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野望

东皋[1]薄暮望,徙倚[2]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3]

【注释】

[1]东皋:王绩隐居之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某地。

[2]徙倚:徘徊。

[3]采薇: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作《采薇》之歌。这里指仰慕伯夷、叔齐的隐居之志。

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尝居东皋,号东皋子。曾两度出仕,后归隐。

【赏析】

隋唐易代之际,群雄迭起,世乱纷纷。当时之人,有些趁火打劫,希望在乱世捞得好处;有些趁势而起,希望平定世乱,开创太平。但也有一些人厌弃这个你争我夺的世界,心怀隐居之志,王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首诗,便是写他厌世乱、欲隐居的心情。

秋日黄昏,诗人登上东皋徘徊眺望。目中所见,唯有一片枯黄秋色,夕阳照遍山林。日落人归,牧童驱犊而返,猎人跨马而还,一片祥和安静的景象,与外界世间纷扰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此情此景,怎叫人不产生归隐之志!诗人环顾四周,发现无人相识,不如高歌一曲《采薇》,表达对前贤的向往之情吧!“相顾无相识”之语,不仅是实写,更是一种象征:在这世乱纷纷之际,又有谁了解我安静淡泊、渴望隐逸的心情呢!

王绩在隋末和唐初都做过官,但都做不久便辞官,隐匿“醉乡”,可见其不慕荣利的品质与渴望隐居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