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
九、自然和谐
古人向来追求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合一。有时候,那些书写景物的诗词中并没有出现人,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无疑是人眼中的自然,是人对自然的发现。“道法自然”、“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都出自古代中国道家的观念,这些观念在古诗词中得以具体化和形象化。在那里,人从来就不热衷于征服自然,对无休止地探索自然也兴趣不大,诗人们追求的是在大自然中寻找一个适当的位置,安顿好自己的身心。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可贵的品德呢?
饮酒(其五)
结庐[1]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
问君何能尔[3]?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4],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建造屋子。
[2]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指人世间纷乱的交往。
[3]何能尔:怎么能这样。
[4]真意:自然意趣。
陶渊明
见前。
【赏析】
这首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有的版本作“望”,细细品味,显然是“见”字更好。因为“见”字能表达出诗人在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抬头之际,山色自动进入他眼中的情景。这是诗人所欣赏的自然意趣,体现了他与大自然的契合。
这首诗歌所要表现的,正是诗人归隐田园后自然任真的心态。诗人生活于现实人境,却能避开人世纷乱,正因为他的心远离世俗。每日于东篱下采菊,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苍翠静穆的南山。南山的姿容在夕阳之下,婀娜多态。一群归林之鸟,正向远山怀抱翩翩飞去。这一切景物中,都有一种不可言说的自然真意在。
这种不可言说的自然真意是什么?是代表诗人自然质朴的品格?是一种淳朴自足的社会理想?还是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呢?诗人没有说,只有留待读者慢慢品味了。
山居秋暝[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2],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3]歇,王孙[4]自可留。
【注释】
[1]暝:天黑。
[2]浣女:洗衣女。
[3]春芳:春天的芬芳。
[4]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指隐居的人。
王维
见前。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描写了诗人所见秋日雨后黄昏之景,为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所作。
秋日雨后空山,清静无比。明月初升,透过繁茂的松林,照射下来,只见那清澈的泉水在石间缓缓流动。此时正值新雨过后,整个环境显得异常澄净空明。不过,在这种澄净空明之下,也有人活动的踪迹:竹林阵阵响动,原来是一群洗衣女穿林归家;渔船经过,拨动水中莲叶。“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二句,描写空山人迹,人境相接,浑然天成。最后,诗人发出感叹:就任随春天过去吧,如此山间秋色,亦可让隐士(诗人自指)长久地留下来。诗歌的最后一句,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官场的厌弃,以及对长久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歌将人迹与自然结合得恰到好处,可称千古佳作。
鹿柴[1]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2]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1]鹿柴(zhài):地名。柴,同“寨”。
[2]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赏析】
王维的诗里,很喜欢用“空山”二字来呈现一种空灵澄净的情境。这种情境,往往又并非一片死寂,而是有人的踪迹存在。比如《山居秋暝》中的“空山”和“浣女”“渔舟”,还有这一首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些都说明了王维诗歌中表现的一大主题:人境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歌十分简单,描写了辋川山谷鹿柴附近的所见所闻:澄净的山谷不见人影,只闻人声。夕阳返照而下,透过茂密的树林,照在青苔之上。诗歌以动衬静,表现了空谷人语,及斜晖返照时的寂静清幽。
需要注意的是,“返景”的“景”字,有很多注释都会加一句:同“影”。然而“景”本身就有日光的意思,在此处并非通假字,解释成“影”是错误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1]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2]此俱寂,但余钟磬[3]音。
【注释】
[1]竹径:一作“曲径”。
[2]万籁:各种声音。
[3]钟磬:钟和磬。佛教法器。寺院里诵经打击钟磬作为一种信号。
常建
生卒年不详。字号不详。或以为邢台人,或以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曾任盱眙尉。有《常建集》。
【赏析】
破山寺,今名兴福禅寺,在江苏常熟虞山脚下。诗歌勾勒了佛寺禅院清晨时分的环境,由于所咏佛寺并非香火繁盛、僧徒众多的大佛寺,而是位于深山中的破山寺,因此环境极为清幽。
诗人清晨步入古寺,太阳刚刚升起,照射进树林,穿过竹林间的小路,发现僧人们的禅房就在竹林深处,四周花草繁茂,景色极美:寺后青山焕发着光彩,鸟儿欢快地歌唱着。寺边水潭,深邃而清澈,倒映出天地之影。诗人见之,尘杂之念遂消。此时,诗人感到大自然与人世间的声音被消磨殆尽,只留下僧人唱诵击磬之声。
诗人身处如此清幽的山寺环境之中,仿佛自己也因为周围的环境而万念俱寂,身心受到了极大的陶洗。
宿建德江[1]
移舟泊烟渚[2],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1]建德江:今新安江流经建德一带的一段江水。[2]渚:水中小块陆地。
孟浩然
(689—740),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游历吴越,晚宿建德江时所见的美景。诗歌短短二十字,却给读者一种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日落时分,诗人将船停在江中小岛,此时烟雾蒙蒙,更添旅人愁绪。眼前所见,四野空旷,天空低至树顶;江水清澈无比,清晰地倒映出天上的月亮,似乎离人更近了。
诗歌句句有人的活动,却以动写静,营造出一种极为静穆的意境,将一幅惟妙惟肖的江上晚景图呈现在读者面前。
独坐敬亭山[1]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2],只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昭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
[2]厌:足。
李白
见前。
【赏析】
此诗是描写诗人在独游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诗人独坐敬亭山之下,眼见鸟儿高飞而去,无影无踪,天空中孤云无伴,却也慢慢飘远。鸟飞云去,唯有幽静秀丽的敬亭山在面前,诗人望着它,仿佛它也望着诗人。这一场景静穆无比,正反映了诗人内心强烈的孤寂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首诗中所用的拟人手法。敬亭山本是无情之物,然而在诗人眼中,却与他相对而望,脉脉含情,仿佛能够理解他心中的孤寂,给他心灵带来抚慰。可见,诗人独坐于敬亭山这样静谧的环境之中,心灵受到自然的陶洗,渐与自然相通,眼中山水也渐渐产生了人的感情。这正是这首诗天人合一、与物俱化的妙处所在。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1]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1]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赏析】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描写了山中隐逸生活,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不同世俗的隐士形象:隐士栖居于山间,每日所见便是山花烂漫,片片飘落,随着潺潺流水,悠然远去。这种亲近自然、不与世接的生活,别有一番乐趣,与世俗世界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当世俗之人问他因何要栖居这僻远山中,他只有微笑着不作答了。诗人也正借隐士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亲近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的向往之情。诗歌风格清新淡远,别有意蕴,耐人寻味。
滁州西涧
独怜[1]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2]无人舟自横。
【注释】
[1]怜:爱。
[2]野渡:村野的渡口。
韦应物
见前。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的正是诗人晚步于滁州郊外所见的美妙景色:山溪边幽深处生长着一片浓密的青草,丰茂的绿树荫中,传来黄鹂的唱啼。顺着山溪走向山口,只见山脚下江水因为春雨而涨满,渡口前空无一人,唯见一叶扁舟自在地漂泊荡漾于渡前。
诗人构建了一种闲淡宁静、自然和谐的意境,“独怜”二字,正说明诗人对所见自然风光有着独特的体悟,也体现了他对闲适、亲近自然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抒发一种不在其位、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这种阐释,未免太过穿凿附会了。
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1]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
[1]上林:上林苑,汉代皇家花园。这里指唐代长安城东的芙蓉苑。
杨巨源
(755—?),字景山,后改名巨济。唐代诗人。原有集五卷,已佚。
【赏析】
一般来说,仲春之际,春意盎然之时,桃红柳绿,繁花似锦,此时出门游春、赏春,正是大部分人的选择。然而,本诗对这个问题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诗人认为,游春的好时节,恰恰不在仲春,而在初春:柳枝新芽,冲寒而出,一切都充满了生机,这种生机,正能为诗人提供更多的作诗灵感。倘若等到繁花似锦之时,看花之人,摩肩接踵,宛如闹市,则游赏之情,早已消失殆尽,更何谈作诗的兴致和灵感!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游赏早春风光时的独特感受,体现了他不拘一格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也正是出于诗人对大自然独特的体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1]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2],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3]烟柳满皇都。
【注释】
[1]张十八:即张籍,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天街:皇城的街道。酥:酥油。
[3]绝胜:远远超过。
韩愈
见前。
【赏析】
诗人们似乎对早春的景色都有一种偏好,杨巨源的诗认为“诗家清景在新春”,这首诗又认为都城的早春景色,正是一年春天中最美的时候,要远远超过烟柳满城的暮春景色。可见,诗人们对早春时节所展现出的生机都十分赞赏,这也体现了他们作为诗人超乎常人的审美格调。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在早春时节所见之景:皇城的街道上细雨濛濛,它像酥油般滋润细腻,远远望去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只见草芽,稀松零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句,相信读者一定这样的经验:一片青草初生之时,地上仅仅冒出一点一点细小的草芽,稀稀疏疏,近看时几乎不见绿草之色。然而远远望去,却是一片青翠,这正是早春青草的特点。诗人十分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个细节,也展现了他对自然超凡的观察能力和体悟能力。
钱塘湖[1]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2],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3],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钱塘湖:即西湖。
[2]孤山寺:即杭州西湖孤山上的永福寺。贾亭:贾公亭。唐贞元年间贾贞为杭州刺史时所建。
[3]暖树:向阳的树木。
白居易
见前。
【赏析】
此诗是吟咏西湖美景的名篇。西湖风景,闻名天下,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自然少不了留下描绘西湖风光的诗篇。
初春时分,诗人来到西湖孤山寺之北,贾公亭之西。在此观景,但见湖水初涨,故而天上云脚渐渐接近湖面,显得很低。树边几只黄鹂争占向阳的栖身之巢,新回的燕子也开始啄泥筑巢。百花竞放,纷乱点缀,在阳光照映下迷离耀眼;初生的小草,绿意融融,尚只浅没马蹄。行至湖东,久久徘徊,不忍离去,因为这里是“绿杨阴里白沙堤”。据说这里是观赏西湖景致的最佳地点,因此他流连忘返,痴迷不已。
诗人踏马寻春,流连于早春自然风光之中,恬淡惬意。全诗动中有静,状物中又不乏内心体验,可谓游春诗中的佳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水光潋滟[1]晴方好,山色空濛[2]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3],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2]空濛:缥缈貌。
[3]西子:西施。
苏轼
见前。
【赏析】
诗人在杭州西湖边饮酒,先晴后雨,观赏到了西湖在晴雨两种天气下不同的景色,觉得十分惊艳,因此写下了两首诗,其中传诵较为广泛的,就是这里所选的第二首。
诗歌的前两句,寥寥十四字,却十分精确地概括出了晴雨两种状态下的西湖:天朗气清时,日光下射湖水之上,碧波粼粼,闪动着万点金辉,十分动人;雾雨蒙蒙之时,重叠的群山藏身于细雨烟雾之中,迷茫难辨,却增添了一种朦胧美,别有一番风味。后两句则没有继续描写湖光山色,而是用了一个比喻,对西湖美景作出形象的评价:西湖晴雨状态都让人惊艳无比,正如西施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同样出彩。在诗人眼中,自然景色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将西湖比作世人公认的美女西施,使人倍感亲切,拉近了读者与自然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还有诗人对自然气候变化的态度,他并没有因为天晴或下雨而改变对西湖风光的欣赏,这正体现了他委运自然、顺遂自然规律的品质。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1]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1]篱落:即篱笆。
范成大
见前。
【赏析】
诗人晚年退居家乡后,每日徘徊田园之间,欣赏田间春夏秋冬的美景,体味农夫的甜酸苦辣,写下了一组田园诗,总名《四时田园杂兴》。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个部分,每部分十二首绝句,共六十首。这首便是其中描写夏日风光的诗。
初夏时分,白日渐长,江南农村正是割麦分秧的农忙时节,此时亦正是欣赏美景的好时光:梅黄杏肥时,菜花虽然渐渐稀少,但麦花正盛,雪白一片。农夫白天都忙着下地干活,篱边很少有人经过,然而几只蜻蜓、蛱蝶来回飞动,给原本闲静的环境增添了不少生机,倒也并不冷清。诗人笔下的夏日田园风光,明丽欢快,体现了他对田园夏日的喜爱。这也表明了诗人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1]。
儿童急走[2]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1]阴:树荫。
[2]急走:奔跑。
杨万里
见前。
【赏析】
诗人成功地构勒出了一幅恬淡自然的农村暮春风光图:暮春时节,树头花瓣飘落,但树叶还未长齐,未成树荫。稀稀疏疏的篱笆前,一条小路通向田园深处。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耀眼夺目,儿童在花间来回奔跑,扑打黄蝶。黄蝶停在黄色的菜花上,与之融为一体,竟又无法分辨、寻找了。
诗歌将景物与人物相互交融,别有生趣,体现了万物勃发向上的生命力。儿童、黄蝶、树荫、篱落,植物、动物、人类三者在诗中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表达了人与自然其乐融融、和谐相处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