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
2025年08月10日
题乌江亭
[1]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2]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1]乌江亭:项羽自刎之处,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2]包羞忍耻:忍受屈辱。
杜牧
见前。
【赏析】
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败于垓下,撤退到乌江亭边,此时,乌江亭长曾备船让他撤回江东,整顿旗鼓,以图东山再起。然而,项羽却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还是选择自刎而死。世人一般都欣赏项羽宁可赴死也不愿委曲求全的精神,但杜牧却不这么认为,在这首诗里,他提出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
杜牧认为,胜败充满了偶然性,不可预料,一时的成败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失败后,忍受屈辱,等待机会再次奋起,才是男儿本色。当年,项羽带领江东八千子弟兵过江,也曾打败强秦,可知江东人才济济。因此,如果项羽肯渡江回到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杜牧这首诗,不止是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发表评论,也借此阐述了遇到困难不应自暴自弃,而应不屈不挠、自强奋发,最终才能转败为胜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