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能生慧
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佛家云:“静能生慧,慧能生智。”《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诸葛亮的《诫子书》更是围绕一个“静”字来谈修身养性。
静能生慧,静能开悟。
为何这样说?我的理解是只有清静下来我们才能与自己的灵魂彼此观照,在这种观照中荡涤杂念,发现真我。而这发现真我的过程即生慧的过程。
前几年有句话很流行:不要打扰我,我只想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该安静的时候就让自己安静下来,确实是一种很美的姿态。
我认为在学校就读的学生收获智慧的途径有三个:一是品读经典,二是思考问题,三是反观内心。而这三者,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菜市场里读《红楼梦》,KTV里扮罗丹“思想者”,酒吧里揽镜自照,皆为荒唐之事。我们的教室若成了菜市场、KTV或酒吧,则很难造就有智慧的学生。
可是,有的学生偏偏喜欢大喊大叫。教室里课间大喊大叫,宿舍里午晚休睡觉前也大喊大叫,甚至有偷偷搞卧谈会的。如果是为了情感的宣泄,倒还可以理解。但若纯粹是为了打发无聊,就没什么意义了。何况当你在教室大喊大叫的时候你身边的伙伴可能正在伏案追梦,当你在宿舍卧谈的时候你身边的舍友大多正在相会周公。那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干扰。如果别人恰巧在生慧的紧要关头,那么你的喧嚷可能就会影响他人修成正果了。
入教室即静,熄灯后即睡,是对自身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成全。
达到一定安静境界的人能够抗拒干扰,抵制诱惑。无论外面的声音多刺耳,也能默默享受属于自己一个人的雨季;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也能静静守候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窗台。任你山呼海啸,我自岿然不动。静的智慧是比韧性与拼信念的智慧。
但静的大敌还不是上面所说的外界的干扰或诱惑,而是自身的聒噪和烦乱。聒噪烦乱者有两病:一耳聋,二心盲。耳聋则听不到真知灼见,心盲则悟不得至理箴言。“慧”字下面是个“心”字,心盲的人是不可能收获智慧的。
梭罗一个人到了瓦尔登湖,收获了极简生活的大智慧;史铁生一个人到了地坛,收获了“好好儿活”的大智慧。有些关,注定要一个人过;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因为玄关重重,要想冲破玄关,我们就要先静下来搞清楚玄关在哪里;因为黑暗层层,要想走出黑暗,我们就要先静下来问问心中光明的来由。
静能生慧。狂犬吠日,少见多怪;吴牛喘月,疑神疑鬼。这两类人连基本的自持都做不到,更枉论生智慧这样的事了。
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其中最关键的是修慧,而修慧的大前提就是静。心清静、意清静,智慧才会涌现。可是国人酒店吃饭时喜欢大喊大叫,好像不这样就没有气氛。国人开会时经常手机乱响,好像不这样就不能证明自己很忙、很重要。国人逛图书馆时有的也说说笑笑,好像越是破坏规矩就越能证明自己勇敢。静能生慧对这些人而言,肯定是一件特别搞笑的事,他们被“静能生慧”这四个字逗得哄堂大笑、前仰后合。怎么乱就怎么来,越乱越开心;怎么闹就怎么来,越闹越幸福。
我们的学生早晚也会去酒店吃饭,也会面临这会那会,也会领着孩子去逛图书馆。他们将来的表现会是气质绝佳的绅士淑女,还是聒噪无比的乌鸦麻雀呢?
净能生美,只需打理好自己的一平方米;静能生慧,只需守住自己的一颗心。
“净”字和“静”字中都有一个“争”字,可见,能做到干净和安静,本就是一种有竞争力的体现。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种清静淡泊的态度本身,不就是一种莫大的智慧么?
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静能生慧,请为你的素心修篱种菊。
201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