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然哲学框架的宗教

39 作为自然哲学框架的宗教

在当代思想家看来,本章标题显得很奇怪。多数人认为宗教和自然哲学是互相冲突的。在本章内容中我们将看到,这种观点不仅不正确,而且还会误导别人。理解宗教加强自然哲学基础的方式,对认识宗教和自然哲学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人们的世界观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我们之前探讨过,我们所能确定的人类从最早时期就在努力认识构成了他们生存环境的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各种强大力量。作为宇宙子系统的地球的运行机制,以及与其所在的宇宙系统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要掌握这些复杂的内容,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一项非常巨大的耗费精力的工作

虽然个体的世界观对支配物理世界行为的各种力量的界定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但各种力量互相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在这种情况下,弄明白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就成为设计世界观的必要条件。从哪里开始?设计世界观的起点是什么?

人们最为熟悉的互相作用就是与之交流的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无怪乎要掌握物理世界中这些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起点之一就是将它们人格化——即认为这些力量在本质上具有与人类一样的行为方式。(在历史上,动物行为也曾经被作为研究的起点。但是经过仔细研究之后,人们发现动物行为本身就被赋予了人格。)还可以以什么为起点呢?还有哪些行为可以作为参考?或者更精确些说,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形成那些为了联合起来加强个体对物理世界运行方式的认识的群体成员之间共同对话的基础?如果有人以完全不常见的模式为基础,用独特的设计方法设计出了自己的世界观,那么这种世界观与他人的关系是怎样的?会不会被相关人士看作一种行为偏差,某种“精神失常”?

在历史上,多数人类文化将这些人格化的力量称为“神”。各种群体精心设计了上帝的形象,并编写了情节错综复杂的故事来帮助解释这些人格化的理想的行为方式,帮助解释我们观察的世界如何反映人们复杂的行为方式。

但这种方法存在一个根本问题:人类行为本身是复杂难懂的。不可否认,有些行为方式在某种世界观看来是容易理解的。尽管人们在不停地寻找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但当人们说完做尽时,还是无法弄清楚人类的行为方式。(第六部分将详述这个问题。)造成的结果是,将影响物理世界的力量人格化的意义就是有限的了。

耶海兹克尔·考夫曼(Yehezkel Kaufman)第一个提出古代的多神论从根本上缺少一种信念,这种信念认为宇宙也是有规律的,而最终由谁来主宰所有自然和人类事务则是偶然的。天地出现前的混沌世界是无规律的,无规律的混沌世界最终构成多神论世界观对宇宙的设想的基础。这种想法分别被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和古罗马自然哲学家卢克莱修(Lucretius)发展到极致,尽管他们各自的贡献在发表了两千年后仍然不被重视。

这就让持多神论的自然哲学家陷入到一种两难境地。为了找到宇宙的规律,他们公然违背了自己认为宇宙无规律的信念。在宗教体系内,整个自然哲学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

一神论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认识宇宙运行的方法,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根据古犹太人保存的一神论的原始文档,一神论坚信宇宙存在重要规律,这个重大的规律属于所有人类和自然力量所从属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人类无法理解这种规律(人类无法识别出这一规律反复证明了这一结论)无法阻止人们相信其确实存在的信念。天意被认为是神妙莫测的,只有在上帝愿意给予人类启示从而告诉人类一些上帝的安排,人类才能够理解一些。

人类也在努力认识上帝的安排。从在伊甸园中首次公然反抗上帝禁令的两个人(之后上帝收到报告说,他们还威胁说要变得“和上帝一样”)到试图测量天堂的通天塔,《圣经》中有很多人类努力获得神圣地位的故事。但这些故事的结局都一样:上帝摧毁了人们的努力,上帝仍然是不可战胜的,是人类理解不了的。人类对上帝的安排仍然一无所知。

一神论对自然哲学的最后一个影响就是坚信宇宙是有规律的,所以无论是努力认识规律——还是认识其中的一部分——都不是徒劳无功的,至少在上帝能够容忍的人类努力认识宇宙规律的努力的限度内。所以只要自然哲学家接受他们永远不会完全掌握宇宙规律的事实,自然哲学在一神论世界观中就是一个有用的研究领域。

所以,宗教和自然哲学从一神论出现时就相互影响,而不是相互对立,而且还将继续相互影响。

需要提醒的是:本章中探讨的所有内容,以及即将探讨的内容都基于被称为“西方文化”的世界观。尽管探讨的内容在世界范围内都适用,但随着论述的话题更加具体,就更加属于西方传统的内容,而且涉及的越来越多的要素也就和其他文化不太相关。