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老旦行有代表性的演员,郝兰田、谭叫天为第一代。郝见于沈蓉圃所绘的“同光十三绝”;谭叫天名志道是谭鑫培的父亲(所以鑫培艺名小叫天)。谢宝云、龚云甫、罗福山为第二代。谢傍谭鑫培甚久,能戏多而不抢戏做,晚乃渐入颓唐,每演出只一句大卖力气,人称“谢一句”。龚为票友下海,以青衣唱法融入老旦腔,且能念能做,扮相又极似老妇人,实京剧老旦行空前绝后之人,也是以老旦身分敢演大轴的唯一人才。当时或有人讥笑龚为“花老旦”,不知其空前绝后处正在于“花”。罗福山擅做工,唱工无明显特点(百代钻针片有《望儿楼》唱段行世),然规矩有准谱,而念白极似老妪声口。晚年与杨小楼、余叔岩合作,配演《八大锤》乳娘及《别母乱箭》周母,皆精彩无对。李多奎、孙甫亭(一作“辅庭”)与稍早一点的文亮晨为第三代。李为罗福山弟子,初学谢宝云,及龚派大盛,而龚又年老辍演,其琴师陆五乃为李多奎操琴,李始渐入龚派路数,然李念做皆不能精,唱工亦嫌少韵味而体气浮躁,距龚行腔之一波三磔、柳暗花明处实不可以道里计。1933年,我常于每星期六、日白天到华乐戏院听高庆奎、郝寿臣合作演出,李多奎经常于开场前三出演《望儿楼》《钓金龟》等戏,戏单每不载其剧目,出场时座客亦较稀少。然而李尚未张口,台下即为琴师热烈鼓掌喝彩,此琴师就是陆五。孙甫亭为罗福山之后唯一能做戏的老旦,惟嗓略窄,其《得意缘》狄母、《春秋配》乳娘,皆极出色,平生为梅、程、荀诸大师左右手,故晚年乃以《红娘》之老夫人享名。至于文亮晨也很会做戏,曾见文配程砚秋演《朱痕记》,表情逼真,催人泪下。有时亦演《孟津河》、《探母》(佘太君)等戏,惜嗓音不耐重唱。至于李盛泉、何盛清、李金泉、耿世华等,则属老旦第四代。李盛泉有嗓时,学李多奎有似处,后居沪上,曾与黄桂秋配戏。何无特长而能戏多。耿则死学孙甫亭者。李金泉幼颇颖悟,在中华戏校时曾受业于文亮晨,能唱能做。中年以后其老旦本工尚有可取,而每为李少春设计新腔,多不伦不类。能传龚派艺术者,只有票友下海的玉静尘(后改名赵静尘,艺名卧云居士)最得其神。另外春阳友会的成员松介眉(后亦下海,惜早卒),唱工略有“砸夯”习气,而做工表情则能得罗福山之三昧。至全国解放后的老旦演员,多为青年女性,从生理条件来看,本应从龚派入手,自不难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纷纷竞学李多奎,除染有“砸夯”的毛病外,中气又大不及李,遂呈每况愈下之势。近年来更变本加厉,甚至演“家无隔宿粮,饥饿实难当”的康氏(《钓金龟》),竟亦耳缀明珰,唇涂朱脂,完全不管戏理和剧中人物的身分、处境。长此以往,振兴京剧云乎哉!

在众多老旦演员中,似有一带规律性的特点,即大都是由老生改演老旦的。龚云甫、谢宝云、李多奎、孙甫亭,都初习老生;就连中年女演员李鸣岩,也是由老生改行演老旦的。另一方面,凡有代表性的老生演员如汪桂芬、王凤卿、高庆奎,以及后来的陈少霖、李宝櫆,也都能串演老旦戏(这同丑角抱演老旦尚不属同一范畴)。而南方的女演员如厉慧兰,久居北京的李慧芳,皆老生、老旦兼演(李慧芳后改青衣。然1958年纪念关汉卿,中国京剧院曾改关汉卿杂剧《哭存孝》为京戏,由李慧芳主演,极佳,我曾面询李慧芳同志,她说:“我本来唱过老旦。”我始恍然)。不过老旦演员而能留有老生的音响资料,且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只有谢宝云这三个唱段。因此就更可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