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记述和研究
我国历史上对环渤海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早有记述,但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环渤海地区各地所修志书对两栖爬行动物有一定记述,有些动物按其记述可以鉴定到属、甚至种。如河北《霸县新志》记载的蛙类“身青足长者为田鸡,后股肉可食”——应为金线侧褶蛙或者黑斑侧褶蛙,“身短背有疙瘩者俗名疥蛤蟆,有毒”——中华蟾蜍或花背蟾蜍,“身短色青背无疙瘩,腹有红纹,目闪金光者为青蛤蟆”——应为东方铃蟾;蛇类“种类甚多,黑背者有毒,黄者无毒”——应为蝮蛇和白条锦蛇;壁虎类“俗名蝎虎,尾教(较)蜥蜴略短,易脱落”——应为无蹼壁虎。辽宁《安东县志》记载的“四足,前两短,各有四趾(指),无网皮(蹼);后两腿甚长,各五趾,有网皮,故擅跳跃与游泳……形小而绿,惯栖树梢,雨后辄鸣,谓之雨蛙……蛤什蟆,秋末春初有子与油” ——应为东北雨蛙和东北林蛙;蛇类“陷阱所产数种乌梢蛇,色灰而泽,大者长数尺,有冠帻,多长草堆败垣间,雨晴时辄出,时或登树升屋,吞食鸟卵,性柔善,不为人害”——应为棕黑锦蛇。《开原县志》记载“石龙子,一名蜥蜴,土名马蛇子……雄五条黑纹(亚成体),雌背两侧各一条黑纹(成体)”——应为黄纹石龙子;“蛇舅母,似石龙子,不及其鲜丽,尾长几三倍于躯”——应为黑龙江草蜥或白条草蜥;“斑蜥蜴,似蛇舅母,体有斑纹”——应为丽斑麻蜥;“沙蜥蜴,体灰绿,背有淡褐线纹,腹旁有黄淡点,尾有环纹,好栖沙地”——应为沙蜥。这些描述均与现在所能够观察到的上述物种形态特征相吻合。可见,国人在生活实践中,对环渤海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
20世纪20年代末,世界著名两栖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承钊先生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无尾两栖动物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在导师博爱理(Alice M.Boring)教授指导下,1930年发表了“北平蟾蜍与蛙类的第二性征与性行为”“华北蛙类与蟾蜍类生活习性的时间表”。第二年又发表了“花背蟾蜍与黑斑蛙的性行为”。1932年,刘承钊与博爱理、周淑纯合作编写了《华北两栖爬行类手册》,不仅对两栖爬行动物的形态进行了细致记述,还对多种两栖动物的繁殖习性作了介绍。刘先生从燕京大学毕业后来东北大学任教期间,他在沈阳东陵和棋盘山采集到一些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其中包括团花锦蛇,并于1932年与博爱理合作将东陵采集到的狭口蛙定名为新种满洲里狭口蛙(Kaloula manchuriensis),这是我国学者早期对环渤海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报道。
此后,我国学者先后对环渤海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都有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高校和研究所的两栖爬行动物学者对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大陆及海洋和岛屿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科学考察,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发现了多个区域分布新纪录种和新物种,先后出版了《辽宁动物志 两栖类 爬行类》《北京鱼类和两栖 爬行动物志》《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等有关两栖爬行动物的志书和其他研究专著。
环渤海区域作为我国古北界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被认为是蝮蛇和林蛙的分化中心之一。近年来,本书主要作者致力于这些类群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与监测。如李丕鹏和陆宇燕在多项国家和地方自然基金的资助下开展了环渤海地区林蛙多样性和我国林蛙与趾沟蛙的分类研究;李建立和史静耸等开展了环渤海区域蝮蛇及中国亚洲蝮属的系统分类研究等;完成了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蛇岛蝮、桓仁林蛙和昆嵛林蛙资源及其栖息地的专项调查。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在李丕鹏教授指导下,硕士研究生史静耸通过2012年以来的研究,结合俄罗斯学者的分类修订观点,通过形态、分子和生物地理学信息,提出我国境内的“中介蝮”是西伯利亚蝮种下不同亚种的复合体,分别为“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西伯利亚蝮华北亚种”和“西伯利亚蝮阿拉善亚种”。而进一步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则表明,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华北亚种与阿拉善亚种在分子系统树中并不构成单系,结合明显的形态、习性和地理分布的差异,认为后两者应作为独立种,即“华北蝮”和“阿拉善蝮”,从而环渤海区域又增加一个蝮蛇种。
目前,环渤海地区已记录两栖爬行动物物种数约有19科41属68种,其中中国特有种4种,分别是隶属于两栖纲的辽宁爪鲵、徂徕林蛙和爬行纲的蛇岛蝮和庙岛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