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以养德
我发现每次大型考试后都会有学生丢东西,常见的是水杯、纸抽,还有丢眼镜盒甚至丢手表的,更让人想不透的是丢了手表也不找。感觉有的手表挺值钱的,就算不够值钱也好歹是个时间工具吧。乍一看是丢三落四,性子粗,其实是节俭意识不够的问题。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说别的,仅吃这一项,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2亿人是个什么概念呢?它是1个巴西、1个巴基斯坦或者1个尼日利亚的人口,它是2个菲律宾、2个埃及或两个埃塞俄比亚的人口,它是3个法国、3个泰国或者3个英国的人口,这些粮食可以养活4个韩国、5个伊拉克、6个沙特、10个智利、20个葡萄牙、40个哥斯达黎加、100个拉脱维亚、2万个图瓦卢的人口……
按2020年的数据,全球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比2019年增加了1000万,饥饿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9%。很多人,与我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是活活饿死的。
如果我们能拿这些粮食去拯救这些人该有多好。这个世界,与我如此密切相关。节俭,是小事儿么?
学生们都是从初中过来的,初中那篇诸葛亮的《诫子书》,学生们背得都很流畅。其中的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大家也都熟知。但背归背,有没有入心入脑就另当别论了。
也难怪,毕竟节俭这件事是与经济直接相关的,与养不养德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我是这样理解的。
节俭可以让我们懂得心疼,因为节俭就是节省开支,节省开支就相当于心疼父母,相当于建设家庭、回馈社会。你目前还是纯粹的消费者,还不能为父母分担什么。那么你只要能做到该买的买,不该买的坚决不买;该用时用,不该用时坚决不用,比如灯别一直开着,比如笔芯还没用完时别换,比如笔记本别不懂规划浪费空间,比如别一考试就丢东西,就是在为家庭作贡献了。懂得心疼,就是一种品德。
节俭可以让我们懂得敬畏。我们吃的每一粒米都是种子,喝的每一口水都有上亿年的历史;我们喝的每一口牛奶其实都是在夺小牛们的口粮;我们随意扔掉的每一张纸都要经过数道工序,用了一半就不知丢到何处的每一根笔芯也凝结着很多工人的汗水。我们浪费的粮食可以养活很多很多的人,而人命贵于天。懂得敬畏,就是一种品德。
节俭可以让我们懂得自律。节俭需要克制欲望,而欲望,又是最难控制的。宋代政治家、史学家、砸缸的司马光给他的儿子司马康写的《训俭示康》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说的是一般情况下人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强,不会越来越弱。所以克制欲望尤其是克制不应有的欲望就成了一种比较稀有的能力。克制不应有的欲望就是自律,懂得自律,就是一种品德。
俭以养德。节俭是修身之途,是持家之宝,是兴业之基,是治国之道。
其实节俭岂止可以养德,还可以增智呢。什么智慧呢?理财的智慧。
田亮在女儿森蝶度过十二周岁生日之后,晒出了一些照片。照片中有好几个证书,都是捐赠证书。森蝶将平时省下来的钱、压岁钱和做家务挣的钱捐了图书馆一角,而且还为基金会捐款。当很多比森蝶大的孩子拿压岁钱充游戏币或者出去狂欢狂购的时候,十二岁的森蝶竟已有了这般格局与情怀!
小洛克菲勒也是如此,他的父亲老洛克菲勒是世界石油大王,富可敌国。他继承了父亲的巨额财产,但一直认为自己并不拥有这笔财产,只是代为管理而已,他生活非常简朴,做公益事业却非常大方,一生为公共事业捐助的金额达到5000多万美元。他的思维方式深受老洛克菲勒的影响。
那么我们身边绝大部分生活在普通家庭的孩子,又有什么理由奢侈浪费呢?
不乱花钱,懂得理财,就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增值啊。
一位记者随同一所受捐助学校的教师迎接一位捐助者,在机场为了解渴,大家买来矿泉水。刚喝没几口,飞机到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把手中的矿泉水扔掉。这时他们看到大富翁从飞机上走下来,手中拿着的似乎是一只空瓶子——瓶底只有一口水。大富翁下飞机后和大家谈笑风生,随着他手的晃动,矿泉水发出轻微的声音,直到他坐上前来接他的车子,还没有扔掉瓶子。有人递给他一瓶未开封的水,他摆摆手拒绝,直到喝完那瓶中最后一口水,才放下瓶子。这位大富翁就是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他为慈善事业捐款10亿元人民币。很多学校都有田家炳教学楼。一个如此富有的人,却哪怕是一口水,也不轻易浪费。而我们经常看到的场景却是很多人在喝矿泉水,喝几口放桌子上,等一会儿记不清是谁拿的哪一瓶了,就都扔掉。其实真的可以在瓶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的。
当然,我们没必要学清代道光一朝的臣子们竞相用在衣服上打补丁的方式向节俭的皇帝陛下致敬,何况那些“补丁”还很贵。但我们有意识地去懂得心疼,懂得敬畏,懂得自律,学会理财,总是对的。
不用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当我们将“俭以养德”四个字入心入脑之后,我们就已经是人生赢家了。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正在浪费的人。
202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