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没有信用,还能做什么呢?这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信”这个字,左边是个“人”,右边是个“言”,所以“信”可以理解为人要对自己说的话尤其是做的承诺负责。无“责”则无“信”。而“责”字又是“债”字的古字。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从小到大,我听说过的最讲信用的人便是一位还债者,她叫陈金英。
2011年,陈金英因经营羽绒服厂不善,欠下了2077万元的巨额债务,投资1600万元建设的厂房以900万元变卖,还卖了市区两套房子,但手头仍有300多万元的欠债和2万余件存货。此时,她做了一个几乎任何人都做不出的决定——所有在厂里上班的家属全部清退股份,留自己和老伴儿扛起债务。这位81岁的老人字字铿锵地说道:“钱是我借的,我不会让子女帮我还钱,他们也还不出这么多钱。”
有人让她申请破产保护,这样便可以不必承担过重的还债压力,可她坚决不答应。创业初期,陈金英曾前往温州乐清进货,待原料发回时,发现里面混杂了大量硬梗的“碎毛片”,而收了全款的卖家早已携着款子不知所踪。这件事令金英老人至今耿耿于怀。她说:“我吃过失信人的亏,自己更不能成为那样的失信人。”话,都是说来简单做来难的。因偿还能力有限,有的债主等不及,纠集一帮壮汉围堵到两位老人的门口。老人说:“债我一定会还。但你们要是打我这个老太婆,一分钱都拿不到!”某一年除夕,来势汹汹的债主深夜前来催债。老人只好先把家里唯一一笔钱即外孙刚给的2000元钱给了对方。老伴潘英武身体不好,受不起这样的罪,不久就去世了。
还债的那几年,陈金英的每一分钱都要拿去还债,她从不买新衣服,衣服都是用碎布料自制的。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老伴儿曾提出想去毛主席故居看一看,但因债务过重,没能成行。这成了潘英武,也成了陈金英永远的遗憾。
老伴儿去世之后,大家都以为陈金英老人会支撑不住,但自己说过的“私人的欠款,不能不还”以及“做一个人要诚实守信,不能让别人吃亏”这些话又让她倔强地站了起来。她东拼西凑了一些钱租了间店面,用来出售那些库存的羽绒服。但因店面不起眼,只能靠摆地摊提高销售量。冬天羽绒服好卖些,陈金英凌晨5点就出来摆摊,风雨无阻。我不由想起白居易《卖炭翁》中的两句诗: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就是这样,金英老人还给了银行55万元,银行被其感动,给她送去了一张鲜红的感谢信。
一个个令人久久无语的老赖的故事我们听得太多了,谁能想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能如此践行这个“信”字呢?她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人们纷纷涌到她的小店儿去买羽绒服。更有一家慈善机构购买她的羽绒服,然后分发给养老机构的老人。到2019年,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她手头债务只剩下亲戚好友的30万元。2020年春节,陈金英回老家金华市还给侄子7万块钱,至此,2077万元债务,悉数还清。她将已经发黄的借条撕得稀碎,从此一身轻松。这一年,她已是90岁高龄了。
侄子感慨说自己原本早已做好钱打水漂的心理准备,没想到老人家坚持要兑现自己的承诺。
金英老人说:“我准备去考个中医医师资格证。说不定我能活100多岁哩!”这样的老人,这样可敬可爱甚至可畏的老人,活200岁都不算久。身边多一些这样心中有底线、肩膀有力量、眼里有热望的人,我们的世界该多么美好。
还记得六年前我带毕业班的时候,曾经让弟子们说出自己的考试目标及未达成目标的自我惩戒方式。有几个男生说考不到想达到的名次就利用体育课在操场上跑五圈,我说我会陪他们一起跑。后来果然有未能达成目标的,我也果然陪他们跑了五圈。虽然气喘吁吁,虽然汗流浃背,虽然无法保持之前的挥洒如意,但听到越来越多的弟子们喊“老班儿加油”,我觉得自己特别酷。
“言”而有“信”,“债”而担“责”,如此才对得起顶天立地的这个“人”字啊。言而无信,欠债不还,这样的人,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都是逆风。
《西游记》“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一章中唐僧问沙僧可愿意留给人家做女婿,沙僧说:“怎敢图此富贵!宁死也要往西天去,绝不干此欺心之事。”仅此一句三观超正的掷地有声之语,老沙便无愧金身罗汉的封号。
说“学不成名誓不还”的你,如今身在何处?说“青春无悔”的你,如今可后悔了么?说可以将老父老母的幸福扛在肩上的你,如今力量如何?说要把这个大大的世界尽收眼底的你,如今囊中几多?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当我们慎重而笃定地肩负责任、扛起承诺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托举起了自己的人格。
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