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一种病

拖延是一种病

有人觉得拖延无非就是干得慢点儿,不算什么大事儿,其实,拖延是一种病。

拖延症指的是明知有害后果的前提下,仍然将原有计划向后推迟导致不良后果的一种自我调节失败的常见精神心理现象。拖延症患者往往会有焦躁、愧疚等负面情绪,久而久之会让人变得迟钝与麻木,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最终一事无成。

拖延症常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鼓励型,即期待着在最后时限再完成任务从而收获由突击所带来的快感。这种类型相对来说比较积极,至少是想完成任务的。第二种是逃避型,他们逃避由失败所带来的耻辱感,因此更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没努力,而不是没能力。这种类型带有很明显的自欺性。第三种是决心型,他们以未下决心为由回避、拖拉相应的事务。这种类型的自欺性更严重,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努力,也有能力,只是暂时还没下定决心而已。三种类型,渐次加重。

什么样的人容易有这种症状呢?

没有目标的人:比如数学严重偏科,却从没想过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拖延。

有目标但无规划的人:数学偏科,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依然被动学习,就会拖延。

有规划但拿着这件事不当回事儿的人:有规划,却依然觉得自己的数学虽然差但还不算致命,还能凑合过去,就会拖延。

拿着这事儿当回事儿但容易被其他事务绊住的人:觉得自己的偏科是致命的,但理不清学习的头绪,不能抓住要害来安排学习,就会拖延。

没有被闲杂事务绊住但贪图享乐的人:能抓住要害,但没有常性,学一会儿,玩儿一会儿,无法有意识地去延迟满足,就会拖延。

不贪图享乐但觉得坚持下去也得不到别人认可的人:特别渴望被认可,而自我认可能力又很差,做不到自我悦纳、自我勉励,时间久了,会觉得改进与否意义不大,就会拖延。

拖延症患者都是被动型人格。这种人格主要表现为对自己人生的无力感。拖延症患者对自己没有把握,所以责任心淡,意志力差,荣誉感弱,所以就会经常躺平,直至“瘫痪”。可以说,拖延症患者,灵魂不严肃。

《孟子》中有一个日攘一鸡的故事。说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君子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孟子评论说: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你想完成一个任务,并且认准了这个任务对你很重要;或者说这个任务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只有完成它才能开始其他重要的任务;再或者说无论这个任务重要与否你都想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宰,那么拿到这个任务,你都应该立刻马上现在就去做。不找理由,没有借口,清晰规划,强力执行——行动起来就是王道。

不拖延的人,可以做更多的事,走更远的路,看更多的风景,也就是说比拖延症患者拥有更长且更有质量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可以有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把控感,而这种把控感又可以让我们收获生而为人——这一万物之灵的高贵感。

鸟不搭窝,冬寒难耐;昙花不开,再等轮回。越日程满满的人越精神抖擞,越无事可做的人越呵欠连天。偷鸡不对,就一只都不要再偷了;数学偏科,就一刻都不要再等了。去立刻执行吧,当你真的这样做了,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存在。

都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其实人最终征服的都是自己。你想征服自己么?请从拒绝拖延开始。

202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