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世界观(2)

15 设计世界观(2)

正如我们所见,要让自己的经验有意义,每个人类个体必须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信息。这是一种创造基础构建模块——事物和事件——的设计行为,利用这些基础构建模块识别出环境中与自己相关的构成部分,并把这些构成部分作为思考世界和自己在世界中的作用的起点。

设计世界观的第一步是第二步的起点,第二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重大的行为。第一步必须将难以想象的大量的原始数据编织成为一套可用和可管理的事物。第二步的活动范围比第一步要大得多。第二步将识别出的事物和发现的事件之间的联系编织成一个庞大的结构,将这些内容全部包括在内并把它们条理清晰地连接在一起。这一步把建筑材料和各种联系转化成真正的全面的世界观——关于宇宙的整体构成的概念,创造这一结构的人与此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要在环境中自觉行动,每个人都必须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人类的自我意识保证第二个步骤的执行:自我意识需要对观察到的事物和事物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思考。而要思考这些又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其他的联系、各种联系之间的联系,以及支配这些联系的新的事件(比如思考出来的新思想)——这是一个经验在不断交织中增加的过程。

这种世界观的设计行为构成了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因为人类生而有之的个体性,每个人在构建世界观时又都有自己的设计方法,所以世界观的数量和构建世界观的人数一样巨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世界观,世界观的复杂性和不断发展确保了世界观的独特性。

作家彼得·赫格(Peter Hoeg)在《冰雪迷案》[1]一书中把两种设计行为的区别描绘得很美。说下面这段话的故事的主人公具有一半的格陵兰血统,她的性格形成关键期是在格陵兰和当地的因纽特人一起度过的。她说:

我想去理解本杰明(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但又不总是这样。我并不总是要去理解什么,至少我是这么对自己说的。我第一次到丹麦的时候,体验到了一些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或可怕,或美丽,或单调。但我从未觉得需要去解释这些自然现象。

这段节选将经验(意识的产物)与解释或理解(自我意识的产物)做了对比。

世界观的精髓就在于它的综合性。它包含了所有事物,将它们融合成一幅无法分成独立部分的画卷。创造世界观的人也融入其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我们之前所见,将人类个体与环境分割开来并对个体进行界定的壁垒是可渗透的,允许其界定的个体和将个体嵌入其中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所以,某人试图关注的世界观中的任何部分都可以被“个体化”,可以认为似乎被某种壁垒将其与环境相隔离,目的在于更加有限地考虑其设计,但它与周围事物、与整个世界的牵连是拆解不开的。它只能属于世界观创造出的更大的对世界的认识的一部分。

[1]彼得·赫格,《冰雪迷案》(Smilla's Sense of Snow),1992年,2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