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生同志演出的“红楼”戏共四出,计:《平儿》《红楼二尤》《晴雯》和《香菱》。剧本创作都出自名剧人陈墨香先生的手笔。目前除《红楼二尤》外,其他三出戏的剧本是否还保留在人间,这只有向荀慧生的家属、子女处进行了解,才知究竟了。

《平儿》和《晴雯》两剧,我于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曾在京、津两地的舞台上看过荀慧生本人的演出。《平儿》一剧,一直演到原书后四十回平儿与刘姥姥定计救出巧姐,以圆满结局告终。《京剧剧目初探》的故事提要只写到平儿理装,显然与剧本的实际不符。《晴雯》一剧,则包括原书有关晴雯的一切重要情节在内,一直演到晴雯被撵出大观园,含恨病死。《初探》的故事提要根本不是依据荀本全部《晴雯》写的,可能陶君起也未见到荀本此戏的舞台实况。

荀慧生演平儿,以沉着机警擅长,老练有余,而作为妾小忍辱含屈的心情却嫌表现不足。演晴雯,则爽朗多于刚烈,哀怨多于愤怒。这当然近于求全责备。事实上荀慧生在演出时,结合他个人独到的演技,两剧一喜一悲,各自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可惜近三十年来这些本戏一直被人遗忘,凡是谈到荀派表演艺术和上演剧目的,只举目前流行的《红娘》《金玉奴》等有限的几出,真不免挂一漏万了。

《红楼二尤》是荀慧生负有盛誉之作,他先扮尤三姐,后扮尤二姐,分别刻画出两个不同性格的女性。尤三姐表面旷达,放浪形骸之外,内心却蕴蓄着坚贞不屈的血性;尤二姐柔弱婉顺,忍辱负重,最后饮恨吞声,被迫自尽。这两个剧中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由荀慧生一人先后在舞台上鲜明地表达出来,不得不令人生回肠荡气之感。“尤三姐”一折,已由荀门弟子著名女演员童芷苓拍成电影[4],表演和唱工,均深得荀派艺术三昧;而后一半戏却渐有无人问津之趋势。这里权作呼吁,希望关心京戏命运的同志们给以足够的重视才好。

至于《香菱》一剧,虽然也是荀慧生的独有本戏,但在我印象中似乎上演的次数不及前三剧为多。而且我也只见过海报和戏单,没有看过演出,这里只好从略了。

上面只就个人有限的见闻约略而淡,应涉及和补充的内容恐怕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在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里,就提到他祖父梅巧玲在内廷曾扮演过《红楼梦》一剧中的史湘云,清末票友陈子芳(此人在百代公司录有钻针唱片)曾公开上演过《黛玉葬花》而遭到观众讪笑等佚闻旧话,至于京剧以外的各个地方剧种,有待发掘的关于“红楼”戏的资料就更多了。倘有海内专家仿阿英先例,辑印《红楼梦地方戏曲集》(其中包括京剧),使当前文艺界和学术界的同志们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整理研究,使我们文艺坛坫上的百花得以重新怒放,岂不是真正猗欤盛哉的幸事么!

1979年岁杪,北京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