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2025年09月10日
三
我在《说马派》中已粗略地谈到马先生在唱、念、做、舞方面的特点,这里只能再综括地说几句。从马先生表演艺术的总的风格看,他是以飘逸潇洒见长的,但要学会他的飘逸潇洒,必须先学会他的沉着老练,并切忌走向轻浮油滑。同理,要学会他的低、柔、巧、俏的唱腔,必须先意识到他唱法中苍凉、遒劲、朴实、大方的一面。要学会他顿挫分明、娓娓动听的念白,必须先分析马派念白的特点何在。从马派吐字的特点看,马连良有些字是发自口腔前端的,如有些唇音字、齿音字他念得很轻,有时还仿佛不甚着力,于是使听众产生了“大舌头”“一顺边”的错觉。可是有些字如舌面音或颚音、喉音字,他发音的部位是相当靠后的,这就给人以深沉、厚重、洗练、坚实的感觉。而这些字的念法学起来是很难的。要学他身段动作的“脆”和“帅”,必须先掌握他在举手投足时的“稳”和“准”。要演出马派戏的人物性格,必须先体会马先生在不同剧目中根据不同角色的年龄、身分、气质、风度而为他们设计出来的不同艺术程式。根据我看戏积累的一点体会,我觉得马先生在不少身段动作中都有他自己内心早已默默掌握了的一种节奏感。比如《春秋笔》中张恩离开王家府第时的下场,一下子掉了银子又褪了鞋,显得慌忙紧迫,可是马连良在表演时却层次分明,似乱而实有条不紊。这就是内在的节奏感在控制着他外形的动作。又如一面甩水袖一面抖髯口,场面打着乱锤,看上去真觉得剧中人心烦意乱已达极点,但水袖和髯口是一丝不乱的,而且急徐中节,匀称完整,给人以浑身是戏的美的感受。而现在有些演员在表演这些程式时,不是生硬机械,就是真的乱作一团,使观众为之捏一把汗。这样的学习和继承马派,不是把马派给糟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