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子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1]

虽有五男儿[2],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3],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4],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5]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6]

【注释】

[1]不复实:不再丰满紧实,指年老。

[2]五男儿:陶渊明有五个孩子:俨、俟、份、佚、佟。以下阿舒、阿宣、雍、端、通,应该是这些孩子的小名。

[3]二八:十六岁。

[4]行:将要。志学:指十五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垂:将近。

[6]杯中物:指酒。

陶渊明

见前。

【赏析】

陶渊明有五个孩子,从诗中看,五个孩子并不成器,大儿懒惰,二儿无学,三儿四儿痴顽,竟然十三岁还不识数,小儿子九岁也丝毫不懂事,只想爬树找梨子和板栗吃。面对这样五个不长进的孩子,似乎原本旷达的陶渊明也有些头疼。不过,他马上又想通了:孩子的成器与否,都是天命,自己以平静的心态喝一喝酒就可以了。

杜甫曾经评价陶渊明的这首诗说:“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认为陶渊明对自己的孩子不成器十分介怀。然而,其实从这首诗中透露出的,正是陶渊明对几个儿子成器与否的不介怀。且不说最后“天运苟如此”的议论,即使是诗中对几个儿子的描述,也是调侃的口吻。诗题虽名为《责子》,却并没有半分“责”的意思。这也反映了陶渊明教育孩子的一种态度:任其天性。这种态度与他自身委运自然的人生态度也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