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拆除自己的天花板
曾经有科学家断言,人类百米跑不可能突破10秒大关,很多年也确实如此。
在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蹲踞式”还未普及,100米决赛中,5名运动员竟采用5种不同的起跑方式,美国的托马斯·伯克采用“蹲踞式起跑”方法获得了奥运史上第一个百米冠军,并在预赛中以11秒08创造了第一个男子100米的奥运会纪录。16年后,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美国的多纳德·里平科特6月7日在100米预赛中跑出了10秒06的成绩,这一成绩被国际田联批准为100米的第一个正式世界纪录!9年后,1921年4月23日,美国的查尔斯·帕多克创造了10秒04的新世界纪录。又是9年后,1930年8月9日,加拿大的珀斯·威廉姆斯创造了10秒03的新世界纪录。6年后,美国运动员杰西·欧文斯于1936年6月20日跑出了10秒02的世界纪录。26年后,1956年8月3日,美国的威列·威廉姆斯跑出了10秒01的新世界纪录。4年后,1960年6月21日,在苏黎世的一次比赛中,联邦德国(西德)的阿明·哈里第一次将100米成绩提高到10秒整。这一次百米世界纪录一直保持了8年,后来虽然先后有10人跑出了同样的成绩,但均未能突破10秒大关。其中,中国四川籍选手陈家全也曾在1965年10月24日四川省第2届全运会汇报表演赛上平了这一纪录。
8年的等待,让越来越多的所谓专家断言:人类不可能突破10秒。
1968年6月,美国的吉姆·海因斯在萨克拉门托举行的美国锦标赛半决赛中,创造出9秒09的新世界纪录。人类历史终于迈进了10秒时代。这一年,查·格林和朗·史密斯也同样跑出了9秒09。9秒09,是手计时间的最后一个百米世界纪录,径赛采用电子计时后,这一成绩成了田径史上的永久纪录。人类百米世界纪录也从10秒整重新开始记录。4个月后的1968年10月14日,墨西哥奥运会,同样是吉姆·海因斯,他创造了9秒95新的百米世界纪录。这是一个里程碑般的纪录,同时也是电子计时后的第一个百米世界纪录。
现在的百米纪录,是由牙买加著名短跑健将博尔特于2009年8月17日在德国柏林创造的9秒58。
我认为纪录不断被打破带来的不是简简单单速度的提升,而是让后来者具备并不断强化一种信念——人类可以跑得更快!我当然也可以跑得更快!
学习亦然。
当我们一直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徘徊,试图改变却收效甚微时,头上低低的天花板让我们窒息,可能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即当个体感觉到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旦形成这种心理,人就会觉得干什么都没劲,而当干着没劲又不得不干时,就会加重这种抑郁状态,最终斗志瓦解,意志消沉,陷入绝望。
反之,当我们一直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徘徊,试图改变却收效甚微,头上低低的天花板让我们窒息,但我们依然努力去改变,并终于突破自己时,就会形成“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是对自己或他人的一种判断,希望自己或他人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行为预期。由期望而产生的行为结果就是期望效应。一旦形成期望效应,我们就会越来越积极向上,就像以上突破百米极限的运动员们。
若说丧失期望,没有比监狱里的长期劳改犯更甚了,但安迪却可以凭借他的智慧与毅力成功逃离肖申克监狱。当他在雨中张开双臂拥抱自由与新生的洗礼时,相信每一位观众都会为之动容。《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能成为影史上豆瓣评分最高的影片,是因为它向我们传递了“强者自救”的磅礴力量。斗志永不瓦解,意志永不消沉,在绝境中守候希望!
不断拆除自己的天花板源于我们对自身的期望值。也许尽力了依然不能达成目标,但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的那样:“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也就是说只要尽力了,就可以无怨无悔,又有谁会嘲笑你呢?
能够尽力去做一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因为这世上很多很多人非常爱惜自己的力气,根本不尽力。
卓越之人自我加压;优秀之人期待加压;平庸之人被迫加压;慵懒之人拒绝压力,自我放纵。
我不知道我的弟子们给自己定的下次大考的目标是多少,但我知道,只要你永葆对自己的期望,并持续努力,你就能让自己人生的天花板越来越高。
202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