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就专谈谢宝云老生唱法的特点。罗亮生先生在他的遗著《戏曲唱片史话》中曾指出谢唱老生是学程长庚的,并称誉他的《天水关》唱段“尤其名贵”。这话是有道理的。小如谨按:程长庚的传人,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都是;而名票周子衡模仿程长庚据说可以乱真。到第三传人,余叔岩的弟弟胜荪(行四)也自许为学程长庚。可惜周子衡、余胜荪都无音响资料传世[9],汪、孙虽学程而皆有所变化,可谓各得其一体(汪则为程操琴,故唱腔距程较孙更为近似);谭则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又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已完全脱离了程氏唱法的原始面貌。汪之传人有王凤卿,孙之传人有双阔亭(双处)、时慧宝,故汪、孙遗响至今虽未尽绝迹于尘寰,然而更不是程长庚的本来面目了。唯独谢宝云所唱,既与汪、孙有相似处,又与汪、孙有不尽相同处,唱腔以古朴醇正为主,却亦未尝无新变之迹,然而他距程氏时代较近,则求程长庚的唱法,自应以谢宝云的唱段为最有轨迹可循(当然我们也应考虑谢本人先后天之特点。盖凡宗某派学某人者,其所唱绝对不可能与某人完全一致,而必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因为每人先后天各种条件无一雷同者,这原是自然规律)。我这样立论,并非仅以罗亮生先生之言为依据,而是有旁证的。以汪、孙、谭三家唱法相互参考以求其同异,旁证一;以我本人所学《天水关》的唱法参证之,以求其一脉相承相通之处,旁证二;我曾用贯大元先生亲授我程长庚《洪羊洞》快三眼二句的唱法加以比勘,旁证三。有这三种旁证,程长庚的唱腔大体如何,自可从谢的唱段中略窥端倪了。应该说,这只是宏观方面以得其荦荦大端,而非从微观上以求其一腔一字之是否毕肖。

我曾说过,以汪、孙两家唱法比较言之,汪腔为立体型,既高亢而又深邃,所谓向纵深处发展是也。其高亢处可达云霄,其低沉处则力透丹田。孙腔亦有高音亮音,但其腔总体乃宽广延伸型,故其落腔处或出口即收,斩截异常;或大气磅礴,一泻千里。其沉着处如地底殷殷之雷,其痛快处如野外脱缰之马。汪处处讲钩勒收敛,每吐一字,仿佛突破重重阻力,然而坚实凝练,饱含骨力。孙则忽而“扬鞭疾走”,忽而“勒缰骤住”,至其一气呵成之唱法直如不择地而出的汩汩涌泉。而谢之摹程,基本上有法度可寻,但偶亦有不受羁扼处,故知汪、孙各得程之一体。至贯老所“说”程的《洪羊洞》,仅“老军报有二人在洪羊洞丧命,细盘查是孟伯昌与焦克明”二句,然上句似汪,下句兼似谭、孙。于是我从而悟出能得程之一体而又神其变化、自出机杼者,厥惟谭鑫培。而谢唱片中所录的三段唱腔,基本上与谭腔无关,固知谭之学程,真称得起出神入化,青胜于蓝,“更上一层楼”了。

至于我学《天水关》的全部唱法,实问业于三位老师。初从父执阎景平先生学,知此戏之基本轮廓。复从张伯驹先生学,乃是余叔岩的唱法。余叔岩一向主张唱老生开蒙戏首先应学《天水关》,因为前半二黄,后半西皮,板式唱腔比较全面。当初叔岩即以此戏授张伯老,而伯老又把它教给我,据说余氏此戏的唱法乃得自吴连奎而又参以谭派劲头,其规模实去老路不远。最后又从贯大元先生学,则属王九龄、贾丽川一脉,而参之以贾洪林的唱法。以贯老所授反馈而证阎老之腔,知阎老此戏实亦本于贾洪林。我既已学了三种《天水关》的唱法(前后相去近二十年),感到有点莫衷一是,乃又就正于刘曾复先生,使这三种唱法在表达时能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致有拼凑饤饾,缠夹不清之嫌。然后又参考言菊朋1929年所灌高亭唱片《天水关》而加以印证,知言氏从陈彦衡入,而羼以个人“创造”。但言氏所唱大体仍遵老路,虽有别出蹊径之腔,却无铤而走险之异,与他所唱个人本戏之故作惊人之笔者毕竟有很大不同。我用以上所掌握的唱腔唱法为基础,再进而上溯谢宝云之唱腔唱法,以鉴定其基本框架确属程长庚一派,可谓“思过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