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梅兰芳同志在《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中谈及“红楼”戏时曾说:“我一共只排了三出——《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还有一出是根据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编好了始终没有上演。”(第三章第六节)这与《初探》著录的剧目完全符合。但《初探》中关于《葬花》的故事提要,显然与梅兰芳的演出本情节不符。
《初探》云:“林黛玉夜访宝玉,丫环误拒之;黛玉疑宝玉薄己,次日荷锄至园中,见落花无主,乃赋诗葬花。宝玉至,表明心迹,言归于好。”而梅兰芳所演出的《黛玉葬花》,乃是把《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作为关目编入剧中。自茗烟向宝玉送《西厢记》开始,而以“埋香冢黛玉泣残红”作结,全剧共六场,根本没有“黛玉夜访宝玉,丫环误拒之”云云的情节,这有《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第三章第五节的详细叙述和1929年蓓开公司录制的姜妙香《黛玉葬花》(姜饰宝玉)的唱片为证。至于欧阳予倩编演的《葬花》剧本,据欧阳予倩向梅兰芳亲口所述,大体情况是这样的:
我演的《葬花》,外面流传的本子只是三场。其实前面还有一场,是晴雯跟袭人白天在吵嘴,宝钗与黛玉劝完了,晚上黛玉到怡红院拍门,没有拍开,听见里面宝钗与宝玉的笑声,黛玉忍不住就哭了,唱几句摇板,回到自己的潇湘馆。我们在初次排演的时候,就把这一场的总本丢了,所以外面始终没有见到这一场的本子。(《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第三章第六节)
然则《初探》的故事提要,与欧本《葬花》的内容亦不相符合。可见做这一类工作,缺乏耳闻目击的第一手材料而只根据小说原作略加撮要,是远远不够的。
关于《千金一笑》,梅兰芳本人在《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第三章第十节中有详细说明,兹不赘。这里只想补充一点,即从剧本到演出,《千金一笑》都比《黛玉葬花》的艺术效果为好,因为前者有更鲜明尖锐的戏剧冲突。
《俊袭人》是一出独幕剧,剧中主要人物只有袭人(由梅兰芳扮演)和宝玉(由姜妙香扮演)两个,虽简短而凝练集中,演出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六十年代初我曾就此戏当面请教姜妙香,他说:“梅先生对这出戏还是很感兴趣的。但因为戏短、人少,演起来并不轻松,没有喘息的机会。这样的戏演一出嫌少点,演两出又吃力,所以后来就不演了。”
《黛玉葬花》是梅兰芳于1915年开始上演的,《千金一笑》则始演于1916年,至于《俊袭人》,演出的时间已在二十年代以后,因此扮相、唱腔都与前两戏不同。《葬花》初演,以“古装”的扮相为号召,所谓“古装”,乃是对“时装”而言。原来梅兰芳同志于辛亥革命后曾排演了几出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时装”戏,如《邓霞姑》《一缕麻》等,装束就照着民国初年城市中妇女的衣着式样;后来排《嫦娥奔月》以及《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戏,既没有按照当时京戏旦角传统的扮相来化装,又不是“时装”,故称为“古装”戏。这类扮相基本上是按照古代仕女图的样式、装饰来设计的,虽云复古,实寓革新之意,在京戏艺术史上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梅兰芳的这三出“红楼”戏,《黛玉葬花》唱段曾由百代公司录有钻针唱片,《俊袭人》唱段曾由高亭公司录有唱片,唯独《千金一笑》没有任何演唱资料保留下来。百代公司所录制的梅兰芳的若干张钻针唱片,大都翻印成钢针唱片,以利广泛流行;只有《葬花》和二本《虹霓关》两段没有加以翻制,所以在今天就更为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