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内交流传播方式的变革
人类的交流传播方式发生过四次重大变革,每一次变革都极大提高了人类组成自组织群体的能力,从而能够开始与他人合作以共同实现他们的个体生活目标。
第一次重大变革我们已经详述过:语言的形成将单词的音通过听和说的形式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这种交流传播形式中,世界观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得以共享:
(1)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中,语言与其他肢体信号(肢体语言)和声调的变化一起作用,提高语言对参与交流的每个个体的意义的相似性。
(2)通过第三方传递(传话者),信息的发出者在中间人的帮助下与信息的接收者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显然,发出者发出的信息每经过一个传递环节,在到达信息接收者时,信息的意义会产生更大的变化。从信息发出到收信人收到的时间跨度也会使信息发生变化,所以信息传递者记忆的忠实程度也发挥着作用。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变得困难,丧失了直接对话时信息发送和接收的即时性。
(3)通过一代代口头传下来的传统,由迫切希望保存祖先思想的人进行传递。这种方式不但有第二种方式的缺点,而且记忆的不准确性会累积下来,从而加大信息理解的误差。而更复杂的是,在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过程中,语词的意义也在发生着演变,甚至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不再具有意义。
因此,口头传播实现了有效的世界观分享,但却受到空间条件的限制,即使通过中间人,也必须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尤其受限于由空间和时间导致的共同意义的消失。
第二次世界范围的重大变革是随着书面文字的出现而发生的——用视觉代码代替字符的口头表达。与口头传播相比,书面传播有几个主要优点:书面传播一旦发生,就不会受制于记忆准确性,它可以穿越空间和时间进行传递而保持不变。理论上可以制作无限副本,从而实现比口头传递广泛得多的传播范围——更广的传播范围包含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意义。
换言之,书面形式的交流传播使共同世界观的形成具备了一定的稳定性,并且能将共同的世界观传播给越来越多的人。因此人们更有可能创建比书面传播形式出现之前人们所理解的规模更大、存续时间更长的自组织群体。书面传播使得在它出现之前难以想象的社群创建成为可能。
口头传播有其缺点,书面传播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也有自己独特的缺点。由于书面信息比口头信息传播范围更广,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对信息中文字符号的理解的差异被扩大了。一份信息文件有多个副本,使信息发送者能够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受众,但这也造成了更多的抄写错误,从而影响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原始意义。或许最重要的是,书面信息使得使用完全不同语言的群体能够互相交流,因为书面信息能够穿过很长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进行传递,但是这种信息的交流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实现,而就我们所知,在翻译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差异巨大的群体互相从对方已经形成的世界观中获得的利益是有限的,而且常常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带来的负面效果大于正面效果。
人类交流与传播的第三次重大变革是印刷,印刷与手写信息具有相同的优缺点,但还有一些自己独有的优缺点。最大的优点是印刷能够为信息的交流制作大量的副本传递给众多的人,也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由于是对有限的几个原始范本不加改变地进行印刷,所以印刷的另一个优点是抄写错误显著减少。虽然抄写错误仍然很多,但仅限于手写信息转换为印刷版本时出现的错误。而最大的缺点恰恰是最大优点的另一面:印刷让任何人都能够获益于世界观的广泛传播并寻求加入以实现各种不同目标为目的的各种自组织性子群体。这就意味着任何个体和群体都受制于大量自身目标与所属的不同群体目标的冲突,受制于不同群体间的目标冲突。因此,印刷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任何一个个体、群体以及群体集合的不稳定性。
人类交流传播史上第四次重大变革发生于过去半个世纪,被称为“通信革命”,这次革命开启了“信息时代”。我们都熟悉其主要特点,即“通信革命”从理论上,并且越来越从实践上,使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够跟其他任何人进行直接交流,或者面对面(在网络空间)交流,或者通过多媒体交流。现在每个人都有可能与其他任何人一起组成数量不限的自组织群体来增强自己实现个体目标的能力,或者获益于他人世界观的形成。这次伟大变革与之前的三次变革具有相同的优缺点,但新的优缺点的性质和程度还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新的优缺点确实存在,因为这种新的人际交流方式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种方式。
人们通常把这种新状态称为“地球村”的出现。这是一种最为误导人的说法。人们一直把“村”定义为“由房子组成的小社区或群体”,村子里的居民之间地理位置很近,因为互相之间频繁的联系而或多或少地了解对方,只要他们愿意,就能直接互相交流。当前的世界形势与村落唯一相似之处是上一句中提到的“只要他们愿意,就能直接互相交流”。
我们不知道如何对当前的人类状态进行定义,也没有这样的范例。在本书的后续内容中还会对此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