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1]?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2]。
【注释】
[1]终古:永远。
[2]窠:鸟巢。
顾炎武
(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清初昆山(今属江苏)人,生于明万历间,明清之际著名文学家、学者。宗程朱之学,又长于考证。有《日知录》。
【赏析】
诗人首先对精卫坚持不懈地衔木填海提出疑问:天下不平之事太多,你又何苦用区区微身,不停地衔木填海?接下来便是精卫的回答:我矢志要填平东海,即使自身毁灭,也在所不惜!东海尚未填平之日,我是不会罢休的!那些西山的燕鹊,都是为了筑成自己的小巢而去衔木,哪里能了解我的志向!
诗歌以对话形式,一问一答,将精卫鸟矢志填海、顽强不屈的自强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处于明清易代之际,坚定不移地从事复国的事业,这首诗也是借精卫填海故事,来激励那些抗清之士,希望他们奋发努力,矢志不渝。诗歌结尾所提到的燕鹊,则是讽刺那些为了自身利益而降清之人。从后世的角度来看,顾炎武的抗清事业是失败的,但他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却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