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太平》的“改”笔,实在是个琐屑的小问题。但是牵一发则动全身,所以也不妨谈一下。

花云在被擒以后,陈友谅君臣曾纷纷向他劝降,他就唱道:

陈友谅下位把好言讲,背转身来自思量。我若是降了贼友谅,从此骂名天下扬;我若是不降贼友谅,顷刻之间一命亡。罢罢罢屈膝跪宝帐(中间有停顿,作犹豫状),老爷愿死不愿降!

这句“屈膝跪宝帐”引起了我们好心的“戏改”工作者的忧虑,于是改为“罢罢罢岂肯把名节丧”。

不谈义理,只论文字,这句唱词就改得很不妥当。“罢罢罢”是表示自己坚定不移之意,下面根本不能同“岂肯”这样表示反面语气的词儿相衔接;而且既已表示不肯丧名节,又说“罢罢罢”做什么呢?假如他死志已决,前面还何必反复考虑降不降的问题呢?大概修改者最初的动机,只是不想把“罢罢罢”三字去掉以保留这一句的原有唱腔而已。其实唱腔是服从于词句的意义和人物的情绪的,词句改了,情绪变了,而唱腔不改,或迁就唱腔而不顾文义,都是不对的。这句唱词的改动恰好说明修改者不免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要知原本《战太平》的作者对花云并非没有批判。从戏一开始,作者就已深刻而清晰地把花云的弱点和内心矛盾摆出来了,所以他的以身殉国也确实有过一番斗争过程。他在金殿议事时没有表示自己的意见,回到家里就大喊“可恼”;采石矶一战而败,由于朱文逊的怯懦,他也竟同朱文逊一般见识,也回家保护家眷去了。从戏中花云二次别家的情景来看,他对妻妾儿女的留恋是很明显的,而在被擒后的途中又曾一度遇到他的妻儿。这一切都说明了花云的弱点,同时在陈友谅劝降之后,他思想上也自然会引起剧烈斗争。唯其刻画出花云软弱的一面,才见出他坚强到底的难能可贵。我们原不能以布尔什维克的标准去要求明朝人。修改者不考虑剧情的整体性而只求从一字一句上解决问题,看似对花云爱护,实则正体现出对原剧本的了解不足。至于有的剧团为了“手法洗练”,竟把末场花云带箭突围的表演完全删掉,这实在大大削弱了花云的刚毅和勇敢,恐不免贻人以粗暴之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