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近乎勇

知耻近乎勇

《中庸》有云: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说知道羞耻并积极改过,就接近于勇了。

知耻是前提,马克思认为耻辱感是一种向内的愤怒,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晋代的周处上山杀猛虎,入海斩恶龙,与恶龙缠斗了三天三夜,同乡的人都认为他与之同归于尽了,无不欢喜。周处大胜而回,得知这一现实后完全没有了胜利的喜悦,只有深深的耻辱感。原来自己在人们心目中比那猛虎与恶龙还要可恶。周处明白了这一点,努力改过,终成一代名臣。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在胜利之时,能给自己泼一盆冷水,让自己去清醒地认识自己,实属难得。

改过是关键。只知道耻辱,但懒得改过,是没有意义的,这种人就是传说中的积极的废人。也就是什么道理都懂,但没有丝毫行动力的人。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二十多岁还在整日游山玩水,他的妻子程夫人面带忧虑又不好劝说,只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苏洵母亲病故,回家守丧的二哥苏涣有意问苏洵:兄弟你遍游名山大川,能不能写下来让哥哥也开开眼界呢?苏洵一肚子想法却无从着笔,非常惭愧,再加上了解到苏家祖上的一些优秀人物,比如汉代的苏武、唐代的苏味道的事迹,更是惭愧。于是他发愤苦读,终于成为一代大家,与两个儿子合称“三苏”。

耻辱感是一种内在的痛感,也就是因为明白了自身的某种欠缺而难受。无论周处还是苏洵,都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灵魂的痛点,这才决心告别过去,重塑自我。

耻辱感来自自尊心,一个自尊水平极低的人很难产生耻辱感。雨果说:“人是唯一会脸红而且应该懂得脸红的一种动物。”其实可以改一改——有自尊心的人是唯一会脸红而且确实懂得脸红的一种动物。没有自尊心、不会脸红的人则是另一种动物。两者的交集微乎其微。当然还有另一种动物,那就是没有自尊心,不会脸红,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人。这样的人和有极强自尊心的人毫无交集。比如前不久因对方让座慢而用歧视性语言谩骂对方的北京“正黄旗大妈”。我不知道为何外地人就臭了,也不知道为何去北京就是要饭的,更不知道都已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了,为何还拿八旗子弟来标榜身份。对此种宇宙乾坤四海八荒的无敌大妈,我只想说一句:您这位前清的格格犯不着在公交车上跟外地人置气,您去坐自己的八抬大轿不就得了。

教书十五年来,我接触过许多学生,那些懂得脸红并且意志坚定的学生往往能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他们能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在每一次不够优秀时能够及时脸红并痛定思痛寻求超越。这样的学生眼里发光,脚下生风,令人看着安心。学校需要这样的学生,国家也需要这样的青年。

这几年常听说“佛系”这个词,也就是不好不赖,凑凑合合。这样的人,无疑是缺乏耻辱感的。其实佛是讲因果的,成佛是需要勇猛精进的。罗汉、菩萨、佛,每一个级别都需要刻苦修炼。一个没整明白佛是怎么回事儿的人,还是别拿“佛系”这个词说事儿了。佛家修炼者敲的是木鱼,取其昼夜常醒之意,因为鱼在白天黑夜都是睁着眼睛的。一个昼夜常醒且勇猛精进的人,哪里是不好不赖凑凑合合几乎没有什么耻辱感的人可比的?

知耻近乎勇。当你感受到了自己灵魂深处传来的疼痛感,就离勇敢很近了,那个时刻也随之成为一个神圣的时刻,因为在那一刻,你离那个真实的自己如此之近。去做一个清醒的勇者吧,可以脸红,但无所畏惧。

202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