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素养与开掘人才
现在戏曲界中,青年演员日趋成熟的多起来了,这是好事。但人们的眼光总容易集中在一些获奖的演员身上。我则认为,中年演员应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而对青年演员,则仍有一个开掘人才、学用对路的问题。
中年演员中,我想举宋丹菊为例。她是已故“四小名旦”宋德珠的女儿,有一定的家学渊源,但前些年在气质上未能脱俗。后来她经常与朱家溍先生盘桓,并开始学昆曲。我只见过她与朱老合演的《浣纱记·寄子》,而她却一连学了《藏舟》《思凡》等好几出昆曲折子戏。她是刀马旦,《扈家庄》原是她家传的戏,前些年我看她此戏,虽说也是昆曲,却不免锋芒外露,而关键处又显得力不从心。近两年她再演此戏,不仅在工架亮相上有了进步,更主要的是气质变了,演出了女英雄的大将风度。这种变化是从内心的素养向外开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变,而不是靠什么“长水袖”“新服装”之类表面化的“外铄”的变。用朱家溍先生的话说,宋丹菊的昆曲没白学。学了昆曲,连唱皮黄戏也脱胎换骨了。
在青年演员中,有一位被认作“二路老生”的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生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的名字叫范永亮。最初我看过他演《长坂坡》的刘备,循规蹈矩,身上嗓音都不错。后来又看他演《汴梁杀宫》,唱工脱胎于《斩黄袍》,而扑跌更难于《连营寨》,甩发、髯口、水袖,都很干净利索。最近他配王梦云唱《行路训子》扮张宣,跟着老旦唱同一调门,原板对啃时使了一个既未喧宾夺主又规矩不俗的翻高腔,我不禁为之鼓掌击节了。论资质、嗓音和风度,范都不比天津的杨乃彭弱,而杨则受到重视,能唱大轴,范却不大为观众注意。我想,范如果是有心人,他将不以唱“二路老生”为嫌,孜孜向上,锲而不舍,博学深造,迟早会出人头地。而我们的基层领导如果都像天津的李瑞环市长那样关心戏曲事业,认真开掘人才,那么在中青年演员中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