这些女性很好地代表了对上述禁忌的藐视...
11
第一章 自己过活:女性独立的灾祸
“你好,格洛丽亚(Gloria),很高兴终于有机会与您对话……” 这一天是1990年3月里的某天,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拉里·金(Larry King...
12
福利大婶、女骗子与“自由电子”[6]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再次掀起波澜的还是美国的白人女权主义者。一方面,作为奴隶后裔的黑人女性从不承认自己是贝蒂·弗里丹所指责的那种理想的家庭主妇。她们自豪地宣扬自...
13
女冒险家,禁忌典范
“独身女性”(célibataire)一词,虽说并不是排他性的专有名词,却以最显而易见的形式代表着女性的独立。这也使它成为保守派们憎恶的一个形象,同时也对许多其...
14
反抗者须知
当女人们敢于追求独立时,其他人就会架起某种战斗机器,让女人们因勒索、恫吓与威胁而却步。在记者苏珊·法吕迪(Susan Faludi)看来,放眼整个历史,每当女性...
15
火刑架的阴影
20世纪80年代,电影荧幕上最具标志性的邪恶单身形象一直是艾利克斯·福瑞斯特(Alex Forrest)。这个角色出现在阿德里安·莱恩(Adrian Lyne)...
16
谁是魔鬼?
这个自16世纪起,在欧洲权贵的眼中身形不断扩大的魔鬼,站在每个疗愈师、每个巫师、每个略微大胆或躁动一些的女性身后,直到把她们变成对社会的致命威胁的那个魔鬼究竟是...
17
不想被“消融”的女人:自己定义自己
但独立自主并不只限于单身女性或寡妇。已婚女性们也可以在丈夫的眼皮底下实现独立自主。这正是小说中所描绘的女巫夜行的寓意所在。她们溜下床,瞒着沉睡的丈夫,骑着扫帚去...
18
“服务”的本能反应
即便有能力从事某些有声望的职位或某项创造性的工作,女性也会因为心理障碍或身边没人鼓励而中止冒险尝试。于是,她们宁愿以间接的方式实现职业志向,在男神、朋友、雇主或...
19
“母性镣铐”
当然,什么也不能阻止一个女人一面生孩子,一面在其他领域实现自我。而且,这样的女人们甚至会得到热烈的鼓励:你们终于勾选了人生清单上重要的一项——成为母亲,我们的公...
20
第二章 不育之欲:无子,也是一个选项
“当你真正意识到我们这个社会将做母亲这件事变成了什么之后,逻辑上唯一说得通的态度就是拒绝母职,”40年前,喀迈拉组织就这么写过,“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如果...
21
奔向其他出路的冲动
在1348年的黑死病狂潮还未卷走欧洲1/3的人口之前,教会对生育率一向漠不关心。要是照理想教义来说,它倒是希望大众都能禁欲节制。但之后,情况变了。到了16世纪末...
22
关于(不想)生育欲的微妙变化
我的生育观使我成了我所在这个社会里颇为尴尬的异类。在法国,只有4.3%的女性与6.3%的男性宣称自己不想要孩子。[25]不过,与大众预想的相反,尽管20世纪期间...
23
缺乏思考的区域
在有75亿人口的情况下,种族灭绝的危机看起来并不存在,更别提生育率不足会导致这种危机了。正如作家与喜剧演员贝西·赛尔金德(Betsy Salkind)所说:“在...
24
对女性生育自然观的挑战
异性恋伴侣之间的生育问题,更确切地说,就是女性生育问题,哪怕在进步人士看来,也是以“自然”论点——我们已在别处学会对此观点保持警惕——为主导的最后一块阵地。我们...
25
发现生命的“林间空地”
那些拒绝做母亲的女性也常被误解为讨厌孩子,就像女巫那样会在巫魔夜会时用尖牙啃烤架上的孩子或给邻居的儿子下诅咒。这真是双重的令人气愤。首先,这与事实相去甚远:有时...
26
不可接受的生育言论
但许多人并不接受这样的做法。在某本书中,演员玛莎·梅丽尔(Macha Méril)认为“不生孩子的女人就是一群错误的人”,是“自己的寡妇”,她觉得该好好用以下措...
27
最后的秘密
有的后悔,即使很少存在,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却会被广泛地提及。而另一种后悔,似乎经常存在,却被禁止提起:那就是成为母亲之后的后悔。我们可以说养孩子有各种糟心...
28
第三章 顶峰之醉:打破“老巫婆”形象
几年前的一个夏夜,我正和女性友人D在某餐馆的露天座位上吃晚饭。那些露天座位的桌子挨得很近,D又是个爱聊天的人:她既热情,又慷慨,洞察力很强,博闻强识。但说到兴起...
29
春归人老
1972年,美国知识分子苏珊·桑塔格就男女衰老时呈现的“双重标准”写过一篇极妙的文章。[10]她提到她的一个朋友在21岁生日那天哀嚎道:“我人生中最好的时光过完...
30
“人心自有它的道理”
女人的时效感还反映在我们在众多情侣身上看到的年龄差中。在2012年的法国,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情侣中,十例有八例是男性年长于女性(即使只是年长一岁)。[23]情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