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意识,后有习惯
什么是学习意识呢?
学习意识就是对自己的学业自觉抱有某种目的,说通俗些就是知道自己所为何来。衡中三问中有一问就是“我来衡中做什么?”
一个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才可能产生内驱力。知道的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越大,内驱力越强,意志品质也越强。反之亦然。
教书这些年我发现,越是成绩优秀的孩子越能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做减法,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会自觉规避所有不利于学习的种种。比如情绪问题,比如人际关系问题,等等。而越是成绩差的孩子,越爱闹情绪,越容易人际关系紧张。也就是不能和自己好好相处,跟他人相处也欠缺一些智慧。
先有意识,后有习惯。先解决学不学的问题,再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不谈意识,上来就谈习惯,是典型的思维误区。
看到那些课上发呆下课发疯、吊儿郎当无所事事、桌面一团糟心里也一团糟的孩子,我不禁想问:孩子,你所为何来?
也许家长朋友会说既然老师知道孩子的学习意识有问题,帮着培养不就行了么?
问题在于学习意识这件事主要靠家长而非老师。因为家长在把孩子送到学校时就应该讲清楚为何要上学,为何要读书。而这第一印象与第一目的的指引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背上书包走进校园那一刻就应该比较明确地知晓“学生”二字的意味和肩上书包的重量。这些问题家长应该跟孩子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为了将来考上好大学、好就业谋生等实用主义硬灌输给孩子,因为这些离孩子还有些遥远。当然,也更不能什么都不说,或者干脆来一句“你这个岁数,不上学干吗?”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跟孩子讲呢?
我是这样跟我读小学的女儿说的:“上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遇到的人越多,你的知心朋友可能就越多,你就会越开心;学习的知识越多,你的智慧之眼就会越亮,你就会越幸福。又开心又幸福,所以要上学呀。”
又有家长朋友问我:“老师,我家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儿,每次说他他都说知道知道,可就是管控不住自己。这怎么办呢?”
我告诉你:“如果学习意识没问题,但缺乏自控力,那就是意志品质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