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两栖爬行动物概况
渤海,又称北海,是一个位于西太平洋近封闭的内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北端,被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华北平原呈弧环抱绕。渤海及环绕其的陆地区域一般统称为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划上涉及河北、辽宁和山东三个省以及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
环渤海地区在生物地理上地处古北界华北区与东北区的交界地带,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气候主要受季风环流的支配,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相对独特的自然地理特点和气候特征,决定了该地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组成及其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环渤海地区主要由平原和丘陵山地组成,除此之外,在河北北部尚有面积仅占河北省陆地面积8.5%的坝上高原地带。
平原组成相对简单,为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分,包括辽宁境内的辽河平原(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33.4%)、河北境内的河北平原(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43.4%)和山东境内的鲁西北平原(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55%),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农业区。地势较平坦,多为灌木丛、芦苇荡、农田等,两栖爬行动物主要有中华蟾蜍、花背蟾蜍、金线侧褶蛙、黑斑侧褶蛙、北方狭口蛙、白条锦蛇、黄脊游蛇和虎斑颈槽蛇等。
丘陵山地组成相对复杂,包括辽宁省的辽东山地丘陵和辽西山地、河北省的燕山山地和太行山山地、山东的鲁中南山地和胶东半岛丘陵。
辽宁省的山地丘陵包括辽东山地丘陵和辽西山地丘陵,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59.8%。辽东山地丘陵由长白山余脉及其支脉千山山区组成,东北部与吉林省和朝鲜接壤。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海拔500~1000m,最高处位于辽宁桓仁老秃顶子,海拔约1306m。辽河口至鸭绿江口连线以南为辽东半岛,千山山脉贯穿其间,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其西南角落突入渤海海峡,渤海海峡内有专门保护蛇岛蝮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主要有黑龙江草蜥、棕黑锦蛇、东北小鲵、黑眉蝮、蛇岛蝮指名亚种(蛇岛)、蛇岛蝮千山亚种(辽东半岛千山山脉)、史氏蟾蜍、东北林蛙等。辽西山地主要位于辽宁西部,走势自东北向西南,海拔自东向西而升高:东部各山海拔300~500m,西部的努鲁尔虎山、凌源红石砬子山海拔均超过1000m,其中凌源红石砬子山是辽宁西部海拔最高山。两栖爬行动物主要有无蹼壁虎、黄纹石龙子、中国林蛙等;在该区域发现的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旧称中介蝮)和山地麻蜥为近年来辽宁省爬行类新纪录。
河北省的山地丘陵包括燕山山地和太行山山地丘陵,包括中山山地区、低山山地区、丘陵地区和山间盆地4种地貌类型,海拔多在2000m以下,高于2000m的孤峰有10余座,其中小五台山高达2882m,为全省最高峰。山地面积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48.1%。燕山山地主要处于河北境内,位于河北平原以北,与辽宁凌源、北京北部相邻。海拔高度多超过500m。两栖爬行动物主要有宁波滑蜥北方亚种、山地麻蜥、无蹼壁虎、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中国林蛙等。太行山山地丘陵主要位于河北境内,属于华北区山地丘陵亚区,为太行山的一部分,与北京门头沟、山西、河南接壤。两栖爬行动物主要有丽斑麻蜥、山地麻蜥、黄纹石龙子、华北蝮等。
山东山地丘陵地带由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胶东半岛的波状丘陵区组成,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28.7%。山东境内主要山脉集中于这一地带,绝对高度在700m以上,面积150km2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艾山、牙山、大泽山等。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带位于山东的中部和南部,由泰山、徂徕山、沂山和蒙山等山脉组成,最高为鲁中的泰山,海拔1545m。胶东半岛丘陵地带位于山东东部,以半岛形式突入黄海、渤海之间,自西南向东北延伸,主要有北东向的昆嵛山、艾山、崂山等,其中崂山海拔最高,约为1133m。两栖爬行动物主要有短尾蝮、庙岛蝮、北草蜥、昆嵛林蛙、无斑雨蛙、徂徕林蛙和中国林蛙等。
渤海海域面积77284km2,大陆海岸线长2668km,平均水深18m,最大水深85m,20m以下的海域面积占1/2以上。海水生爬行动物主要以各种海龟和海蛇为主,多具洄游习性。在渤海内大小岛屿遍布,分属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管辖。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辽宁蛇岛和山东省的长岛群岛等。从地形上看,辽宁的辽东半岛和山东的胶东半岛大致对称地伸入渤海湾内,二者又有着类似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分布格局。例如,辽东半岛的蛇岛和胶东半岛的长岛群岛中,均有其特有的蝮蛇种群分布(蛇岛蝮和庙岛蝮),这两种岛屿性蝮蛇虽然形态差异很大,但又有相似的树栖和捕食行为,这可能是二者同时受到候鸟迁徙行为影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