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实质:群体固有的偶然性

32 交易的实质:群体固有的偶然性

我们已经了解了交易是一种交流方式,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在交易进行的时间跨度内,参与交换的各方构成了自组织群体。这一自组织群体的共同目标是通过参与周围群体的自组织活动,即贸易定义的活动,来加强各成员实现目标的能力。

只要形成群体自组织首要目标的有意义的目标仍然存在,群体的目标就会存在。群体的首要目标也可能是通过促进其他拥有共同首要目标的自组织群体的形成来实现再造,这样新的自组织群体会继续追求同一个目标,而各个群体会促进彼此目标的实现。

我这里所说的“交易”是指其最广泛的含义。这样我就可以研究所有交易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交易的偶然性。这一特点我们之后将用于各类交易的形形色色的具体实例中。接下来将对交易的偶然性进行深入探讨。

在上一章,我们探讨了自组织系统活动固有的偶然性。自组织群体由个体组成,这些人聚集到一起,推动他们认为是所有成员的共同目标的实现。现在,群体中每个成员自己的特定目标在任何时候都可能随意发生变化。当目标发生变化时,成员会就这种变化与群体协商,协商的结果或者是该成员离开群体(可能会向其他成员解释原因),或者是与群体商议其他成员的目标是否也会发生类似的改变,从而围绕改变后的新目标组成新的自组织系统或者改变已有群体的共同目标。

群体中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变化后的新目标(以及随之改变的世界观)做出的反应都是偶然的,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群体,其行为本身必定是偶然的。群体可以不顾及其成员而分裂,或者朝任何方向调整群体目标(不管是否与目标发生改变的成员的方向同步)。所以,群体的反应以及群体内个体成员的反应都是偶然的——即原则上是不可预测的。

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无法用观察的方式来了解特定群体中群体行为的暂时稳定模式。重要的是,对个体而言,这种暂时的稳定往好里说是暂时的,实际上常常是稍纵即逝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世界观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独特的,不同的观察者会不可避免地观察到不同的模式,尽管——只会给所涉及的无限回归增加一个层面——有些观察者发现相似的存在模式并且其相似度足以让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共享相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加强他们的世界观并且改进所有人的世界观,从而可能会形成一个暂时的自组织群体。

当相似的暂时的稳定状态连接发生,并且由于不同个体的时间测量标准(例如由一个人预计的生命时长来测量)不同而使得存在时间变短时,我们会看到一种常常被称为“泡沫”的现象。这一概念在经济学领域很常见,但在所有会形成自组织群体的领域都会发生,我会在下一章进行探讨。所以,比如在20世纪的几十年里,“波动力学”作为理论物理学中对所有自然现象的基本解释短暂流行过一段时期,但在自认为真正的理论物理学家的群体的世界观中它却被普遍认为是“泡沫”。

在那些力求设计出满意的世界观的过程中,围绕相似的结果而形成了自组织群体——自组织成为各种不同的“哲学”领域,这些群体推动和共享的世界观中,偶然性和那些看似稳定的存在模式本质上的暂时性尤其值得注意。这是因为世界观是每个个体追求个体目标的起点。拥有共同世界观的人越多,他们之间进行的交换就越多样、越深入,这些交换也就越有可能去促进每个个体追求其个体目标。实际上,普及共同的世界观是群体统治其他一切群体和个人的最大推动力。

宗教、意识形态以及“意义”概念的演变史常常以一种野蛮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