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与《骂曹》是标准汪派戏,也是标准程派戏。谢录此两戏唱段,都是剧中首场第一段西皮原板转二六,虽属大同却未尝不异。一、《成都》始终是汪派戏,《骂曹》则已成谭派专利的保留剧目;二、角色身分不同,刘璋为一方之主,由王帽应工,祢衡则典型狂士,属一般方巾褶子老生戏,自以谭派风格表演为宜,且此戏唱、念、做与特技并重(必须会鼓套子),与《成都》偏重唱工者究不一样;三、出场时情绪亦不同,刘璋唱第一段时,内心已复杂矛盾之极,祢衡唱第一段时,虽胸中有郁勃之气,尚恬然无大波动,而且对赴曹操处应召尚不无憧憬与幻想。

谢所唱《成都》“皇儿奏本欠思论”一段,王凤卿、邓远芳皆录有唱片,可资比较。而我又从贯大元先生全学此戏,更听老友刘贯一先生唱过不止一次,故并不陌生(刘贯一为刘永奎哲嗣,刘叔度弟子,能兼唱汪派和刘[鸿昇]派,今健在,然年过七十,嗓音气力已大不如前受听了)。《骂曹》“平生志气运未通”一段谭派唱法早已耳熟能详,因我听过言菊朋,陈远亭,孟小冬,谭富英,杨宝忠、宝森昆仲,李少春,奚啸伯,陈大濩此戏,且韩慎先和郭仲霖二先生都给我“说”过这一出(惜未学全),故虽细微末节亦能辨析;而汪派唱法,则王凤卿亦有唱片。高庆奎《骂曹》不全宗谭,故唱词与谢宝云、王凤卿同。今录谢的两段唱词如下:

皇儿奏本欠思论(哪),奈无有能将挡贼兵。

王心中只把张松恨,地理图大不该献与他人。

老严颜巴州(以上原板,下转二六)早降顺,

不幸张任命归阴。

王本当开城把贼问,倒作进退两难人。(以上《成都》)

平生志气运未通,似蛟龙困在浅水中。

有朝一日春雷动,得会了风云上九重。

他将我荐与曹府用,要学那孙膑下云梦。(以上《骂曹》)

这两段台词都不完整,或因录音时间所限之故。《成都》在“不幸张任命归阴”下所缺甚多,一般均有“刘备西川来路远,大胆马超降他人”二句,贯老则唱“聘来马超威风凛凛,反顺刘备取都城”。然后接“王本当开城把贼问”,而谢又减省中间两句,应为“文武个个起疑心”(一作“起降心”),然后唱“王左思右想心不定”,再接“倒做进退两难人”,语气始完足。谢连删四句,上下文全不接气了。而《骂曹》谢亦删了两句,即“上九重”之后,应有“自幼儿窗前习孔孟,少游北海遇孔融”二句,而从“习孔孟”处转二六。今谢既删省,自然不连贯了。故这两个唱段确不及《天水关》完整名贵。

至《成都》唱词,谢亦有与诸家不同处。如“奈无有”,诸家皆作“哪有”;“挡贼兵”,诸家多作“抵贼兵”或“敌贼兵”;“地理图大不该”云云,诸家皆作“大不该理地图”。然此皆无关宏旨。惟谢宝云、王凤卿唱《骂曹》于“得会”下皆加一“了”字,未免欠通。

谢《成都》唱段中有若干处与汪派不同,但并非异趣,如“欠思论哪”句,王、邓及贯老所授,“欠”字皆占两拍(即板上张口,拖腔至第二板而止),中略停顿,再出“思论”二字;而谢则一气呵成,三字加“哪”共占两拍,即板起板落。这同《骂曹》“运未通”尺寸一致。因此我推定,凡汪派传统老戏中的西皮原板,首句末三字大抵是一气唱出,尺寸较快(即第一字板上张口,末一字落于眼上,腔完时又落在板上)。如《成都》此句谢的唱法,殆为老路。证以《骂曹》的“运未通”,《鱼肠剑》的“两鬓斑”,《取帅印》的“整一春”,无不如此,其后谭派演员亦用于《探母见娘》的原板“十五春”,《失街亭》的“龙虎斗”,马连良更用于《甘露寺》的“休出口”,甚至陈彦衡为言菊朋、韩慎先“说”所谓谭派的《打金枝》,于首句西皮三眼的“玉兔坠”也化用此腔,把“坠”字落在中眼上。这样,这一最古老的传统唱腔便延衍为西皮原板唱腔中模式唱法之一。窃以为这也正是自程长庚以来的一个基本唱腔,而一般首句末三字或末四字唱三拍或三拍半的西皮原板腔(即第一字或前两字占两拍,倒数第一字落在板上,不算拖腔为三拍,算拖腔为三拍半,落腔在眼上,如王凤卿、邓远芳《成都》唱片“欠思论”的唱法,又如《打侄上坟》“六子有靠”的唱法)可能倒是后来发展形成的。

谢的《成都》第二句“挡贼兵”的“挡”字,照理应高唱,谢独平唱,未见精彩。而谢这一唱段中最细腻、最精彩处,乃是“老严颜”三字。“严”字,谢唱湖广音,近于上声;“颜”字则唱皖音近于去声,两字摆得十分匀称,唱得极款式,比我所聆和所学的各家唱法都更细致有韵味,而感情亦自然体现得极曲折,这是我们应从传统老戏中取法乎上而加以学习借鉴的地方。转二六后,因减词与尺寸加速而近于草率。全段中“能将”的“将”字、“只把张松恨”的“把”字,以及“严”字与“两难人”的“两”字,谢都唱湖广音。可见在谭鑫培以前,湖广音已成为京剧唱腔中必要组成部分了。

平心而论,《骂曹》一段,谢宝云所唱不及王凤卿,唯一有特点的一句乃是“有朝一日春雷动”。“日”字上口,且使一长腔,其后谭派即从而演化成为现在流行的唱腔。“春雷动”三字,则酷似孙派唱法。后半因减词,未免匆遽草率,然而其粗疏处亦甚似孙菊仙。可见谢所唱的这两段虽不及《天水关》完整,仍为极有价值的戏曲文献资料。一、从中可推定至少有几个唱腔是从程长庚以来即已形成的基本模式;二、用以鉴别汪、孙学程之异同;三、湖广音的运用已在唱段中占较大比重(《骂曹》中如“日”“云”字皆属湖广音);四、可推研自程而汪、孙而谭的唱腔发展轨迹。可惜资料太少,无从求得更多的佐证耳。

1987年7月初稿,1991年3月改写定稿

[1]光按,裘盛戎《御果园》全剧录音尚存。

[2]光按,何桂山《太师回朝》之唱词,第二句似为“这几载征北海得胜还朝”;第四句最难辨听,“后宰门是谁人□□□□”,姑存疑。

[3]光按,此段唱词也不易全部辨清。第三句后实作“堂下观定”,第四句“六部的上人”存疑,余细聆之,或为“龙虎的能人”。

[4]光按,此句或为“明镜高悬凭律条”。另,第一句何亦唱“奉王命”,第二句“铁罗汉”存疑。

[5]光按,在首批百代钻针片中,旦行演员尚有胡素仙、吴彩霞、路玉珊、赵芝香等人。

[6]光按,刘文殊不足信。

[7]光按,《黄金台》第二张,王长林实饰演守关小吏,有一段数板,固丑角所为也。余未见唱片实物,却听过此二片。另,第一张与第二张亦衔接。

[8]光按,物克多伪谭片,余所聆者,尚有《打棍出箱》二黄原板一段。

[9]光按,余胜荪有少量音响资料传世,如《战樊城》《碰碑》《南阳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