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考察和研究
从18世纪开始,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的动物学者、探险家、传教士开始到我国进行自然资源调查,两栖爬行动物调查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他们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到各地,环渤海区域也就成了他们必选之地,先后采集并独立或者交由其国家的动物分类学家定名了一些我国特有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如大鲵、中国林蛙、赤峰锦蛇、团花锦蛇、北方狭口蛙等。涉及环渤海区域的外来者及其调查简述如下:
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戴维德(Armand David)于1862—1869年在中国进行野外考察和标本收集工作。大熊猫、麋鹿、珙桐等众多珍稀动植物就是由他带回西方后才被世人所知。在此期间,他还为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采集了大量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其中团花锦蛇(Elaphe davidi)就是由他采集,并被法国动物学者索维奇(Henry Emile Sauvage)以其姓氏David命名。戴维德在华期间,曾在环渤海地区的北京、河北等地进行包括两栖爬行动物在内的考察和标本采集。
1908年,美国学者巴博(Thomas Barbour)将采集自辽宁省丹东市的北方狭口蛙定名为Cacopoides borealis。自1913 年开始,英国博物学家兼探险家索尔比(Arthur de Carle Sowerby)在东北地区考察,1930年出版了《博物学家在满洲》,其第四卷中记述了东北的两栖类16种、爬行类 20种,实际采集到的标本有两栖类11种、爬行类7种。1914年,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桑志华(Emile Licent)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父的身份来到中国,在天津建立北疆博物院(Musée Hoangho Paiho),并以天津为中心开展田野考察和考古调查工作长达25年之久,足迹遍及中国北方各省,采集各类标本多达20余万件,其中不乏大量两栖爬行动物标本。
1921年,美国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者坡普(Clifford H.Pope)跟随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中亚调查团来到中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考察和研究工作,足迹遍及河北、安徽、四川、海南、福建等地,其中在河北记录到赤峰锦蛇(Elaphe anomala)和黄纹石龙子(Plestiodon capito)。回到美国后,他将标本、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写成《The Reptiles of China》(1935)一书,这是第一部系统、科学地记载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与资源的著作。
1900—1945年,日本人在东北设立了“南满铁路株式会社”“伪满大陆科学院”等机构 。大批研究人员在中国进行考察和采集,收集资料,发表了较多的研究报告。如森为三的《满洲及东蒙脊椎动物名录》(1927),冈田弥一郎的《热河省两栖爬行类》(1935),村田懋磨的《鲜满动物通鉴》(1936),川村多实二的《关东及满洲国陆水生物调查书》(1940)等,对环渤海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均有研究和记述。俄罗斯学者科斯金 (Anatoly A.Kostin)多年从事满洲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先后发表了“北满及邻近地区两栖类志”(1934—1935)、“满洲两栖类地理分布”(1937)、“满洲蛇类名录”(1942)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