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府之任蜀川

杜少府之任蜀川 [1]

城阙辅三秦[2],风烟望五津[3]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4]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6]

【注释】

[1]少府:唐代指县尉。杜少府,其人不详。蜀川:即蜀地,今四川一带。川,一作州。

[2]城阙:城池宫阙,此处指长安。三秦: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

[3]风烟:风景。津:渡口。五津:指蜀地的五个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此泛指蜀川之地。

[4]宦游:远离家乡,出外做官。

[5]比邻:近邻。

[6]无为二句:意思是,不要处在分别路口,像小儿女一样作啼哭之状了吧。无为,不要。歧路,岔路,指分别的地方。沾巾,即哭泣。

王勃

(649或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少年早慧,被人称为神童。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有《王子安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送别离开长安的杜少府而作,体现了诗人与其深厚的友谊。

挚友间的离别,算得上是古人最为痛苦的事情之一。“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古诗·行行重行行》),由于交通、通信工具的不发达,两个原本亲密无间的好友,离别之后也许天各一方,再无相见之日。而王勃与杜少府,更“同是宦游人”,都在外为官,终日奔波:一个身在长安,一个却远赴蜀地,将来能够见面的机会更加渺茫!因此,二人临别之际,黯然销魂,当是常态。然而,面对这样情境,王勃并没有流露出悲凉凄恻之情,反作了一番宽慰之词:只要二人互为知己,即使远隔天涯,也如近邻一般,空间上的距离,又算得了什么呢?那么离别之时,又何必如小儿女一般哭哭啼啼!

诗歌表现了王勃超乎常人的旷达胸襟,也道出了友谊的真谛:朋友贵乎相知,空间的阻隔,并不能妨碍心灵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