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发掘传统剧目工作的开始,我们似乎有这样一个倾向,即专门搜罗解放后被上级明令禁演或演员自动停演的戏。这当然可以使一些曾经为观众所欢迎而又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戏复活,而事实上,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表演艺术方面都值得保存下来的戏,没有被发掘出来的却还有很多。严格一点,似乎应该反躬自责,无妨说我们的努力还是非常不够吧!
剧目的发掘不能只靠书面的记载——发现若干老本、秘本、孤本固然是天大喜事,不能上演也究竟是美中不足——主要还在演员们把自己“掏心窝子”的本领无保留地拿出来。在演员开动脑筋的同时,还要依靠广大的台下观众“提醒儿”,这里我就又想到了老顾曲家或有若干年听戏历史的老戏迷。如果这些同志把他们当初所见所闻像“报菜名”或“开菜单”一样公之于世,对发掘剧目的工作来说,自然是莫大贡献;对演员来说,是鼓励,也是鞭策;对广大观众来说,则他们将有更多更好的戏可看,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幸福。每当我同一些演员谈话时,我总喜欢对他们说起,我曾看过他们什么戏,或今天有哪些戏可以演出。他们的反应都是眉飞色舞,甚至是手舞足蹈的。然而在这之后,往往却彼此相视无言,有时他们还向我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我深切地感到,就在这轻微叹息的后面,正不知埋没了多少艺术财富和多少艺术潜力!
我不妨以自己的井蛙之见举几个例子。马连良的《假金牌》《广泰庄》《白蟒台》《要离刺庆忌》《安居平五路》《楚宫恨史》,二十年前都是每演必满的好戏。叶盛兰演《蔡家庄》《雅观楼》《借赵云》《九龙山》,恐怕是程继先之后唯一的传人了。侯喜瑞演《取洛阳》《下河东》《巴骆和》《英雄会》《李逵打虎》以及全部《十三妹》的邓九公和《二堂舍子》“打堂”一折的秦灿,其水平都不在他演《连环套》的窦尔墩之下,为什么马、谭、裘不排《取荥阳》(马纪信、谭刘邦、裘项羽)和《大天水关》(马孔明、谭赵云、裘姜维)呢?长靠武戏《麒麟阁》《状元印》《连环阵》《四平山》,短打武戏《五人义》《赵家楼》《打瓜园》《竹林计》等等,为什么都不见了呢?看到赣剧的《借靴》,就使我马上想到孙盛武的《借靴》(这是郭春山亲授的),看到湘剧的《打猎回书》,就使我立刻想到叶盛兰的《出猎回猎》。就我主观地看,京昆这两出戏的水平绝对不在地方戏之下。这些戏既不迷信也不黄色,纵使内容小有问题(如《雅观楼》《英雄会》),也不是不能改动(何况即使不改亦无伤大体)啊!难道我们除了杨四郎和黄天霸,就没有戏唱了么!
195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