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爱回老家了,无论多忙,无论多累,无论时间多紧张,打定主意就回,哪怕就是陪老爹老娘吃个午饭或晚饭。
去年写了四万多字的“家乡谣”系列。在将童年、少年时期与家乡有关的往事一一回忆时,我感到自己与自己的原生家庭贴得更近了。
我喜欢提前跟爹娘打招呼再回时,家里准备的丰盛的饭菜;我喜欢不打招呼就突然回到家时,爹娘惊喜又嗔怪的表情。知道我回来,估摸着我快到了,爹会早早在门口的过道里溜达,看到我的车开过来了,他让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舒展开来,然后说:“这么忙,怎么又跑回来了?”不知道我回来,娘看到我拎着东西往里走,一边伸手作势要打一边说:“小王八羔儿,那么忙,跑回来干吗?”然后又紧接着问:“想吃什么?”如果赶上有串门儿的乡亲在场,还会傲娇地说:“这个臭小子,总是不打招呼就往家跑。”等人家串门儿的说你看你家儿子多孝顺多恋家时还要接着说:“家里爹娘有吃有喝,还总是不放心,老往家跑。这个臭小子!”每逢此时,我总会摆出一副异常谄媚与恭顺的表情,把东西放下,然后过去搀着娘的胳膊说:“老太太教训的是,以后儿子一定注意,但是儿子饿了。”娘就会一脸嫌弃实则幸福感爆棚地甩开我的胳膊说:“这么大人了,还这么腻腻歪歪的!行了,他爹,给孩子倒碗水,我做饭去。”
喜欢跟爹娘分享工作上取得的一点儿小成绩时他们欣慰的笑容;喜欢偶尔陪爹喝上一杯时他那高兴满足的样子;喜欢带着娘去购物,老人想买啥就买啥;喜欢跟爹一起看他侍弄的小菜园,多年父子成兄弟,聊天也行,不聊天也行。
屋里收拾得很干净,二老把孩子们的照片挂在最醒目的位置。只是这世上有多少儿女会如同他们想念孩子那样时不时都想看到自己的爹娘呢?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但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了自己的出发之地。《西游记》中唐王在三藏的酒杯中弹了一些土。三藏不知何故。唐王说:“宁恋家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那些把他乡认作故乡的人,也许一辈子都只能是异乡人。
随着孩子就业、成家,慢慢地,老父老母会把儿女当作客人——来,盛情款待;走,出门相送。虽然不少“客人”并不对这份盛情有感。我认为对父母最大的伤害不是跟他们顶嘴,顶嘴至少还有交流。最大的伤害是对他们实施冷暴力。不去看望他们,很少给他们打电话,他们发信息懒得回,他们提醒就嫌烦。父母越来越小心翼翼,在这份小心翼翼中日渐老去。
我喜欢回老家,我喜欢躺在老家我曾经睡过的位置;我喜欢摩挲我曾经摩挲过的那些发黄的书页;我喜欢坐在院子里仰望我童年时曾见过的星星;我喜欢边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边思考自己的来时去时路;我喜欢被老爹老娘当作一个小孩子来宠爱与叮咛;我喜欢他们因我的到来而感到骄傲与幸福。在这些时候,我常常会想:这世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呢?家庭是最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家人的喜怒哀乐只有一家人才能体会。就凭这一点,也不要伤害你的父母呀。
教书这么多年了,我几乎给带过的每一拨学生都布置了下面这项家庭作业——主动要求父母带着自己去看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跟孩子们说:“他们都曾抱过你们,但他们中有很多还没等来你的哪怕一个拥抱就离世了,不要给自己留遗憾。”好几次我收到了学生家长这样的反馈:“张老师,直到您给孩子布置这项作业,我才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去看望父母了。”我在所在级部的每一个教室的讲桌上都制作了一个盛放粉笔的木盒,上面写有八个字:爱国、孝亲、尊师、重友。我觉得做到这四点就算是一个有着虔敬之心的人了。而也只有有了虔敬之心,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既踏实又幸福。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我们要始终记得:一旦与父母阴阳两隔,那么今生今世,永生永世,直到地球毁灭、宇宙消亡,我们都不会再见。这一世血浓于水的真情与缘分,值得用生命去珍惜。
前几天回老家,爹娘知道我回去,一个在做饭,一个在用大锅炒花生,我不想让爹受累,我说炒花生挺容易买到的。他拿着铲子略带心酸地说:“现在我跟你娘能为孩子们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我嘴上没说什么,但在心里好一阵抱歉。
我开车要走了,娘把手从车窗外伸进来向我挥手,爹说你把手拿出来,影响孩子开车。娘就把手拿出去,拍着车身说:“路上慢点儿。”我开车出发,后视镜里的他们相依相伴着一直站在那里,像两棵日渐凋零的老树。
刘亮程在他《一个人的村庄》中写道:“我没有天堂,只有故土。”天堂何谓?故土难离。我想跟所有老人尚在的孩子们说:多回老家看看吧。老家的路是最远的,因为要走上一辈子;老家的路又是最近的,因为无论你何时去,家门都会向你敞开。
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